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郡
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後所置,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註 1]。西漢時北地郡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東南的馬嶺鎮)。東漢時由於羌族作亂,北地郡徙池陽(在今陝西泾陽西北)。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遷回原地。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北地郡改治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至曹魏、西晉時,析馮翊郡僑置,郡治亦名富平縣(今陝西富平)。
目录
1 政區沿革
2 先秦北地郡
2.1 秦朝
2.2 西漢
2.3 東漢
2.4 曹魏、西晉
3 隋代北地郡
4 歷代郡守
4.1 西漢
4.2 東漢
5 注釋
6 参考文献
6.1 引用
6.2 来源
7 參見
政區沿革
先秦北地郡
秦朝
據王蘧常先生的考証,秦北地郡轄縣可考者有:
- 朐衍縣
- 直路縣
- 除道縣
- 泥陽縣
郁郅縣,秦惠文王時置。
義渠縣,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置。
西漢
據《漢書》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有戶64461,人口210688。領縣19:
- 馬領縣
- 直路縣
- 靈武縣
- 富平縣
靈州縣,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 昫衍縣
- 方渠縣
- 除道縣
- 五街縣
- 鶉孤縣
- 歸縣
- 回獲縣
- 略畔道
- 泥陽縣
- 郁郅縣
- 義渠道
- 弋居縣
- 大要縣
- 廉縣
東漢
郡治馬領縣,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重歸舊土,郡治富平縣。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間被迫放棄領地,郡民內徙,省馬領、直路、靈武、昫衍、方渠、除道、五街、歸德、回獲、略畔道、郁郅、義管道、大要13縣。建武二十六年(50年)恢復北地郡舊土,郡民重歸本土,永初五年(111年)北地郡內徙至左馮翊池陽縣,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重歸舊土,安定郡參欒縣來隸[1],鶉觚縣移屬安定郡。
據《後漢書》記載,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有戶3122,人口18637。領縣6:
- 富平縣
- 泥陽縣
- 弋居縣
- 廉縣
參縣,舊屬安定郡。- 靈州縣
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再次內徙至左馮翊祋祤縣境,並設富平、泥陽二僑縣,終漢世未再返回舊地。
曹魏、西晉
據錢儀吉及楊晨《三國會要》記載,曹魏時領縣與西晉相同。據《晉書》記載,西晉時有戶2600,人口不明,領縣有2:
- 泥陽縣
- 富平縣
隋代北地郡
歷代郡守
西漢
李廣,漢景帝時。
張延壽(?─前65年),遷太僕。
杜延年(前65年─?)
谷永(前12年─前10年),遷大司農。
東漢
馮異(30年─?)
廖信(?─68年),貪污被免。- 廖□,漢安帝永初中因西羌亂免。
曹鳳,漢安帝時任。
盛包(?─115年),在任時被羌人所殺。
賈福,漢順帝永和六年見在任。
劉瓌,東漢中葉任。
邊韶,漢桓帝時任。
皇甫嵩,漢靈帝初任。
夏育(?─174年),遷护乌桓校尉。
范津,漢靈帝時任。
王季然,漢靈帝時任。
段煨,東漢末期任。- 索湛
注釋
^ 從顧祖禹說,詳見《讀史方輿紀要》。《水經注》作治富平。
参考文献
引用
^ 參欒,故屬安定。 《續漢志 卷二十三 郡國五》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书籍
- 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ISBN 9787532528158
- 楊善群補:《秦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ISBN 9787532538607
-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3年4月,ISBN 666671995-6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ISBN 9787532502165
班固:《漢書》,鼎文書局,1986年,ISBN 5550230127
范曄:《後漢書》,鼎文書局,1979年,ISBN 5550230135
參見
- 北地傅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