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菩提心(梵語:बोधिचित्तBodhicitta)即是成佛的心。菩提,梵文為 बोध(bodhi),意譯為覺。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槃。「四無量心」是發菩提心的前行。


寂天菩萨所造《入菩萨行论》中解释菩提心需要两个条件,一者缘众生,即利益的对象为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二者缘佛果,即不仅要令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的快乐,最终要令众生成就佛果而获得究竟的安乐。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愿利益众生令众生成佛为愿菩提心,发心者即称之为菩萨,发心后用实际行动,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恒常利益众生即为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目录






  • 1 发菩提心


  • 2 發菩提心咒語


  • 3 相關著作


  • 4 注釋





发菩提心


  • 发菩提心的人,应具備以下之三种心:


  1. 大智心:不着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2. 大愿心:广修善行。

  3. 大悲心:救众生苦。


  • 又发菩提心者,须發以下所记之四弘誓願:


  1. 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眾生。

  2. 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3. 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4. 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其中,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而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1]



發菩提心咒語


嗡,勃提知的(菩提心) 穆特波打啞(長音)咪(我發)!


Oṃ bodhicittam utpadayāmi!



相關著作




  • 龍樹(c. 150 – c. 250 CE):《菩提心離相論》


  • 天親(c. 360- c. 440):《發菩提心經論》


  • 法相宗慧沼(651-714):《勸發菩提心集》

  • 隨瑜伽行中觀派蓮華戒(c. 740-795) :《廣釋菩提心論》


  • 真言律宗叡尊日语叡尊〈1201-129):《勸發菩提心集流壅記》


  • 薩迦派無著賢法语Thokmé Zangpo(1295-1369):《大乘修心七義論釋》


  • 格魯派宗喀巴(1357-1419):《修菩提心七義論》


  • 淨土宗省庵(1686-1734):《勸發菩提心文》



注釋




  1. ^ 《李叔同谈禅论佛》,中央编译出版社,ISBN 978-7-5117-0868-2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Y

Mount Tamalpais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