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育、科学與文化组织(法语: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éducation, la science et la culture,缩写作 ONUÉSC ; 英语: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作 UNESCO),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个联合国专门机构[1],成立于1945年11月16日,总部设在法国巴黎。
组织之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之间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2]。联合国教育、科学與文化组织接續國際聯盟的国际智力合作委员会(英语: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截至2011年4月 (2011-04)[updat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195个会员国及8個準會員[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是“利用教育、科學、文化、溝通及信息,為建立和平、消除貧窮、可持續性發展及跨文化對話而努力。”[4]。因此主要通过這五个领域组织活动。例如贊助文學、技術及教師培育、國際科學計劃、獨立媒體及新聞自由的提升、區域性及文化歷史計劃、促進文化多樣性、世界文學的翻譯、保護文化遗产及自然遺產(世界遺產)及保護人權、彌平全球數位落差的國際合作協議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聯合國發展集團(英语: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Group)的成員之一[5][6]。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Afghanistan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Albania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Algeria
安道尔
安道尔公国
Andorra
安哥拉
安哥拉共和国
Angola
安地卡及巴布達
安提瓜和巴布达
Antigua and Barbuda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
Argentina
亞美尼亞
亚美尼亚共和国
Armenia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亞联邦
Australia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
Austria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
Azerbaijan
B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巴哈马
巴哈马国
Bahamas, The
巴林
巴林王国
Bahrain
孟加拉国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Bangladesh
巴巴多斯
巴巴多斯
Barbados
白俄羅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
Belarus
比利時
比利时王国
Belgium
伯利兹
伯利兹
Belize
贝宁
贝宁共和国
Benin
不丹
不丹王国
Bhutan
玻利维亚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
Bolivia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Bosnia and Herzegovina
博茨瓦纳
博茨瓦纳共和国
Botswana
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
Brazil
文莱
文莱达鲁萨兰国
Brunei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共和国
Bulgaria
布吉納法索
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布隆迪
布隆迪共和国
Burundi
C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柬埔寨
柬埔寨王国
Cambodia
喀麦隆
喀麦隆共和国
Cameroon
加拿大
加拿大
Canada
佛得角
佛得角共和国
Cape Verde
中非
中非共和国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乍得
乍得共和国
Chad
智利
智利共和国
Chile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China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共和国
Colombia
科摩罗
科摩罗联盟
Comoros
刚果(布)
刚果共和国
Congo (Brazzaville)
刚果(金)
刚果民主共和国
Congo (Kinshasa)
庫克群島
库克群岛
Cook Islands
哥斯达黎加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
Costa Rica
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共和国
Côte d'Ivoire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共和国
Croatia
古巴
古巴共和国
Cuba
賽普勒斯
塞浦路斯共和国
Cyprus
捷克
捷克共和国
Czech Republic
D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丹麥
丹麦王国
Denmark
吉布提
吉布提共和国
Djibouti
多米尼克
多米尼克国
Dominica
多米尼加
多米尼加共和国
Dominican Republic
E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共和国
Ecuador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Egypt
薩爾瓦多
萨尔瓦多共和国
El Salvador
赤道几内亚
赤道几内亚共和国
Equatorial Guinea
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亚国
Eritrea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
Estonia
衣索比亞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Ethiopia
F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斐济
斐济共和国
Fiji
芬兰
芬兰共和国
Finland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
France
G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加彭
加蓬共和国
Gabon
冈比亚
冈比亚共和国
Gambia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
Georgia
德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Germany
加纳
加纳共和国
Ghana
希臘
希腊共和国
Greece
格瑞那達
格林纳达
Grenada
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共和国
Guatemala
几内亚
几内亚共和国
Guinea
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Guinea-Bissau
圭亚那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Guyana
H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海地
海地共和国
Haiti
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共和国
Honduras
匈牙利
匈牙利
Hungary
I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冰島
冰岛共和国
Iceland
印度
印度共和国
India
印尼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Indonesia
伊朗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Iran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
Iraq
爱尔兰
爱尔兰
Ireland
以色列
以色列国
Israel
義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
Italy
J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牙买加
牙买加
Jamaica
日本
日本国
Japan
约旦
约旦哈希姆王国
Jordan
K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Kazakhstan
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国
Kenya
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共和国
Kiribati
科索沃
科索沃共和国
Kosovo
科威特
科威特国
Kuwait
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共和国
Kyrgyzstan
L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老挝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Laos
拉脫維亞
拉脱维亚共和国
Latvia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国
Lebanon
賴索托
莱索托王国
Lesotho
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共和国
Liberia
利比亞
利比亚国
Libya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士登公国[註 3]
Liechtenstein
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国
Lithuania
卢森堡
卢森堡大公国
Luxembourg
M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馬其頓
马其顿共和国[註 4]
Macedonia
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Madagascar
马拉维
马拉维共和国
Malawi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联邦
Malaysia
馬爾地夫
马尔代夫共和国
Maldives
马里
马里共和国
Mali
馬爾他
马耳他共和国
Malta
马绍尔群岛
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Marshall Islands
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Mauritania
模里西斯
毛里求斯共和国
Mauritius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
Mexico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Micronesia
摩爾多瓦
摩尔多瓦共和国
Moldova
摩納哥
摩纳哥公国
Monaco
蒙古國
蒙古国
Mongolia
蒙特內哥羅
黑山
Montenegro
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
Morocco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共和国
Mozambique
緬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
Myanmar
N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共和国
Namibia
瑙鲁
瑙鲁共和国
Nauru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Nepal
荷蘭
荷兰王国
Netherlands
新西蘭
新西兰
New Zealand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共和国
Nicaragua
尼日尔
尼日尔共和国
Niger
奈及利亞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Nigeria
纽埃
纽埃
Niue
朝鲜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North Korea
挪威
挪威王国
Norway
O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阿曼
阿曼苏丹国
Oman
P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Pakistan
帛琉
帕劳共和国
Palau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国
Palestine
巴拿马
巴拿马共和国
Panama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Papua New Guinea
巴拉圭
巴拉圭共和国
Paraguay
秘魯
秘鲁共和国
Peru
菲律賓
菲律宾共和国
Philippines
波蘭
波兰共和国
Poland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
Portugal
Q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卡塔尔
卡塔尔国
Qatar
R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羅馬尼亞
罗马尼亚
Romania
俄羅斯
俄罗斯联邦
Russia
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
Rwanda
S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
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
圣卢西亚
圣卢西亚
Saint Lucia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萨摩亚
萨摩亚独立国
Samoa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共和国
San Marino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São Tomé and Príncipe
沙烏地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王国
Saudi Arabia
塞内加尔
塞内加尔共和国
Senegal
塞爾維亞
塞尔维亚共和国
Serbia
塞舌尔
塞舌尔共和国
Seychelles
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共和国
Sierra Leone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
Singapore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共和国
Slovakia
斯洛維尼亞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Slovenia
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
Solomon Islands
索馬利亞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
Somalia
南非
南非共和国
South Africa
韩国
大韩民国
South Korea
南蘇丹
南苏丹共和国
South Sudan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
Spain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Sri Lanka
苏丹
苏丹共和国
Sudan
苏里南
苏里南共和国
Suriname
斯威士兰
斯威士兰王国
Swaziland
瑞典
瑞典王国
Sweden
瑞士
瑞士联邦
Switzerland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Syria
T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Tajikistan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Tanzania
泰國
泰王国
Thailand
东帝汶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Timor-Leste
多哥
多哥共和国
Togo
汤加
汤加王国
Tonga
千里達及托巴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Trinidad and Tobago
突尼西亞
突尼斯共和国
Tunisia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
Turkey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
Turkmenistan
图瓦卢
图瓦卢
Tuvalu
U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乌干达
乌干达共和国
Uganda
烏克蘭
乌克兰
Ukraine
阿联酋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United Arab Emirates
英國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United Kingdom
美國
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乌拉圭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Uruguay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Uzbekistan
V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瓦努阿圖
瓦努阿图共和国
Vanuatu
委內瑞拉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Venezuela
越南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Vietnam
Y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葉門
也门共和国
Yemen
Z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尚比亞
赞比亚共和国
Zambia
辛巴威
津巴布韦共和国
Zimbabwe
附属会员及准会员、观察员及观察员实体
海外属地与其他特殊政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美属萨摩亚(美国)
美属萨摩亚
American Samoa
安圭拉 (英國)
安圭拉
Anguilla
阿鲁巴(荷兰)
阿鲁巴
Aruba
百慕大(英国)
百慕大
Bermuda
开曼群岛(英国)
开曼群岛
Cayman Islands
库拉索(荷蘭)
庫拉索
Curaçao
法罗群岛(丹麦)
法罗群岛
Faroe Islands
關島(美国)
关岛
Guam
香港(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Hong Kong
澳門(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Macau
波多黎各(美国)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聖馬丁(荷蘭)
圣馬丁
Sint Maarten
馬爾他騎士團
耶路撒冷、罗得岛和马耳他圣约翰主权军事医院骑士团
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
托克勞(新西兰)
托克劳
Tokelau
梵蒂冈
梵蒂冈城国
The Holy See(Vatican City)
英屬維爾京群島(英国)
英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British
美屬維爾京群島(美国)
美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United States
注释
^ 1.01.1The Netherlands Antilles became associate member of UNESCO on 26 October 1983. On Sunday 10 October 2010, a new status of the Netherlands Antilles came into effect within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by which the country-status land of the Netherlands Antilles ceased to exist. Under the new status, Curacao and Sint Maarten become countries (enjoying internal self-government within the Kingdom), joining Aruba, which gained similar status in 1986. Bonaire, Sint Eustatius and Saba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country "the Netherlands". The Netherlands retains responsibility for e.g. defence and foreign policy.
^UNDG Member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Group. [8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1日).
^UNESCO • General Conference; 34th; Medium-term Strategy, 2008–2013; 2007 (PDF). [8 August 2011].
^Because diploma mills have claimed false UNESCO accreditation, UNESCO itself has published warnings against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that claim UNESCO recognition or affiliation. See Luca Lantero, Degree Mills: non-accredited and ir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5-13., Information Centre on Academic Mobility and Equivalence (CIMEA), Italy. and UNESCO "Alert: Misuse of UNESCO Name by Bogus Institutions"[永久失效連結]
^Varga, Susan. Edinburgh Old Town (Images of Scotland). The History Press Ltd. 2006. ISBN 0-7524-4083-7.
^Migration Institutions – Home. Migrationmuseums.org. [23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5日).
^Education | EDUCATION –. UNESCO. [23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0月6日).
^IIEP official site
^IBE official site
^UIL official site
^IITE official site
^IICBA official site
^IESALC official site
^UNEVOC official site
^CEPES official sit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9-29.
^ICTp official site
^UIS official sit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无辩论”通过在上海设立教师教育中心. 澎湃新闻. 2017-11-04.
^MGIEP Official Site. [201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List of UNESCO members and associates. UNESCO. [3 November 2011].
^ 24.024.1UNESCO official site: List of the 195 Member States (and the 9 Associate Members) of UNESCO and the date on which they became members (or Associate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as of 5 November 2013
^ 25.025.125.2WADA. Summary update on Government progress to become a State Party to the UNESC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gainst Doping in Sport (PDF): 2. [28 July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年1月16日).
^UNESCO. UNESCO - Singapore - official relations. [2011-11-01].[永久失效連結]
^UNESCO. South Sudan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13-08-19].
^UNESCO. UNESCO Permanent delegations. [2011-11-01].
^ 29.029.1UNESCO. Directory of Permanenent Delegations and Permanent Observer Missions to UNESCO. [2011-11-01].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etter of the alphabet. For other uses, see Y (disambiguation). See also: Wye (disambiguation) Y Y y (See below) Usage Writing system Latin script Type Alphabetic and Logographic Language of origin Latin language Phonetic usage [ y ] [ ɨ ] [ j ] [ iː ] [ ɪ ] [ ɘ ] [ ə ] [ ɯ ] [ ɛː ] [ j ] [ ɥ ] [ ɣ̟ ] / w aɪ / / aɪ / Unicode value U+0059, U+0079 Alphabetical position 25 History Development Υ υ 𐌖 Y y Time period 54 to present Descendants • U • V • W • Ỿ • ¥ • Ꮙ • Ꮍ • Ꭹ Sisters F Ѵ У Ў Ұ Ү ו و ܘ וּ וֹ ࠅ 𐎆 𐡅 ወ વ ૂ ુ उ Variations (See below) Other Other letters commonly used with y(x), ly, ny This article contains IPA phonetic symbols.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Unicode characters. For an introductory guide on IPA symbols, see Help:IPA. ISO basic Latin alphabet Aa Bb Cc D...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viewed from the south Highest point Elevation 2,571 ft (784 m) NAVD 88 [1] Prominence 2,456 ft (749 m) [1] Listing California county high points 55th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1] Geography Mount Tamalpais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S. Show map of California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the US) Show map of the US Parent range California Coast Ranges Topo map USGS San Rafael Geology Mountain type Sedimentary Climbing First ascent 1830s by Jacob P. Leese (first recorded ascent) [2] Easiest route Railroad Grade fire trail Mount Tamalpais ( / t æ m əl ˈ p aɪ . ɪ s / ; TAM -əl- PY -iss ; Coast Miwok: /t̪ɑmɑlˈpɑis̺/ , known locally as Mount Tam ) is a peak in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nited Stat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Details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1] Date established November 5, 1990 [1] Date retired September 28, 1997 Other name(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FMW Independent Women's Championship Statistics First champion(s) Combat Toyoda [1] Most reigns Megumi Kudo (6 reigns) [1] Longest reign Megumi Kudo (426 days) [1] Shortest reign Shark Tsuchiya (<1 day) [1] Th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or the FMW Independent Women's & WWA Women's Championship ) was two Japanese women's professional wrestling championship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and FMW Independent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contested in the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FMW). During the heyday of FMW, the female wrestlers wrestled in the same types of bloody death matches as the FMW men, and were feared by other Japanese female wrestlers for their toughness and inten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