科学
科学 系列条目 | ||||||||
---|---|---|---|---|---|---|---|---|
| ||||||||
| ||||||||
| ||||||||
| ||||||||
| ||||||||
| ||||||||
| ||||||||
| ||||||||
科學(英语:Science,希臘語: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目录
1 含义
1.1 与其它文化事物的联系
2 语源
2.1 如今的“科学”在中国古代的称呼
3 历史与哲学
3.1 历史
3.1.1 自然的哲学研究
3.1.2 中世纪科学
3.1.3 文艺复兴时期与早期现代科学
3.1.4 启蒙时代
3.1.5 19世纪
3.1.6 20世纪
3.2 科学哲学
4 科学实践
4.1 测量
4.2 科学的方法
5 科学界
5.1 划分与组织形式
5.2 机构
5.3 文献
6 科学与社会
6.1 特殊科学群体
6.2 科学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6.3 科学与政治
6.4 科学与大众文化
7 参看
8 注釋
9 参考文献
10 扩展阅读
含义
“科学”不好以简短文字加以准确定义。一般说来,科学涵蓋三方面含義:
觀察:致力於揭示自然真相,而對自然作用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包括思想實驗),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 假設:通过这样的過程假定组织体系知识的系統性。
- 檢證:藉此驗證研究目標的信度與效度。
科学包括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基础科学仅以通过试验探究自然原理为目的,其成果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得到应用,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学;应用科学则兼有探究原理与关注应用这两个方面的动机,如医学、药学、应用光学、气象学、科技考古学和博弈论。按理来说,科学不同于纯技术类学科,后者只涉及运用已有的知识与原理进行发明创造,而只带来技术变革,不在原理层次挖掘出的新规律,如工程学、法医学、农学和林学。应用科学与纯技术有时候很难界定。因科学与技术经常一起被提及,重要的技术发展有时也会被大众视为是科学成就,例如袁隆平曾3次未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一大理由就是杂交水稻在科学界常只被认为是工程学成就,而非科学成就。[1]大众关于爱迪生算不算科学家的争论也与之类似。一些学科是侧重基础研究还是侧重应用研究可能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动。如天文学的前身占星学是为宗教仪式服务的,属于应用类学科(当时还不算是科学);天文学目前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学,但也有发射宇宙卫星等少数可带来实质性服务(如电台广播与手机信号)的技术应用;天文学在实现星际移民与太空资源开发的未来可能又会变成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与其它文化事物的联系
科学虽然与宗教有过大冲突,但它与宗教和神秘主义并没有严格的对立关系。尤其是近代社会变革以来,一些宗教也发生了适应社会进步的改革,与科学的矛盾趋于缓和。有布道者也开始用可支持自己宗教观点的科学原理举例,虽然解读得很走样。历史有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如欧拉和柯西,宗教信仰并未使他们的科学视野有所局限。而知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则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他对原子弹的研发和量子物理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费曼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有超过半数的科学家无宗教信仰,而且科学不能论证上帝不存在。[2](在这里,"不能"的具体含义是,科学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而"上帝存在"这一命题并不具备可证伪性,因此在科学范畴内无意义.)与科学对立的事物主要是顽固守旧的原教旨主義、排斥理性的反智主义以及违反实证精神与客观原则却以“科学”自我标榜的伪科学。
“如果一个人以所有人都能明白的口气谈论问题,那不难得知这肯定是某种深奥的哲学(意即“反正不是科学”)。但是,我打算讲得更明确一些,我想让大家以一种更诚实而非模棱两可的方式理解我的意思。”
("A person talks in such generalities that everyone can understand him and it's considered to be some deep philosophy. However, I would like to be very rather more special and I would like to be understood in an honest way, rather than in a vague way.)
理查·费曼《物理定律的本性》
(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除科学比哲学更脚踏实地关注具体问题外,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也在于哲学没有被广泛认可的主流理论。而且哲学有很大一类分支,与科学的客观态度相违背,即唯心主义。哲学虽无数次推动过科学进步,但现在与科学的联系越来越疏远。科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难,专职的哲学家已很难明白基础科学的前沿问题。相反,科学新概念的快速发展倒是对传统哲学冲击很大,如不可分空间、不可定向流形、蝴蝶效应、量子化假设、平行宇宙、对称性破缺和单电子宇宙。由于科学与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渊源,科学的最高学位头衔直到今天仍被叫作“Ph.D.”,即“自然哲学博士”。
费曼称,因科学与怀疑论相容,所以以毫不怀疑的态度以无神论回应所有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的共产主义与科学精神相左[3]。其他对社会主义理论之科学性的批评主要来自奥地利与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未纳入西方科学体系的方法论并不代表它就是不好的,例如中医学[观点存在争议需要解释]。就研究角度而言,中医学坚持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将人体各部分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待,这与传统西方科学对局部机理刨根问底的习惯完全相反。但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科学也开始出现了关注系统科学的思潮。目前对中医的主要研究不是浪费时间争论中医理论是否科学,而是用对比实验确切地检验中医疗法中有哪些能有效医治病人。2013年,史蒂文·诺维拉(Steven Novella)和大卫·科尔库洪曾撰文指出有关针灸的现有论文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有些人的实验结果表明针灸有疗效,而另一些人所做的实验则无显著效果。因此2人推测针灸实验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而对于假阳性结果为何比较多,2人则猜测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4]应当指出,数理统计学是地位特殊的科学,揭示的是随机性的最一般规律,其方法既适用于西方各门类科学或技术研究,也适用于对中医效果的评价。
语源
據說文解字,科,會意字:“從禾從斗,斗者量也”;故“科”學一詞乃取“測量”之學問之義為名。
从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古中文中“科學”一詞所指涉的概念與近代中文“科學”不同,大多指「科举之学」[5][6]。 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5][7][8]。
“科學”一詞由近代日本學界初用于對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歐洲語言中的相應詞匯,歐洲語言中該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与「學問」,在近代側重關於自然的學問。
在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科学」是专门的「个别学问」,有的在以「分科的学问」的意义被使用着。
明治元年,福泽谕吉执笔的日本最初的科学入门书《穷理图解》出版。同时,明治时代“science”这个语言进入了的时候,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译词[7]。
甲午海戰以後,中國掀起了學習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過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學習近代科學技術。樊洪业、吴凤鸣等認為,中國最早使用「科學」一詞的學者大概是康有為。他出版的《日本書目誌》[9]中就列舉了《科學入門》、《科學之原理》等書目。辛亥革命時期,中國人使用「科學」一詞的頻率逐漸增多,出現了「科學」與「格致」兩詞並存的局面。在中華民國時期,通過中國科學社的科學傳播活動,「科學」一詞才取代「格致」。
严复首先用“西学格致”翻译science,后来又借用了science的日语译名“科学”。而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章太炎则明确要求为“科学”正名。他在1903年8月发表《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一文,大力批驳责用“格物”之名翻译“物理学”(physics)很不适当。[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则认为科學是:
- 反映自然、社會[11]、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 合乎科學(精神、方法等)的。
不过社会类学科的研究并不容易做到客观分析。一方面是难以控制变量,另一方面是难以给出准确的适用范围和严格的预测结果。
英文中“Science(科學)”一詞的含义有狹义与廣义之分,前者只指自然基礎科學(即數學及自然科學;合稱“理科”),这與醫學、药学及大地测量学等带有應用目的的探索性学科相区别;后者泛指各种研究自然机理的应用性科学,但又与纯粹研究技术应用、不探究机理的工程学、技术学和计算机信息学相区别。不过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文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甚至是文献学也喜欢加上“科学”的头衔。
如今的“科学”在中国古代的称呼
中國傳統上將所有的知識統稱“學問”,古代將關於自然物道理的學問稱為“物理”[12]因此古代的物理即是自然科學,數學學科獨立於“物理”。
而自明代時中國則稱為格致[13],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學問。直至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出版的許多科學書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
历史与哲学
历史
广义的科学在历史上许多古代文明就已经存在。[14]然而,现代科学的方法与以前有明显的区别,同时现代的科学的成功也使其有目前的严格定义。但就基础科学(不同于应用科学)而言,有一个特点变化不大,即相对宽裕的家境对于专职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来说是一个显著优势。而应用科学因相对来说较易出成果,且易转化为可创造财富的生产力,故对专职研究者的家境不会有限制。
自然的哲学研究
中世纪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与早期现代科学
启蒙时代
19世纪
20世纪
科学哲学
“这是现代科学的关键,也是理解自然的起点。这种理念,也即观察事物,纪录细节,希望能从中获取信息,以便为另一个可能的新理论提供线索...下一个问题是——是什么让行星们绕着太阳旋转呢?在开普勒所处的时代,一些人回答说这是因为有天使在行星后面煽动翅膀,从而推动了行星绕着轨道运动。正如你将明白的一样,这个答案其实离真相并不远。唯一的差别只在于天使们是处于不同的方向,并借助翅膀将行星向轨道内侧推挤。”[15]
理查·费曼《科学的价值》
(The Value of Science)
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实验有力地阐明事物运作的明确规律。由指以培根和马赫等人倡导的实证主义(不过培根低估了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伽利略为实践先驱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获取关于世界的系统知识的研究。主要是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有些人也将以社会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纳入其中,但社会学科的知识多只局限于人类社会,而且没有精确度很严密的数学公式或易证伪的命题。而艺术,哲学,宗教,文学则完全不属于科学。现代科学,有时还包括以人类思维存在为对象的思维科学。
对于科学的核心特征或者说所谓科学精神,随着人类的进步,有不同的观点,目前一般认为科学具有如下特征:
- 理性客观:从事科学研究不以“神”、“鬼”、“上帝”为前提(一些科学家會信仰宗教,但是“科学”本身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觀察为基础,通常科學家會設計實驗並控制各種變因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以及解釋理論的能力。科学理论不排斥“神”或“鬼”存在的可能性,只是反对故意装神弄鬼的不诚实行为,避开缺乏可靠证据的神学空谈。拉普拉斯认为科学是不借助神怪假设而单凭理性解释世界的学问。
可否證性:这是来自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人類其實無法知道一門學問裡的理論是否一定正確,但若這門學問有部份有錯誤時,人們可以嚴謹明確的證明這部分的錯誤,的確是錯的,那這門學問就算是合乎科學的學問。- 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也就是说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例如:牛顿力学在微观世界失效。不過科學家們仍然努力尋找與探索是否有某種理論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現象(至少在物理界,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合併是一至少延續數十年的野心)。
- 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如果其适用范围内有任何无法解释的反例存在,那么整个理论就都是错的。
- 研究过程需严格控制变量。对于相互作用不易分离的多个重要变量,可设法利用统计学方法(如方差分析)对来自不同变量的影响加以分离。
科学还可以分为从理论和应用等多个层次。其中理论物理学除遵循上述原则外,还推崇还原论,追求用最简略的假设描述广泛而深刻的原理。苏联物理学家朗道指出“我们已知的大量物理定律可以由为数不多的最一般规律推演出来。”[16]爱因斯坦也指出任何事情都应该以最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17]而应用科学则与社会发展有直接关系。在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作用中,应用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得到不断加强,科学体系本身也不断壮大,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日趋显著。
科学实践
测量
科学中常常使用测量来作出对比并减少分歧。即便是有明显的区别,也会通过测量提高精度,以便提高可重复性。例如不同的颜色可以通过光的波长来区分,而不使用“绿”或“蓝”等“模糊”的概念。
测量常使用国际单位制(SI),其中包括基本单位:千克, 米, 坎德拉, 秒, 安培, 开尔文和摩尔。除了kg以外,其他六个单位是非人工定义的(不是以特定的物体为标准)。
第一个提出专门用于实验的国际基本单位的是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1839–1914),[18] 他提出用米来定义谱线的波长。[19] 这直接影响到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迈克耳孙和莫雷参考他的方法并进行了改进。[20]
科学的方法
任何研究方法要被視為科學方法,則必須是客觀的(科學家們不能對於科學方法下產生的單一結果有不同的解釋且研究時不能故意去改變結果的發生)。另一項基本期待,則是必須有完整的資料文件以供佐證,以及研究方法必須由第三者小心檢視,並且確認該方法能重製(但在量子力学中,制备完全一样的复杂量子态是难以实现的;另外理论地理学也难以进行重复实验,但规律无疑也是确定存在的)。
一般理解,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追求。科学定律,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不能有反例。任何一个客观存在的,能够重复的现象,如果于已有的科学定律矛盾,即宣布此科学定律的终结。这也是反证法在理论分析中的应用依据。
科學方法於研究過程,客觀上需具可重複再現,但研究者於科學精神的研究過程,不該主觀預見研究結果具「再現性」。[來源請求]
科学方法使用可再现的方法解释自然现象。[21]从预测当中提出思想实验或假设。预测是在确认实验或观察前提出的,用于证明其中没有受到干预。而对预测的反证则是进步的证明。[22][23]科學研究者提出假說來解釋自然現象,然後設計實驗來檢驗這些假說,这种实验需要在可控条件(控制变量)下模拟自然现象(在观测科学,如天文学或地质学,可预测的观察结果可以替代核对实验)。整体而言,科学方法可以解决极度创新的问题而又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又称確認偏誤)。[24]
除上述原则外,目前多数科学研究大量依赖于数学方法。在制定实验方案时,会借助优选法(试验设计)知识优化不必要的多余试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单次试验成本较高的研究来说,减少不必要的试验可以极大地节省经费开销。在处理数据时,会应用SPSS、MatLab等软件便捷地分析和处理数据。偏难或偏繁杂的常见计算都可由软件执行。主流的商业软件都会充分考虑用户的难处,所以界面设计大多简洁明了,比较容易上手。而专业一些的软件则需要较多一些的学习时间,如应用广泛的R语言。许多软件都会允许人们开发专门的软件功能扩展包并发布下载,以方便有不同特定需要的研究人群。当研究者提出一个新的计算模型时,就能马上通过编程在现有软件的基础上实现。对于由测量数据而得出的结论,还需要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检测结果的显著性。研究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样本数量大小(是大样本还是小样本)和数据比较类型(是两组数据比较还是多组间比较等)确定合适的统计模型,然后在软件中输入数据并计算结果的显著性数值。如果显著性标准不达标,则论文一般不会有通过评审的希望。这样的行业现状也有弊端,许多有启示性的失败实验得不到机会发表;很多人会把论文数据的达标当成研究的头等大事,而忽略了自己从事研究工作的初衷。
尽管目前所有理工学科和多数人文学科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数学作为论证工具,但数学在各种具体学科中应用时并不能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分析问题需要有所侧重,优先考虑对问题影响重要的因素,能作近似处理的就先作近似,而非对每个因素都用同样严格的数学方法处理,即提倡“重点论”的思想。在各个细节都努力追求数学严密性而忽略了问题的最主要矛盾是非常错误的做法。[16]如果一个问题的影响因素过多,难以分清主次,则可以尝试利用统计学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加以确定。又如利用数学计算分析一个生物学模型时,比起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或运算技巧是否高明,生物学家会更关心计算的结果是否能明显地体现出某种生物学意义(如哪些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最大?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是几次方的关系?是否在到达一定数量后会出现饱和效应?)以及能否顺利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验证。
另外,虽然科学理论分不同层次。但基础层面学科中的原理未必可直接适用于复杂层面的学科研究。这也导致了后来系统科学理论的出现。比如物理学是化学的基础,很多化学现象归根结底都可分解为一些量子层面的物理原理。虽然理论物理学家推崇还原论,但也承认量子力学中的微分方程求解方法在一般的化学实际研究中根本派不上用场。[25]化学研究中常遇到的多原子系统在物理学中是属于非常复杂的模型,即使用近似方法计算也是极为繁杂的。所以化学家虽然需要学习和了解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会花更多时间掌握仅适用于本学科的特定研究方法。又如变分学和线性泛函分析虽然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数学基础,但物理系学生一般不会像数学系学生一样系统地学习这2门课程。又如虽然物理系和电子工程系都会开设专门的复变函数论课程,但一般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用到的复数知识并不多,多局限于复数的初等性质、复内积的性质、积分变换和共形变换。
科学界
科学界包括了所有的科学家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一般其会被按不同工作的领域分成子社群。其中也有很多跨学科,跨机构的活动。
划分与组织形式
目前被冠以“科学”之名的学科主要可分為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形式科学、社会科学等四大領域。
-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指应用经验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宇宙以便阐明支配自然世界的规则的科学学科。“自然科学”这个名称是用来与社会科学和形式科学相区分。
- 形式科学
形式科学是指主要以抽象形态的形式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与其他科学分宗不同,形式科学并不关心理论在现实世界的观察中的有效性,而是更关心基于定义和规则之上的形式性质。但是其方法手段却可以应用于构造和测试用来实践现实观测的科学模型。
机构
文献
在论述非原创观点或引用他人成果时,需要注明资料来源,以方便考证与查阅。现代学术服务机构普遍使用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与检索文献。
1665年1月,世界上第一个人文类学术期刊《学者周刊》(Journal des Sçavans)创刊。同年3月,第一个理工类研究杂志《自然科学会报》创刊。此后,学术类期刊数量逐步增多。1981年时,曾有人估计当时的全球的学术期刊总数已达11500份。[26]仅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术杂志,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中就已列举出5千份。虽涵盖39种语言,但其中九成是英文杂志。[27]
一般人文学科在需要引用文献时,一般需多列几项参考资料。对于理工学科而言,《华盛顿邮报》文章称,“鉴于中国国内学术抄袭与造假的现象较多[28][29],在引用国内文献时,一般也需多列几项参考资料”。少数行业精英有时在发表刊物或专著时,因几乎均为原创内容,即使不写参考资料也能顺利发表,例如费曼等。
目前的学术期刊广泛采用同行评审的方式来履行学术质量把关。但同行评审机制不能完全防止学术造假的发生。[30]在知名杂志发表论文时,同行评审会更加严格。不过同行评审非常严格的《科学》和《自然》等杂志也有可能出现论文造假事件,21世纪初比较知名的学术造假案例有韩国科学家黄禹锡造假事件与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
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常见参考标准之一是看其影响指數(IF)的大小。影响指数高的期刊会更引人关注。过于强调影响指数的作用则是一种迷信的行为。另外,影响指数评价的是期刊在一段时期内所有论文的平均影响力,而有些人误把影响指数当作了判断特定论文及其投稿人的水平标准。[31]在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的研究者更易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由于知名期刊的关注度更高,所以时间有限的人会优先阅览知名期刊,长此以往,在知名期刊投稿的作者的被引用几率会越来越大,而在不知名期刊投稿的作者的被引用几率会越来越小,造成评价标准越来越不公平的恶性循环。[32]影响指数的提出者尤金·嘎菲德(Eugene Garfield)也指出同一期刊中不同文章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该作为评价个人能力的标准。[33]一种变通的应对方法是在发表论文时先尝试给比自己预期稍好一些的杂志投稿。2005年,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Jorge E. Hirsch)提出了用于评价物理学家个人研究能力的H指数。
科学与社会
特殊科学群体
女性很早就在科学领域中做出贡献,但是古代的记载却很少。黑人群体由于整体教育水平不高,知名的黑人科学家还很少[34][35][36]。希腊人因面临经济不稳定与人才流失问题,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光辉不再[37][38][39][40][41][42][43]。
科学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科学与政治
科学与大众文化
2018年2月2日,由中国大陆“晨曦之踪”工作室(Dawntrail Entertainment)开发,在Steam游戏平台上线的电子游戏《另一只科研狗》(Yet Another Research Dog)以手绘卡通的画风表现了底层科研工作者求学生活的不易,获得玩家好评[44][45][46][47]。
参看
- 理工
- 大眾科学
伪科学
- 迷信
- 科学学
- 科学哲学
- 自然辩证法
- 科学知识社会学
- 科學史
- 科学主义
- 科学文艺
- 科学实验
- 科学革命
- 科学归纳法
- 科学演绎法
- 科学理论
- 科学预见
- 科学模型
- 科学共同体
- 科学观察
- 科学分类
- 科学发现
- 大科学
- 科技
注釋
^ 杨智昌; 赵殿川. 中科院院长: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是“历史的误会”. 南方日报 (网络版). 2008年3月15日: 该新闻的页码 [2016年1月5日].路甬祥表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科学院院士,之所以没有能当选,是因为那时候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主要强调生命科学,当时比较强调的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否创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而袁隆平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杂交办法来做的,所以没有能够选上。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原文为“I do not believe that science can disprove the existence of God; I think that is impossible. And if it is impossible, is not a belief in science and in a God – an ordinary God of religion — a consistent possibility? Yes, it is consistent. Despite the fact that I sai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scientists don't believe in God, many scientists do believe in both science and God, in a perfectly consistent way. But this consistency, although possible, is not easy to attain...”摘自费曼《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 原文为“I would like to remark, in passing, since the word "atheism" is so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ommunism," that the communist views are the antithesis of the scientific, in the sense that in communism the answers are given to all the questions – political questions as well as moral ones – without discussion and without doubt. The scientific viewpoint is the exact opposite of this; that is, all questions must be doubted and discussed; we must argue everything out – observe things, check them, and so change them. The democratic government is much closer to this idea, because there is discussion and a chance of modification. One doesn't launch the ship in a definite direction. It is true that if you have a tyranny of ideas, so that you know exactly what has to be true, you act very decisively, and it looks good – for a while. But soon the ship is head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 and no one can modify the direction any more. So the uncertainties of life in a democracy are, I think, much more consistent with science.”摘自费曼《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 Colquhoun, D; Steven Novella. Acupuncture is a theatrical placebo: the end of a myth (pdf). Anesthesia & Analgesia. 2013, 116 (6): 1360–1363. PMID 23709076. doi:10.1213/ANE.0b013e31828f2d5e.
^ 5.05.1 周程 纪秀芳. 《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04期. ISSN 1000-0763.
^ 佐々木力『科学論入門』p.3
^ 7.07.1 佐々木力『科学論入門』岩波書店1996年 ISBN:4004304571
^ 宋陳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 《日本书目志》,康有为辑,出版地:上海,出版社:上海大同译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成书《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版
^ 王扬宗. 汉语“科学”一词的由来. 科学网. 2012年5月14日 [2016-01-05].
^ 中國社科院自己出的词典当然会把社会学算进去。
^ “物理”一詞何時開始使用有待考證,古代科學家也有一些以物理命名的自然科學著作,如三國時期的楊泉著有《物理論》,明朝時期的方以智著有《物理小識》。
^ 明末清初,来华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熊明遇的《格致草》、汤若望的《坤舆格致》等书的名称就使用了“格致”一词
^ "The historian ... requires a very broad definition of "science" — one that ...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 scientific enterprise. We need to be broad and inclusive, rather than narrow and exclusive ... and we should expect that the farther back we go [in time] the broader we will need to be." — David Pingree (1992), "Hellenophilia versus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is 83 554–63, as cited on p.3, David C. Lindberg (2007), 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 the European Scientif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Second ed.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48205-7
^ 原文为“This is the key of modern science and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tru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This idea. That to look at the things, to record the details, and to hope that in the information thus obtained, may lie a clue to one or another of a possibl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The next question was — what makes planets go around the sun? At the time of Kepler some people answered this problem by saying that there were angels behind them beating their wings and pushing the planets around an orbit. As you will see, the answer is not very far from the truth.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the angels sit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 and their wings push inward.”具体出处详见其英文维基语录。
^ 16.016.1 列夫·朗道, 叶夫根尼·利夫希茨; 李俊峰, 鞠国兴 (翻译). 力学. 理论物理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7-04-020849-8.我们已知的大量物理定律可以由为数不多的最一般规律推演出来。","近似分析在理论物理中起着极大的作用。首先,所有精确的规律都是近似的,尽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近似给出的精确度非常高。其次,对物理规律并没有绝对精确的要求。如果事先给定了某个现象的研究范围,给出的规律只要满足问题所设的精度要求也就足够。因此,我们仍然使用牛顿力学来研究炮弹的运动...考虑非重要因素的过于精确的计算不仅会使计算结果毫无价值地复杂化,甚至还会导致存在于现象之中的规律被忽略。事实上,不仅规律的具体形式是近似的,而且刻画现象的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也是近似的,超出给定精度极限,这些物理量的关系可能是任意的。确定所研究现象的近似程度在理论研究中是极端重要的。最严重的错误是,采用非常精确的理论并计算所有的细节修正,同时却忽略了比它们大得多的物理量。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 原话为“It can scarcely be denied that the supreme goal of all theory is to make the irreducible basic elements as simple and as few as possible without having to surrender the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a single datum of experience.”常简作“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simpler.”具体出处详见其英文维基语录。
^ Crease 2011,第182–4页
^ C.S. Peirce (July 1879) "Note on the Progress of Experiments for Comparing a Wave-length with a Metr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s referenced by Crease 2011,第203页
^ Crease 2011,第203页
^ di Francia 1976,第13页: "The amazing point is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discovery of mathematics, a method has been introduced, the results of which have an intersubjective value!" (Author's punctuation)
^ di Francia 1976,第4–5页: "One learns in a laboratory; one learns how to make experiments only by experimenting, and one learns how to work with his hands only by using them. The first and fundamental form of experimentation in physics is to teach young people to work with their hands. Then they should be taken into a laboratory and and taught to work with measuring instruments — each student carrying out real experiments in physics. This form of teaching is indispensable and cannot be read in a book."
^ Fara 2009,第204页: "Whatever their discipline, scientists claimed to share a common scientific method that ... distinguished them from non-scientists."
^ Backer, Patricia Ryaby. What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2004-10-29 [200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8).
^ 理查·费曼.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费曼物理学讲义] 卷1. 艾迪生韦斯利. 1999. ISBN 978-0201021165.And the usual way of dealing with quantum mechanics makes that subject almost unavailable for the great majority of students because they have to take so long to learn it. Yet, in its real applications—especially in its more complex applications, such a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the full machinery of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approach is not actually used.
^ Subramanyam, Krishna; Subramanyam, Bhadriraju.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RC Press. 1981. ISBN 0-8247-8297-6. OCLC 232950234.
^ MEDLINE Fact Sheet.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11-10-15].
^ Fred Barbash. Major publisher retracts 43 scientific papers amid wider fake peer-review scandal. 华盛顿邮报. 2015年3月27日 [2016年1月6日].But Jigisha Patel, associate editorial director for research integrity at BioMed Central, said it’s not 'a China problem. We get a lot of robust research of China. We see this as a broader problem of how scientists are judged.'
^ Fred Barbash; 邢春燕 (编译), 罗昕 (编译), 梁佳 (文字录入). 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近日撤销43篇论文,41篇是中国作者. 澎湃. 2015年3月31日 [2016年1月6日].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罗昕. 学术论文的“同行评审”制度如今也不靠谱了?. 澎湃新闻. 2015年4月1日 [2016年1月6日].
^ 大卫·科尔库洪. Challenging the tyranny of impact factors [挑战影响指数的霸权] (PDF). 自然. 2003, (423): 259–261 [2016年1月6日].
^ Ricardo Guerrero. Misuse and abuse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s [期刊影响指数的误用与滥用] (PDF). European Science Editing. 2001年8月, 27 (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Eugene Garfield. The Impact Factor and Using It Correctly. Der Unfallchirurg. 1998年6月, 101 (6): 413–414. PMID 9677838.
^ 赵灵敏. 美国依然难解“黑人问题”. 华夏时报. 2015年5月15日 [2018年2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白人中有30.3%拿到了大学文凭,黑人则只有19.8%。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提供的数字,截至2013年,黑人在美国人口中占了13.2%,但各大专院校中黑人教授只有1.1%,获得博士学位的黑人学生只有1.8%,硕士生2.7%,,科学家和工程师中的黑人只有2.5%,科研部门经理有1.8%是黑人。
^ 何姣. 万尼瓦尔-布什奖颁给首位黑人女科学家. 中国新闻网, 搜狐新闻 (转载网站). 黄芳 (责任编辑). 2007年3月26日 [2018年2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
^ NIH研究表明:黑人科学家获得资助胜算较低. Science官网, 科学时报 (转载刊物), 凤凰网 (转载网站). 赵熙 (译者). 2011年8月23日: A4版 国际 [2018年2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
^ 毛丹, 江晓原. 希腊化科学衰落过程中的学术共同体及其消亡.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5, (37 (3)): 60–64 (中文(中国大陆)). 使用|accessdate=
需要含有|url=
(帮助)
^ 仁民. 希腊痛下决心清理18万“万年大学生”. 济南舜网, 网易新闻 (转载网站). 王晓易_NE0011 (责任编辑). 2014年8月25日 [2018年2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希腊高等教育近年来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一些优秀的学生迫不得已尝试到国外去寻找工作机会或者留学。此外,希腊不少大学政治化很明显,而且不时发生教职员工罢工,导致教学无法正常继续。
^ 宗华. 希腊科学界艰难应对财政紧缩. 中国科学报. "HN666" (责任编辑). 2015年1月8日: 第3版 国际 [2018年2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2014年,希腊用于研究中心和高校的预算只有2009年的四分之一,教职员工的实得工资也减少了近三分之一。2015年伊始,更多的缩减随之而来,尽管该国实施了一项期待已久的、旨在改革整个研究系统并使其更具竞争力的法律。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专业人士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离开希腊,研究人员也在抱怨对日渐增长的官僚主义感到窒息。","研究人员抱怨该法律并未创造一个独立的资助机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或英国研究委员会),从而为基础研究提供常规的资助来源。相反,希腊研究人员几乎全部依靠外部资助者如欧盟获得资金。
^ 希腊债务危机致科学家没钱订阅期刊论文. 《Nature》官网 (部分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 网易科技 (转载网站). 王晓易_NE0011 (责任编辑). 2015年7月3日 [2018年2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
^ 希腊科研机构因欠缺经费停止购买学术资源. 新华网, 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 (转载网站). 2015年7月6日 [2018年2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
^ 鲁捷. 希腊首个科研机构让科学家久旱逢甘露. 中国科学报, 科学网. 2016年7月19日 [2018年2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自从经济危机开始,大量研究生和博士后已经成批离开了希腊。
^ 惨!希腊科学家们连期刊都买不起了. 新华网, 网易财经 (转载网站). 张忠霞 (新华网编辑), 王晓易_NE0011 (网易责任编辑). 2015年7月6日 [2018年2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希腊根本无力还贷,更别说给学术网站继续提供经费了。HEAL-Link的关闭对于希腊科研人员不啻为沉痛打击。","不光是学术论文没法看了,希腊科学家们恐怕连科研工作都无法为继了。从6月29日开始,希腊实施资本管制,科研机构恐怕无法从国外继续订购科研设备、耗材等。而希腊国内科研机构使用的大部分科研设备、耗材都是从国外订购的。
^ 路易基. 国产《另一只科研狗》登陆Steam 讲述制作人的悲惨经历. 游民星空. 2018年1月20日 [2018年2月5日] (中文(中国大陆)).
^ 另一只科研狗. 飞翔下载. 2018年1月22日 (中文(中国大陆)).
^ 另一只科研狗 Yet Another Research Dog. 3DMGAME. [2018年2月5日] (中文(中国大陆)).
^ Yet Another Research Dog. Steam. 晨曦之踪工作室. [2018年2月5日] (中文(中国大陆),中文(台灣),及英语).
参考文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2001年11月6日史革新 《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科学观初探》
- 袁方文、柯晓莉,我们崇尚科学的什么?
Feyerabend, Paul (2005). Science, history of the philosophy, as cited in Honderich, T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sh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64791. OCLC 173262485. of.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Papineau, David. (2005). Science, problems of the philosophy of., as cited in Honderich, T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sh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64791. OCLC 173262485.
理查·费曼. 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The Best Short Works of Richard P. Feynman [发现的快乐]. Perseus Books Group. 1999. ISBN 0-465-02395-9. OCLC 181597764.
理查·费曼. The Relation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加州理工学院官方网站. 1956年5月2日 [2016-01-06].
Crease, Robert P., The Great Equations, New York: W.W. Norton: 317, 2009, ISBN 978-0-393-06204-5
Crease, Robert P. World in the Balance: the historic quest for an absolute system of measurement. New York: W.W. Norton. 2011: 317. ISBN 978-0-393-07298-3.
di Francia, Giuliano Torald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ISBN 0-521-29925-X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Italian as L'Indagine del Mondo Fisico by Giulio Einaudi editore 1976;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Fara, Patricia. Science : a four thousand year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08. ISBN 978-0-19-922689-4.
Feyerabend, Paul. Against Method 3rd. London: Verso. 1993. ISBN 0-86091-646-4.
- Feyerabend, Paul (2005). Science, history of the philosophy, as cited in Honderich, T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sh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6479-1. OCLC 173262485.
Godfrey-Smith, Peter, Theory and Reality, Chicago 60637: University of Chicago: 272, 2003, ISBN 0-226-30062-5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Nola, Robert; Irzik, Gürol. Philosophy, science, education and culture.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library 28. Springer. 2005. ISBN 1-4020-3769-4.
Papineau, David. (2005). Science, problems of the philosophy of., as cited in Honderich, T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sh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6479-1. OCLC 173262485.
Parkin, D. Simultaneity and Sequencing in the Oracular Speech of Kenyan Diviners. (编) Philip M. Peek. African Divination Systems: Ways of Knowing. Indianapolis,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
Polanyi, Michael,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ISBN 0-226-67288-3
Popper, Karl Raimund. In search of a better world: lectures and essays from thirty years. New York, NY: Routledge. 1996 [1984]. ISBN 0-415-13548-6.
Popper, Karl R.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New York, NY: Routledge Classics. 2002 [1959]. ISBN 0-415-27844-9. OCLC 59377149.
Stanovich, Keith E.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2007. ISBN 978-0-205-68590-5.
Ziman, John, Reliable knowledge: An exploration of the grounds for belief in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 1978, ISBN 0-521-22087-4
扩展阅读
- Augros, Robert M., Stanciu, George N., "The New Story of Science: mind and the universe", Lake Bluff, Ill.: Regnery Gateway, c1984. ISBN 978-0-89526-833-4
Becker, Ernest. The structure of evil; an essay o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science of man. New York: G. Braziller. 1968.
- Cole, K. C., Things your teacher never told you about science: Nine shocking revelations Newsday, Long Island, New York, March 23, 1986, pg 21+
- Feynman, Richard "Cargo Cult Science"
Gaukroger, Stephen. The Emergence of a Scientific Culture: Science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ity 1210–168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19-929644-8.
- Gopnik, Alison, "Finding Our Inner Scientist", Daedalus, Winter 2004.
- Krige, John, and Dominique Pestre, eds.,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outledge 2003, ISBN 978-0-415-28606-0
Levin, Yuval (2008). Imagining the Future: Science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Encounter Books. ISBN 978-1-59403-209-7
Kuhn, Thoma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
William F., McComas, The principal element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Dispelling the myths, (编) McComas, William F.,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rationales and strategies (PDF), Springer, 1998, ISBN 978-0-7923-6168-8
Obler, Paul C.; Estrin, Herman A. The New Scientist: Essays on the Methods and Values of Modern Science. Anchor Books, Doubleday. 196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Russell, Bertrand. 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London: Unwin. 1985 [1952]. ISBN 0-04-300090-8.
Rutherford, F. James; Ahlgren, Andrew.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New York, N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0-19-506771-1.
Thurs, Daniel Patrick. Science Talk: Changing Notions of Science 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7: 22–52. ISBN 978-0-8135-407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