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14, 2018

化妝品

Image
  本文介紹的是化妝品。關於化妝,請參見「 化妝 」。 各式各樣的化妝彩盤和工具 化妆品 是除了简单的清洁用品以外,被用来提升人体外貌美丽程度的物质。化妆品的使用起源相當早且普遍,特别是在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女性會經常使用。广义上,化妆品还包括护肤品。护肤产品包括面部以及身体用以增湿的霜剂、洗剂;保护皮肤不受紫外辐射伤害的防晒霜、防晒油;以及治疗、使肌肤白皙,遮掩皮肤上瑕疵(诸如粉刺、皱纹、黑眼圈等)的护理产品。同时也可以根据形态以及应用范围,将化妆品分为液体、霜剂、乳液、粉剂、喷剂。 一位化妆品的批评者(Judy Grahn,一位女权主义者)认为,化妆使女人的脸看上去就像被殴打过一样:黑眼圈、淤青的腮颊、还有血淋淋的嘴唇。 目录 1 历史 2 用途 3 化妆品的种类 3.1 基礎化妝品 3.2 美化化妝品 4 成分 5 参见 6 參考文獻 历史 1889年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畫一婦女 谢馥春 最早有关使用化妆品的考古学证据被发现于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公元5世紀時,埃及在許多宗教場合使用香膏、香木焚香,同時也用芳香產品混合油脂,塗在人身上去朝聖,或塗於屍體上作防腐用。法老時代的古埃及流行在沐浴後,於身體上塗抹一種黃赭石色的彩色塗油,近乎鍍金。太陽穴血管部位及腳部以藍色襯托,與金黃的亮麗形成冷艷對比。眼部塗黑眼線墨可「使眼睛會說話」,並以魚的形狀向眼角延伸。眼影則用多種研碎的寶石製造出各種強烈的色調,最後再補上烏黑細長的眉毛。眼睫毛可加黑或去毛,雙頰塗以粉紅,嘴唇是玫瑰色或胭脂紅。頭頂上微藍的假髮有一錐狀物凸出,內含的香料隨日光照射逐漸溶解,並順着身軀流下佈及全身。手指甲和磨亮的腳趾甲塗上散沫花色素做成的染料。古希腊人与古罗马人也使用化妆品,但不如古埃及普遍。特別是古希臘人,他們注重自然的形體美多過化妝術。依據希臘神話,和諧溫柔的阿芙蘿黛蒂和有致命誘惑的潘朶拉代表兩種不同的女性美,因此濃妝艷抹的女子反映的是潘朶拉破壞和諧自然的形象。且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人使用的化妆品中還含有水银。古希臘的男子則參加大量體能運動來塑造協調勻稱的體型。 [1] 至中世紀時,因基督教禁慾主義相信「自然的才是上帝傑作,而人工的則出自魔鬼之手...

椰子油

Image
植物油 ( 英语 : Types of plant oils ) 橄欖油 類型 植物油(列表) 浸漬油 精油 ( 列表 ( 英语 : List of essential oils ) ) 用途 乾性油 油彩 食用油 回鍋油 生物柴油 脂肪酸 飽和脂肪 單元不飽和脂肪 多元不飽和脂肪 反式脂肪 查 论 编 在塞舌尔当地人获得椰子油的传统方法是用牛拉动磨盘研磨椰肉干榨取椰油 椰子油 (英語: Coconut Oil) 是一种提取自成熟椰果肉中的食用油。在热带地区,它是人们从饮食中摄取脂肪的主要来源。椰子油在食品制造、药物和工业上有多种用途。椰子油是对热非常稳定,这使得它适合用于高温烹调,比如油炸烹饪食物时使用。由于椰油的热稳定性,因此它具有氧化慢,抗酸败的特点,由于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可以保质达两年 [1] 。 目录 1 生产方法 1.1 乾法 1.2 湿法 2 脂肪酸組成與比較 2.1 中鏈脂肪酸 3 椰子油與健康 4 参考 生产方法 乾法 乾法先需要将椰果肉从果壳中取出后在日光下晒干或加热烘乾制成椰子核,通过机械压榨椰肉干或用溶剂浸渍萃取的方法获得椰油,压榨或浸渍萃取出椰油后的残余物就是高蛋白、高纤维含量的椰渣(油渣);椰渣餅(油渣餅)配合上谷皮经过加工通常被人們用來喂食家畜。 湿法 湿法是以未经干燥处理过的鲜椰子果肉中获得的椰奶(就是带有水和油的乳浊液)为原料 [2] ,通过油水分离来生产椰子油。 脂肪酸組成與比較 植物油 [3] [4] 类别 氫化 飽和 脂肪酸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發煙點 總量(單元) [3] 油酸 (ω-9) 總量(多元) [3] α-亞麻酸 (ω-3) 亚油酸 (ω-6) 鳄梨 [5] 11.6 70.6 13.5 1 12.5 249 °C(480 °F) [6] 油菜(芥花油) [7] 7.4 63.3 61.8 28.1 9.1 18.6 238 °C(460 °F) [8] ...

Karl H. Pribram

Image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Karl Přibram, economist. Karl H. Pribram Karl Pribram in Kepler Museum, Prague, 2010. Born ( 1919-02-25 ) February 25, 1919 Vienna, Austria Died January 19, 2015 (2015-01-19) (aged 95) Virginia, United States Alma mat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B.S., 1938) University of Chicago (M.D., 1941) Known for Holonomic brain theory Spouse(s) Katherine Neville Scientific career Fields Neuroscience Influences Sir Charles Sherrington, Karl Lashley, Dennis Gabor Website karlpribram.com Karl H. Pribram ( / ˈ p r aɪ b r æ m / ; German: [ˈpʁiːbram] ; February 25, 1919 – January 19, 2015) was a professor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Radford University. Board-certified as a neurosurgeon, Pribram did pioneering work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limbic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rontal cortex to the limb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