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魚
















 

鯔魚

Bora201312.jpg


保护状况


Status iucn3.1 LC zh.svg
无危(IUCN 3.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鯔形目 Mugiliformes

科:

鯔科 Mugilidae

屬:

鯔屬 Mugil

種:

鯔魚 M. cephalus



二名法

Mugil cephalus
Linnaeus, 1758

異名



  • Mugil dobula
    Günther, 1861


  • Mugil muelleri
    Klunzinger, 1880


  • Mugil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 Mugil hypselosoma
    Ogilby, 1897


  • Mugil our
    Forsskål, 1775


  • Mugil cephalotus
    Valenciennes, 1836


  • Mugil mulleri
    Klunzinger, 1880


  • Mugil provensalis
    Risso, 1810


  • Mugil gelatinosus
    Klunzinger, 1872


  • Mugil crenilabis our
    Forsskål, 1775


  • Myxus caecutiens
    Günther, 1876


  • Mugil mexicanus
    Steindachner, 1876


  • Mugil occidentalis
    Castelnau, 1873


  • Mugil lineatus
    Valenciennes, 1836


  • Mugil albula
    Forster, 1801


  • Myxus barnardi
    Gilchrist & Thompson, 1914


  • Mugil grandis
    Castelnau, 1879


  • Mugil cephalus ashanteensis
    Bleeker, 1863



鯔魚,又稱烏魚,俗名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信魚、正烏、九棍、烏頭,為鯔屬的一種魚,廣泛分佈于熱帶和亞熱帶的鹹淡水域中。




目录






  • 1 特徵


  • 2 生態習性


  • 3 經濟利用


  • 4 史籍記載


  • 5 參照資源


  • 6 相關條目


  • 7 外部連結





特徵




意大利托斯卡尼地區捕獲的一條鯔魚的頭部


本魚體圓而長,頭部略扁而尾部稍側扁。成魚之脂性眼瞼發育完善,有時將瞳孔完全掩蓋。主上頜骨不向下彎至前頜骨下方。背部中央無隆起稜脊。體側有6至7條暗色縱帶,胸鰭基部上半1/2處有一黑色斑塊。具有巨大的背鰭上有硬棘4枚和軟條8枚,臀鰭鰭條8枚。整個身體有櫛鱗,並常有黏液分泌,以增加保護性,無側線。體長可長120公分。



生態習性


鯔魚廣泛分布於全球的溫、熱帶海域的沿岸。喜棲息在入海口,水深0至120公尺。幼魚常溯河入淡水河川。產卵期時會洄游至外海產卵。利用其鰓耙濾取有機物為食。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遭汙染的港灣、河川皆能生存。



經濟利用




台灣的烏魚子


屬於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魚苗多在每年3、4月間出現,很多漁民均在這段期間打開水閘,將幼苗放進基圍,並投餵飼料如麻枯、黃豆渣、花生枯等,以期他們快速成長,趕及冬天前出魚收成。已孕雌魚的卵巢及魚卵統稱「烏魚子」,是鹽漬水產加工食品[1]。雄魚的精巢是一道名菜,即烏魚鰾,肉質美味,加酒紅燒,或是煮湯,甚至煮麻油烏魚皆適宜。



史籍記載


觀之烏魚,兩眼從額頭突出,看起來非常威嚴,全身都是深綠色斑點,喜歡身居海水清濁之間,在海中蛇行迴游環繞,好動刁鑽,圍入網中遇驚嚇會奮不顧身往上跳躍,至死不屈,不易捕獲,老一輩的人稱之為「鮡烏」。臺海采風圖考云:「鮡魚黑色如鰍,長不盈尺,二目突出於額,身多綠斑。志稱多在海邊泥塗中,善跳躍,土人以為美味。置於地上能跳,亦能行數步。」(花跳?) 如畜池中,有跳石上斃者。


『台灣府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產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採捕。按隋大業六年,吳郡獻海膾四缶井,帝以示群臣曰:昔介象殿庭釣得鯔魚,此幻化耳。今日之膾,乃是真海魚所作,來至數千里,亦是一時奇味。即出數盤以賜近臣,載之《大業拾遺記》,蓋即烏魚也。吾杭素產鯔魚,有江鯔、河鯔二種,其大者不盈尺,與郡中六、七月間所食正同。至秋深,長一、二尺,味始肥美。杭所產,遠不及逮矣。」



參照資源





  1. ^ 羅德禎; 李俊賢(攝影). 來自海洋的「烏金」——烏魚子. 農訓雜誌Vol.300 第32卷第2期. 2015-02-0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52




  • 台灣大百科 烏魚子

  • 戲說林園66 黑金傳奇-林園捕烏記



相關條目


  • 烏魚子


外部連結



  • 台灣魚類資料庫


  • 烏魚的故事[永久失效連結]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澳門輕軌系統

水泉澳邨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