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亞農條約














































二战导火索







《特里亚农条约》是1920年一项制定匈牙利边界的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奥匈帝国灭亡,奥地利帝国的伙伴匈牙利王国宣布独立。由于奥匈帝国包含数个不同种族,故此需要重新划定匈牙利、奥地利及其他刚刚独立之新国家的边界。条约在6月4日于法国凡尔赛的大特里亚农宫由数个国家签署,分别是战胜国美国、英国、法国与意大利,以及刚独立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战败国就是代表奥匈帝国的匈牙利。



匈牙利之边界




于1678年建成的凡尔赛宫内的大特里亚农宫:条约签署之地




匈牙利王国 (粉红色) 与独立后的匈牙利边界之比较。


1918年11月16日,匈牙利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独立,与奥地利分离。10月31日时,巴纳特共和国在蒂米什瓦拉(今罗马尼亚西部城市)成立。匈牙利政府确认它的独立。匈牙利的边界在11月至12月初步确立。与匈牙利王国比较,新匈牙利的领土不包括:



  • 部分特兰西瓦尼亚—成为罗马尼亚领土;


  • 斯洛伐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


  •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伏伊伏丁那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正式独立,与匈牙利城市佩奇、莫哈奇、包姚与锡盖特堡组成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


根据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失去以下的领土:




  • 特兰西瓦尼亚其余部分,作为罗马尼亚的西北部;


  • 喀尔巴阡山脉罗塞尼亚作为捷克斯洛伐克东部,与1919年的圣日耳曼条约之条款配合。


  • 布尔根兰的大部分归于奥地利,也与圣日耳曼条约配合;当中的肖普朗区域则根据1921年12月公投结果归于匈牙利;这也是唯一一次有关匈牙利领土问题的公投。


條約把原本归于南斯拉夫的匈牙利城市佩奇、莫哈奇、包姚及锡盖特堡重新撥归匈牙利。


匈牙利总共失去72%的领土,人口由二千零八十万大幅减少,也丧失统治了八百年的唯一海港里耶卡(今克罗地亚海港)。


在纳粹德国与意大利的帮助下,匈牙利因慕尼黑协定(1938年)及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而夺得邻国的领土,包括喀尔巴阡山脉罗塞尼亚北部、斯洛伐克东部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然而,随着德国的崩溃,匈牙利后来被苏联军队占领。根据巴黎和平条约,匈牙利的边界与1920年的相若,一直至今。



参看



  • 凡尔赛条约

  • 匈牙利历史

  • 罗马尼亚历史

  • 斯洛伐克历史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特里亞農條約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Y

Mount Tamalpais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