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8, 2019

Ågesta Nuclear Plant

Image
Ågesta Nuclear Plant Country Sweden Coordinates 59°12′21.68″N 18°4′58.34″E  /  59.2060222°N 18.0828722°E  / 59.2060222; 18.0828722 Coordinates: 59°12′21.68″N 18°4′58.34″E  /  59.2060222°N 18.0828722°E  / 59.2060222; 18.0828722 Construction began 1957 Commission date 1 May 1964 Decommission date 2 June 1974 Owner(s) Vattenfall  Operator(s) Vattenfall AB, Barsebäck Kraft AB Power generation Units decommissioned 1 x 12 MW Barsebäck Forsmark Oskarshamn R4 Ringhals Ågesta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Sweden (view)  Active plants   Closed plants   Unfinished plants The control room of the Ågesta Nuclear Plant The nuclear power station Ågesta (ASEA) was the first Swedish commercial nuclear power plant. Construction started in 1957 and ended in 1962, operations began in 1964 and continued until 1974. The station primarily provided district heating (68 MW) for the Stockholm suburb Farsta, as well as a small

牛車水事件

Imag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牛車水事件 日期 1927年3月12日 地點 海峽殖民地新加坡 衝突方 馬來亞國民黨左派 海峽殖民地政府 馬來亞國民黨溫和派 傷亡 死亡 6人 受傷 14人 牛車水事件 ( 英语: Kreta Ayer Incident )發生在英國殖民馬來亞時期,為海峽殖民地新加坡一起由政治運動引發的警民衝突。該事件據信由國民黨所計畫,並發生於1927年3月12日,亦即孫文逝世二周年之紀念日。當時亦有報紙稱此事件為「國忌日之慘劇」、「牛車水警局慘案」,中國共產黨方面則稱「南洋三一二慘案」。 目录 1 事件以前國民黨在馬來亞的活動 1.1 國民黨在馬來亞的組織運作 1.2 英國殖民政府對國民黨的管制與政治舉措 1.3 馬來亞國民黨組織內的左右派關係 2 事件經過 2.1 判決 2.2 後續反應 3 影響 3.1 官方的態度轉變 3.2 主流派的獨立與國民黨的後續發展 4 其他文獻記載 5 參考文獻 事件以前國民黨在馬來亞的活動 國民黨在馬來亞的組織運作 國民黨的政治運作活動並不限於黨部,而透過書報社、俱樂部、學校(黨校)等機構作為政治宣傳、組織人員的媒介。例如新國民報( Sin Kuo Min Poh )、同德書報社、華僑俱樂部,其中同仁俱樂部( Thong Yan Club )的幹部便是牛車水事件的主要參與者。國民黨亦透過在夜校的演講、冊子、講演課,宣傳反帝思想,或是戲劇社團、演講組織。直到1925年,馬來亞有11間學校直接由國民黨控制,有更多是受到黨或是黨員的贊助。教師也都是黨員或支持者,學生通常是年輕勞工。 [1] 英國殖民政府對國民黨的管制與政治舉措 1920年代,隨著共產國際的成立,與1924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活躍,加以中國民族主義崛起,上海五卅慘案激起中國的民族情緒。國民黨在香港、廣東發動大罷工等種種的政治活動,無可避免地引起英屬馬來亞政府的關注。對此,英國外交部的態度是:英國對中國的影

组屋

Image
河水山及红山组屋区 許多组屋都是住戶共用一條長廊 组屋 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 馬來西亞的組屋大部分分布在大城市,如吉隆坡、槟城、新山等,大部分為二房式,多提供給中下階層及貧窮家庭居住。馬來西亞的組屋逐漸減少,政府興建人民組屋代替 組屋 。 人民組屋 与 組屋 的不同點是 人民組屋 的住戶不擁有房子的擁有權,房子擁有權是政府,政府以租借的方式給予那些在 零度木屋 計畫下,被迫搬走的家庭居住。住戶每個月必須繳交房租給政府。 目录 1 歷史 2 组屋种类 3 设计 4 关于组屋的规例 5 參見 6 外部連結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後,新加坡被授予自治。其住房短缺問題,在戰前就已經存在。但由於低利率以及戰爭的損害,進一步加劇了居住方面的問題。 1947年,英國房屋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新加坡有『一個世界上最糟糕的貧民窟,是文明社會的恥辱』」。新加坡平均每人建築密度在1947年高達18.2,高層建築則頗為罕見。 1959年,住房短缺的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在一份建屋發展局文件中提到,預估在1966年,30萬人口將居住在棚戶區,25萬住在郊區或是市中心骯髒的店屋裡。 1959年,人民行動黨認識到住房問題需要急切關注,在其競選活動中,承諾在勝選後將提供廉價房屋予窮人。當其贏得選舉,並組成新民選政府後,即立刻採取行動,以便解決住房短缺問題。新加坡政府隨後通過建屋發展法令,於1960年取代原有的 新加坡改良信託局 ( 英语 : 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 ) 。 建屋局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由新加坡政府列出的一致宣言,政策目標是促進社會的凝聚力和愛國主義。1968年,新加坡公民被允許使用他們的養老保險基金中央公積金購買自己的家園,新加坡政府並租房給他們入籍該國的人士,作為進入新加坡境內工作的回報。 组屋种类 一房式:客厅、饭厅和卧室为一体的组屋,现在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俗称“一房半厅”。 二房式:一个客厅、一间卧室,部分為貧窮家庭申請政府住房臨時住所 三房式:一个客厅、两个卧室,是现在修建的最小单位。 四房式:一个客厅、三个卧室。 五房式:一个客厅、一个饭厅、三个卧室的组屋。

Seasonal thermal energy storage

Image
storage of heat or cold for periods of up to several months Seasonal thermal energy storage (or STES ) is the storage of heat or cold for periods of up to several months. The thermal energy can be collected whenever it is available and be used whenever needed, such as in the opposing season. For example, heat from solar collectors or waste heat from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an be gathered in hot months for space heating use when needed, including during winter months. Waste heat from industrial process can similarly be stored and be used much later. [1] Or the natural cold of winter air can be stored for summertime air conditioning. [2] [3] STES stores can serve district heating systems, as well as single buildings or complexes. Among seasonal storages used for heating, the design peak annual temperatures generally are in the range of 27 to 80 °C (81 to 180 °F), a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ccurring in the storage over the course of a year can be several tens of degr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