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德大馬路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 ||||||||||||||||||||||||||||||||
---|---|---|---|---|---|---|---|---|---|---|---|---|---|---|---|---|---|---|---|---|---|---|---|---|---|---|---|---|---|---|---|---|
基本資料 | ||||||||||||||||||||||||||||||||
所在堂區 | 花王堂區 | |||||||||||||||||||||||||||||||
始於 |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 |||||||||||||||||||||||||||||||
終於 |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 | |||||||||||||||||||||||||||||||
總長度 | 約795米 | |||||||||||||||||||||||||||||||
· 澳門街道專題 |
高士德大馬路(葡萄牙語:Avenida de Horta e Costa,前稱柯高大馬路),位於澳門半島中北部,東南端由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起,西北端至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止,長795米。為東西主要通道。
歷史
1905年以第96任(1894至1897年)澳門總督高士德(葡文:José Maria de Sousa Horta e Costa)之名命名。中文原來譯作柯高馬路,後因「柯高」二字粵語音聽起來不雅 (痾膏),方改為今名。位於高士德大馬路的「提柯街坊會」中的「柯」便是指本道路,而「提」則指提督馬路,衍生出「提柯區」的說法。
早期以兩層高住宅為主,1970年代逐漸形成今日商住混合的景觀。1990年代由於松山隧道的落成,交通更加繁忙,政府不得不在其東南端建一行車天橋,直通隧道口,因而砍伐了原本種植在街心的榕樹。馬路中部的榕樹亦因垃圾收集站的興建而受威脅。另外,在馬路兩端保留了早期石製的路標 (而非今日以瓷磚舖成的路牌)。
昔日的娛園(今盧廉若公園)北部為培正中學現址。在與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的東北角有紅街市。
沿途主要街道(從北到南)
-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
- 羅若翰神父街
- 連勝馬路
- 俾利喇街
- 高地烏街
賈伯樂提督街 (提督街)- 荷蘭園大馬路
@media all and (max-width:720px){.mw-parser-output .tmulti>.thumbinner{width:100%!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tmulti .tsingle{float:none!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width:100%!important;text-align:center}}
參考資料
《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 1999年11月,ISBN:972-658-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