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泰累尔

Multi tool use
Max Theiler |

|
出生 |
(1899-01-30)1899年1月30日 川斯瓦共和國比勒陀利亞
|
逝世 |
1972年8月11日(1972-08-11)(73歲) 美國康涅狄格州紐哈芬
|
居住地 |
美國
|
国籍 |
南非,瑞士
|
奖项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51) |
科学生涯
|
研究領域 |
病毒学
|
马克斯·泰累尔(英语:Max Theiler,1899年1月30日-1972年8月11日),又译马克斯·蒂勒,南非微生物学家。1951年由于发现黄热病疫苗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平及研究工作
1899年1月30日,泰累尔出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他的父亲阿诺德是英国旅居南非的一位勋爵,文化知识基础相当深厚。他的母亲艾玛·芝第也颇有文化修养,在她亲自担任小泰累尔的启蒙教师期间,已使泰累尔培养起十分强热的求知欲和踏踏实实的学习精神。泰累尔在南非开普敦大学完成了早期的学业。
1922年,泰累尔远渡重洋,到伦敦圣托马斯医院附属医学院深造,并于当年转入伦敦热带医学院进修。他很快被批推参加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并荣获皇家内科医师学会开业证书和热带医学及卫生学博士学位。院方认为他是研究热带病的杰出人才,保荐他到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热带医学系去工作。从1922年冬抵达波士顿到1930年加入洛克菲勒基金会这几年,他先是在哈佛大学热带医学系任助教,不久便提升为讲师。他边教学边搞科研,写出了不少学术论文,开始在医学界崭露头角。丰富的医学史知识使他坚信:黄热病和其他一切疾病一样不会是不治之症。1925年,一批美国科学家再次到西非去开展黄热病调查工作,他也参加了这次调查。
回到哈佛后,他通过多次对白鼠脑内注射和其他方式的注射,解剖观察黄热病病毒进入白鼠脑内之后所产生的变化,他查明了黄热病病毒引起脑脊韶炎的病变过程。通过多次对恒河猴作皮下注射和肠胃外注射,解剖观察黄热病病毒进入猴体内之后的情形,泰累尔查明了黄热病病毒进入猴和人体之后引发高烧、黃疸、出血等症状的过程和原因。他精确地测出了黄热病病毒进入猴体或人体后各个阶段的活动时间。从前李德曾假设,黄热病病毒在人体内要有几个星期的潜伏期,而泰累尔用实验否定了这个假设。他提出,黄热病的潜伏期平均为三昼夜十七小时,最短的是二昼夜二十二小时,最长的是六昼夜二小时;潜伏期长达十天的现象也偶尔出现过,但极其罕见。在潜伏期内,病毒总是向区域淋巴结聚集,大量增殖。三、四天后渗人血液,才开始为非作歹。在大量破坏血液,使思者发高烧之后,便侵入肝、脾、肾,心等内脏,使之发生病变,导致黄疽和出血。最后则袭击骨髓、淋巴结,造成患者瘫痪。患者死亡大都发生在病毒损害其内脏的阶段。
西非调查的结果,使泰累尔请楚地看到,西南非和南美广大农村的情况和西欧北美城镇的情况大不一样,不能只依靠灭蚊运动来遏制黄热病魔。城镇地区有自来水设备,再加上一些消毒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杀灭蚊子。而广大农村则不然。对于农村来说,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所以,在西非调查结束后,泰累尔便立即开始了黄热病疫苗的研制。
一开始泰累尔往自己身上注射病毒,但收效甚微。1930年,他应邀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卫生部病毒实验室,继续研究黄热病病理,同时继续研制黄热病疫苗。这时他已经知道,白鼠在脑内注射黄热病病毒之后会得脑脊髓炎,但其心、肾、肝等内脏均不受损,而人和猴子得了黄热病,其内脏却会受到损害。他又发现黄热病病毒经白鼠接种之后便发生变异。用皮下注射法把这种变异株注射给猴子,猴子体内就能产生对黄热病的免疫力,它的内脏不会受损害。但如果把变异株注射给人,还会对人的肾脏产生不利影响,且毒性对人的神经系统危害也很大。
后来有人发现,将这种变异株同取自黄热病后康复的人的血清混合,再注射给人,可以使人获得大约6个月的黄热病免疫力,人的内脏和神经系统也不受损害。问题是人的免疫血清不可能大量制取。经过多次试验,泰累尔终于发现,组织培养法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取大量合乎需要的疫苗菌株。黄热病病毒在经过组织培养之后,其毒性大大降低,可以作为黄热病疫苗来使用。但在试验过程中,泰累尔曾遇到一个极大的难题;未发生变异的泛亲性黄热病病毒,在组织培养基中很难存活。直到1936年。他才发现在鼠胚胎粉碎组织的匀浆中培养,可以使末变异的黄热病病毒存活。经与哈根、洛伊德、莱西·史密斯等人合作,并对黄热病病毒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之后,1937年用多次继代移植方法使这种变异株在鸡胚胎粉碎组织中繁殖起来。这是首个成功的黄热病疫苗,后来被命名为17D黄热病疫苗。
除了黄热病疫苗,泰累尔对阿米巴痢疚、脑脊髓炎、日本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科罗拉多壁虱热等疾病也有所研究。1972年8月11日,泰累尔逝世于美国纽黑文。
参考
- Theiler, Max: 《A Dictionary of Scientis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
|
1901年 至 1925年 |
1901年:贝林
1902年:罗斯
1903年:芬森
1904年:巴甫洛夫
1905年:科赫
1906年:高尔基、拉蒙-卡哈尔
1907年:拉韦朗
1908年:梅契尼可夫、埃尔利希
1909年:科赫尔
1910年:科塞尔
1911年:古尔斯特兰德
1912年:卡雷尔
1913年:里歇
1914年:巴拉尼
1919年:博尔代
1920年:克罗
1922年:希尔、迈尔霍夫
1923年:班廷、麦克劳德
1924年:埃因托芬
|
|
1926年 至 1950年 |
1926年:菲比格
1927年:瓦格纳-尧雷格
1928年:尼科勒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1930年:兰德施泰纳
1931年:瓦尔堡
1932年:谢灵顿、阿德里安
1933年:摩尔根
1934年:惠普爾、邁諾特、莫菲
1935年:斯佩曼
1936年:戴尔、勒维
1937年:圣捷尔吉
1938年:海门斯
1939年:多馬克
1943年:達姆、多伊西
1944年:厄爾蘭格、加塞
1945年:弗莱明、柴恩、弗洛里
1946年:馬勒
1947年:科里、G·科里、奥赛
1948年:穆勒
1949年:赫斯、莫尼斯
1950年:肯德尔、赖希施泰因、亨奇
|
|
1951年 至 1975年 |
1951年:泰累尔
1952年:瓦克斯曼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1954年:恩德斯、韦勒、罗宾斯
1955年:特奥雷尔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兹
1957年:博韦
1958年:比德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1959年:奥乔亚、科恩伯格
1960年:伯内特、梅达沃
1961年:贝凯希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
1963年:埃克爾斯、霍奇金、赫胥黎
1964年:布洛赫、吕嫩
1965年:賈克柏、利沃夫、莫諾
1966年:勞斯、哈金斯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蘭、沃尔德
1968年: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
1969年:德爾布呂克、赫希、盧瑞亞
1970年:卡茨、奥伊勒、阿克塞尔罗德
1971年:萨瑟兰
1972年:埃德爾曼、波特
1973年:弗里希、洛伦兹、廷贝亨
1974年:克勞德、迪夫、帕拉德
1975年:巴尔的摩、杜尔贝科、特明
|
|
1976年 至 2000年 |
1976年:布隆伯格、盖杜谢克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1978年:亞伯、内森斯、史密斯
1979年:科马克、豪斯费尔德
1980年:贝纳塞拉夫、多塞、斯内尔
1981年:斯佩里、休伯爾、威泽尔
1982年:伯格斯特龍、薩米爾松、范恩
1983年:麦克林托克
1984年:傑尼、克勒、米爾斯坦
1985年:布朗、戈爾茨坦
1986年:科恩、列维-蒙塔尔奇尼
1987年:利根川進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欽斯
1989年:毕晓普、瓦慕斯
1990年:默里、托马斯
1991年:內爾、薩克曼
1992年:费希尔、克雷布斯
1993年:羅伯茨、夏普
1994年:吉爾曼、羅德貝爾
1995年:路易斯、纽斯林-沃尔哈德、威斯喬斯
1996年:杜赫提、辛克納吉
1997年:布魯希納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纳罗、慕拉德
1999年:布洛伯爾
2000年:卡爾森、格林加德、坎德爾
|
|
2001年 至今 |
2001年:哈特韦尔、亨特、纳斯
2002年:布伦纳、霍维茨、苏尔斯顿
2003年:劳特伯、曼斯菲尔德
2004年:阿克塞尔、巴克
2005年:馬歇爾、沃倫
2006年:法厄、梅洛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斯
2008年:豪森、巴尔-西诺西、蒙塔尼耶
2009年:布莱克本、格雷德、绍斯塔克
2010年:爱德华兹
2011年:博伊特勒、奥夫曼、斯坦曼
2012年:格登、山中伸彌
2013年:罗思曼、谢克曼、聚德霍夫
2014年:奥基夫、莫泽夫人、莫泽
2015年:威廉·塞西尔·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
2016年:大隅良典
2017年:霍爾、羅斯巴什、揚
2018年:艾利森、本庶佑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GND: 1059876272
- HDS: 30111
- ISNI: 0000 0001 1952 0143
- LCCN: no2011076025
- NKC: nlk20010092595
- SNAC: w6z62t25
- VIAF: 84816695
|
|
7yYWLWVH8ucENRO OLM2XB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etter of the alphabet. For other uses, see Y (disambiguation). See also: Wye (disambiguation) Y Y y (See below) Usage Writing system Latin script Type Alphabetic and Logographic Language of origin Latin language Phonetic usage [ y ] [ ɨ ] [ j ] [ iː ] [ ɪ ] [ ɘ ] [ ə ] [ ɯ ] [ ɛː ] [ j ] [ ɥ ] [ ɣ̟ ] / w aɪ / / aɪ / Unicode value U+0059, U+0079 Alphabetical position 25 History Development Υ υ 𐌖 Y y Time period 54 to present Descendants • U • V • W • Ỿ • ¥ • Ꮙ • Ꮍ • Ꭹ Sisters F Ѵ У Ў Ұ Ү ו و ܘ וּ וֹ ࠅ 𐎆 𐡅 ወ વ ૂ ુ उ Variations (See below) Other Other letters commonly used with y(x), ly, ny This article contains IPA phonetic symbols.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Unicode characters. For an introductory guide on IPA symbols, see Help:IPA. ISO basic Latin alphabet Aa Bb Cc D...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viewed from the south Highest point Elevation 2,571 ft (784 m) NAVD 88 [1] Prominence 2,456 ft (749 m) [1] Listing California county high points 55th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1] Geography Mount Tamalpais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S. Show map of California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the US) Show map of the US Parent range California Coast Ranges Topo map USGS San Rafael Geology Mountain type Sedimentary Climbing First ascent 1830s by Jacob P. Leese (first recorded ascent) [2] Easiest route Railroad Grade fire trail Mount Tamalpais ( / t æ m əl ˈ p aɪ . ɪ s / ; TAM -əl- PY -iss ; Coast Miwok: /t̪ɑmɑlˈpɑis̺/ , known locally as Mount Tam ) is a peak in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nited Stat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Details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1] Date established November 5, 1990 [1] Date retired September 28, 1997 Other name(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FMW Independent Women's Championship Statistics First champion(s) Combat Toyoda [1] Most reigns Megumi Kudo (6 reigns) [1] Longest reign Megumi Kudo (426 days) [1] Shortest reign Shark Tsuchiya (<1 day) [1] Th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or the FMW Independent Women's & WWA Women's Championship ) was two Japanese women's professional wrestling championship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and FMW Independent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contested in the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FMW). During the heyday of FMW, the female wrestlers wrestled in the same types of bloody death matches as the FMW men, and were feared by other Japanese female wrestlers for their toughness and inten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