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春節

Chinese New Year in Chinatown, Tangra, Kolkata, India.png
正式名稱
古稱歲首[1][2]
别名
春節新春舊曆年
参与者
華人地區
類型
漢族傳統節日
意义
一年之始(華夏曆法)
活動
拜年、貼春聯、放爆竹、發紅包、舞龍舞獅、家庭團聚、年夜饭(团圆饭、團年飯)、小孩也會有壓歲錢
相關節日
除夕




































































春節

Red lanterns, Spring Festival, Ditan Park Beijing.JPG

北京东城区地坛公园的春节


HK Mid-levels Chinese New Year decoration plants Jan-2012.jpg

春联與年桔等装饰物

汉语名称
简化字
春节
繁体字
春節





































































































汉语别称
简化字
新春
繁体字
新春



























泰语名称
泰语
ตรุษจีน
马来语名称
马来语
Tahun Baru Cina
印尼语名称
印尼语
Tahun Baru Imlek
菲律賓語名稱
他加禄语
Bagong Taong Tsino
Lao名称
Lao
ປີໃຫມ່ຂອງຈີນ
Khmer名称
Khmer
បុណ្យចូលឆ្នាំចិន























中国大陸
春节
臺灣
春節
港澳
農曆新年
新加坡
华人新年
馬來西亞
华人新年



新春時在門口貼上增加喜慶氣氛及帶來好運的春聯




美國西雅圖,慶熙園唐人街牌坊舞獅


春节,即華夏傳統曆法农历的元旦,是中国與世界各地漢族社會的傳統新年,又稱歲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頭上亦稱為过新年过年度歲慶新春慶新歲,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首。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從明代開始,農曆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由夏曆改為西曆。




目录






  • 1 詞源


    • 1.1 天文含义


    • 1.2 官方名稱




  • 2 历史变迁


    • 2.1 上古起源


      • 2.1.1 腊祭说


      • 2.1.2 巫术仪式说


      • 2.1.3 鬼节说


      • 2.1.4 过年传说




    • 2.2 夏商周至隋唐


    • 2.3 唐朝


    • 2.4 宋至清


    • 2.5 民國以來


      • 2.5.1 北洋政府确立春節


      • 2.5.2 國府曾禁農曆新年改陽曆元旦


      • 2.5.3 文革化春節


      • 2.5.4 港澳地區






  • 3 小年及大年


  • 4 习俗


    • 4.1 红包


    • 4.2 礼物交换


    • 4.3 集市


    • 4.4 贺年歌


    • 4.5 服装


    • 4.6 全家福


    • 4.7 饮食


    • 4.8 象征物


      • 4.8.1 新春裝飾和活動


      • 4.8.2 年花


      • 4.8.3 贴春聯




    • 4.9 春运




  • 5 地区春节情況


    • 5.1 中國大陸


      • 5.1.1 漢族南方地區


      • 5.1.2 漢族北方地區




    • 5.2 港澳地區


    • 5.3 臺澎金馬


    • 5.4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 5.5 印尼


    • 5.6 加拿大温哥华




  • 6 文学作品


  • 7 假日安排


  • 8 参考文献


    • 8.1 引用


    • 8.2 书籍




  • 9 外部链接


  • 10 參見





詞源


夏曆正月初一本稱「新年」、「元旦」、「歲首」,中華民國成立後,引入格里高利历(西曆、新曆),把西曆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為了區別,將傳統的新年稱為「農曆新年」、「舊曆新年」、「夏曆新年」、「農曆元旦」、「舊曆元旦」、「夏曆元旦」等。而「春节」本來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1914年一月,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把夏曆元旦定為春節,自此「春节」一名就用來指農曆新年。[3][4]



天文含义




華夏歲首相對於西曆


華夏曆法定義冬至所在之朔望月為十一月(子月),係因北半球冬至時太陽方位偏南,其時日影最長易於測量之故。據此,漢人將黃道(即地球公轉一年)劃分為四季,十二節、十二氣,七十二候,統稱「季節氣候」。黃道如同十二節的竹子,寅月(立春-驚蟄)稱為「春節」,春節中間是雨水氣,包含雨水之朔望月稱之為「正月」[2]。立春緊接於大寒之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最寒冷之時結束。華夏曆法一般以最接近立春之朔日(月缺之日)為正月初一[5],即「歲首」、「年節」、「元旦」。



官方名稱


香港、澳門的官方名稱則是農曆新年



历史变迁



上古起源



腊祭说




新春祭祀眾神明


春節源於上古蠟(通臘)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用以祭農神兼及百神、先祖[6]:247。每逢臘盡春來,人們就要殺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一年可以風調雨順、無災無禍、收成興旺。[7]:96[8]



巫术仪式说


该说法认为春节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原始信仰巫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原始人认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饮食、祭祀、装饰、游艺、娱乐和语言、行为、饮食等一系列禁忌都是围绕辟邪祈吉展开的,人们希望通过它们赶走邪恶、得到幸福。此后随着时间的演变,春节慢慢变成了一种庆祝活动。[8]



鬼节说


根据该说法,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以前的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经常被冬天的寒潮侵扰,而且粮食的匮乏也是这些人提心吊胆。早春时节来临后,青黄不接,生命更是受到了威胁,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和其他各种恶劣因素而死去。这使得人们非常惊恐,怀疑是鬼神所致。这段令人恐慌的时节一过,人们便会相互道贺。这种现象逐渐演变成了春节。[8]



过年传说


民间传说,往往春节期间,冬天野外会出来一种叫年的野兽,也叫“夕”。年兽一年出没一次,这一日叫“过年”(年来了),將过年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那举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炎黄先祖在于其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诀窍,年兽虽猛,但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因此,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红春联,在家门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兽看见人家门上贴着红对联,门口有红火燃起,爆竹霹雳乱响,還會和長輩拜年,就趕走了年獸。


也有一种说法是,该猛兽是“夕”而非“年”。春节是除夕而后过年。“夕”是一种幽幽的怪物,而“年”从字义上也和动物猛兽无关,更像是丰收成熟的意思。古文中也无年兽的记录,而仅仅始于民国时期的说法。




夏商周至隋唐


殷商:部分人认为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天、祭祖活动。


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并开始有爆竹(烧竹子)。在漢朝,春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是重要傳統節日,又名立春節或春節。[9]


魏晋:开始有鞭炮和守岁习俗。



唐朝


唐朝,新春时分一般共放七日假。《假宁令》这样写道:[10]







但也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学生的假期长达一个月,农民可能大年初一仍然需要劳动。唐德宗李括时,曾经实行过“单号上朝,双号休假”的制度。[11]此外,对许多普通百姓而言,没固定的假日——春节到了,假日就到了。[12]


在除夕守岁结束后的元正之日,唐朝人会举行“大朝会”、“大陈设”和“大赦令”。在大朝会中,皇帝头戴垂着十二串白珠的衮冕,在皇宫正殿面见5000名百官、前来通报各地情况的朝集使以及各国的使者们[13]:180。大朝会更像是一种礼仪活动而非政事会议。大赦令就是对犯人既往不咎。大陈设时,许多象征着国家最高级别的礼器都被端出来以彰显大唐的国体,皇帝、朝廷官员、各地的朝集使和皇室宗亲身着端庄正式的服装,下官需按等级次序进行的向皇帝拜贺:首先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与太尉)要率先道贺;接下来中书令需将各个地方的贺表宣读;门下省的黄门侍郎随后上奏各地的祥瑞情况;然后户部尚书上奏各州的进贡物品名单,礼部尚书上奏邻国的进贡情况,太史局的太史令汇报天象;最后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宣布仪式结束。中书令带领中书门下两省的中高级官员一起上前向皇帝拜贺。[12]


五代:後蜀:开始有春联。後蜀题写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至清



宋朝人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北宋除了宋太祖時期制度未定外,自宋太宗即位到宋真宗退位,官員元日均給七天長假。[14]包拯上書仁宗,建議縮短為五天,故宋仁宗與宋神宗時新年假期五天。[15]因朝臣不滿,宋徽宗後又恢復到七天。南宋建國初期顛沛流離,官員沒有年假。自紹興和議後的第二年到南宋滅亡,官員每年春節假期大致上都是五天。[16]宋朝私塾學生一年放寒假一個月,從臘月初八(臘八節)放到正月初八結束。鄉下學生多放春假、秋假各一個月回家幫忙農事。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私塾大多也會放一天假。太學只在寒食、冬至、新年各放3天假,每年9天假;但學生往往隨父親赴外地就職,一請假就好幾個月,直到年終才回校大考,考試合格即可當官。宋寧宗時,一般勞工(應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臘日各放假三日。[17]


宋朝冬至主食為「餛飩」(類似今日的餃子)。年夜飯主食為「餺飥」(手擀麵羹)、春盤。春盤亦為立春主食。[18]


元朝人把新年叫作“白节”[19],放假三日。



民國以來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國民政府於抗日戰爭前曾试图废除舊曆新年,將過年習俗改為西曆新年進行,但不被當時國人接受,爾後停止相關法令。



北洋政府确立春節


內務部民治司第一科,向大總統袁世凱請求將新春(春節)、端午節(夏節)、中秋節(秋節)、冬至(冬節),定為四節。



內務部民治司第一科呈大總統

事由:呈擬規定四節由

總長 朱啟鈐(蓋章)

中華民國三年一月二十一日一


為呈請事,竊自新邦肇造陽曆紀元,所以利國際之交通,定會計之年度,允宜垂為令甲,昭示來茲,但乘時布令,當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應從社會之習慣。故日本維新以來,改正曆法,推行以漸,民間風俗之所關係,悉屬因仍未改,春秋佳日,舉國嬉嬉,或修祓禊,或隆報饗,歲時景物,猶見唐風,良以徵引故事,點綴承平,不但為經濟之節宣,且可助精神之活潑。我國舊俗,每於四時令節,遊觀祈獻,比戶同風,固由作息之常情,亦關人民之生計。本部風俗,衡度民時,以為對於此類習慣,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涉,即應明白規定,俾有率循。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鑒核施行。謹呈


大總統 內務總長


袁大總統批曰:“據呈已悉,應即照准,此批”。



而後,內務部將此令頒行全國。



內務部訓令第 號(另令順天府尹,步軍統領,警察廳類同)

中華民國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令各省民政長

新邦肇造陽曆紀元,所以利交通而便會計,允宜垂為令甲,其四時令節,關於社會風俗人民生計,本部衡度民時,對於此類習慣,未便干涉,呈明大總統:以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以順民意,而從習慣等因,奉大總統批:“據呈已悉,應即照准,此批”。奉此,除電知外,合行抄錄原呈,令行該民政查照,並轉行各機關知悉,此令。




國府曾禁農曆新年改陽曆元旦


1928年5月7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除舊曆,普用國曆”。原因是:“考社會日常狀況,十餘年來,依然沿用舊曆,罔知改正,……”。“擬辦法八條,冀從根本上謀徹底之改造。”其中第二條是嚴禁私售舊曆、新舊曆對照表;第三條是嚴令京內外各機關、各學校、各團體,除國曆規定者外,對於舊曆節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第四條是通令各省區市妥定章則,公告民眾,將一切舊曆年節之娛樂、賽會等一律加以指導改良,按照國曆日期舉行。


1930年,國民政府重申:“移置廢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於國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應將廢曆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曆新年前後所沿用之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扎彩、貼春聯等一律移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二)由黨政機關積極施行,並先期布告人民一體遵照辦理,廢曆新年不許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義放假。”廢止綿延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殊為不易,命令出臺後即遭到了其他黨派及社會團體的反對,指責國府摒棄中國傳統文化。


據時人記述,春節期間,官府派警察到關門停業的商店,強迫其開門營業,並將元寶茶及供祀的果品搗毀,有的還要處以罰金,“甚至鄉間售賣曆本的小販,亦一並捉去拘役。一時間人心惶惶,將一個歡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狀”。當時人們怨聲載道,隨即想出了方法,自行宣布「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因親友聚會,停售五日(正月初一至初五)」,各商店一樣關門。官吏亦無可奈何,最後,民間更是陽也不奉,陰則全違,民間慶賀春節一切如故,一兩年後,政府亦不再禁止民眾慶祝舊曆新年。


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陰曆,要求“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



文革化春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發出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春節不再放假,傳統習俗則視為四舊被廢除。全國的報紙一片響應之聲,要求舉國上下“過一個革命化春節”。改革开放后春节休假被恢复。



港澳地區


由於香港及澳門在殖民地時代分別處於英國和葡萄牙統治之下,而港英政府及澳葡政府采取宽松民主政策、亦無干預華人傳統習俗,加上其本土民情基本不受中國大陸政治變動而更改,故兩地之農曆新年慶祝模式得以完整保留至今。二戰之後,香港政府積極參與慶祝農曆新年,包括街道佈置和管理年宵市場。1965年起[20],港督每逢農曆新年前夕,都會發表新年賀詞。1997年及1999年港澳主權先後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此做法轉由港澳行政長官發表,並延續至今。



小年及大年


在中國,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大年的习惯。大年是相對於小年之稱。




  • 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僧道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平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與和尚的寺廟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節」。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烧掉),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婆)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

  • 在中國北方,一般在農曆臘月(十二月)廿三日過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樣是漢族聚集地的省份,則往往於農曆臘月(十二月)廿四日過小年,而上海,江苏南部,浙江於農曆大年夜(除夕)前一日(农历腊月倒数第二日)過小年。因此,農曆小年在中國南北方不同地區並非是同一日。


  •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日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 在中國部分地區(如:江淮地區等),亦將元宵節稱為「小年」。

  • 在中國的四川、重慶、貴州等地,在農曆臘月三十過小年,正月十五過大年。



习俗



红包




新加坡牛車水的年宵市場


春节期間,长辈會给予晚辈一些禮金,以紅色信封包著,称“压岁钱”,通稱為「紅包」(粵語作「利是」或「利市」)。有經濟能力的子孫,也會給予長輩紅包。红包的金额不等,在中國,人民幣一百元到一万多元不等;在臺灣,新臺幣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當普遍。有些人講究红包的金额,必須为偶数,有别于在葬礼期间给予的奇数金额的“帛金”。数字“八”取其谐音“发”,常有幸运的意思,因此在美国,8美元的红包很常见。数字“六”取其谐音“溜”,也有在来年顺顺利利的幸运意味。数字“四”因其谐音“死”,所以包含着霉运。有些红包会装着巧克力硬币[21]


索討红包的行为通常被称为“讨红包”,粤语称为“逗利是”。已婚人士也不会拒绝这样的要求,因为这将意味着發紅包的人来年会有好运。红包通常由已婚夫妇给予家庭中未婚的年轻子女。出于礼貌和习俗,晚辈会祝愿长辈在来年幸福、健康和好运。有些地區的人,會把红包存放在枕头底下,直至七日过后才会开封。枕着红包睡七日,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在如今的香港、台湾,有时一些雇主也会给東南亞籍幫傭发红包作为奖励,但这样做是否适合仍存在争议[22]



礼物交换





糖果盒


除了红包,朋友和亲戚间也会交换一些小礼物(一般为食物或甜食)。探亲访友时通常会带上礼物。常见的礼物包括水果(橘子等)、糕点、饼干、巧克力和糖果。但有些认为是禁忌的东西不能给,如時鐘(谐音“送终”)、绿帽子(象征妻子不贞)、鞋(谐音“邪”、「唉」)、梨(谐音“离”)、手帕(有分離之意)、伞(谐音“散”)以及任何尖锐的物体(如象征着关系破裂的剪刀和小刀)[23]



集市




新春時分的倫敦唐人街



新年来临之际的集市或市场会贩售跟新年有关的商品,如鲜花、玩具、服装甚至烟花,方便人们买礼物用来走亲访友或居家装饰。在一些地方,购买年花跟西方购买圣诞树的传统没什么不同。



贺年歌


最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贺年歌是《新年好》[24] ,旋律类似于美国民歌《亲爱的克蕾孟汀》(Oh My Darling, Clementine)。



服装


农历新年期间穿的服装主要是红色或是其他鲜艳的颜色,因为人们认为红色能辟邪。此外,人们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象征着新的开始。



全家福


把亲戚们聚集在一起照全家福是重要的仪式。照片会在房子的大厅或是房前拍摄,家族里地位最高的长者会坐在中央。



饮食




  •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廣東地區和松滬地區的有所不同。


  • 團圓飯 ,年三十晚一家人聚首的飯局。

  • 包饺子:中国北方省份的过年風俗,饺子形状像元宝,而且宋朝银票叫交子,所以人们认为过年包饺子会带来财气。


  • 春卷,为了迎新春而卷起食材做成的食物,象徵喜气的到来。


  • 汤圆,取团圆之意,江淮、江浙及華南等地方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以及元宵节必备的食品。


  • 腊八粥、腊八醋、腊八蒜。


  • 撈起魚生:南洋風俗,流行於星馬一帶,取「風生水起」之意。


  • 魚:取「年年有餘」之意。


  • 春饼:又名咬春


  • 萝卜:是黑龍江地區立春習俗之一,代表吉祥、祥和之意。


  • 年粽:是四川、江苏等中國南方地区的粽子,俗称年粽。


  • 火鍋、薑母鴨、燒酒雞:是台灣地方習俗之一,象徵團圓。



象征物



新春裝飾和活動











































種類 意義
燈籠 新春期間常見的裝飾

Red lanterns.JPG

春聯
粵語稱揮春,閩南語稱春仔,是一種在新春和立春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種類有對聯、斗方、福符、門心(門葉)、春條(揮春)、橫批

Decoration2.jpg

福字 跟其他文化一樣,中國新年傳統結合了更具象徵意義的元素。典型的例子有掛在門口的紅色菱形「福」字。倒掛的「福」字諧音「福到」,象徵著幸運、幸福和繁榮的到來。但在粵語文化圈,倒掛「福」字寓意「倒運氣」,象徵著厄運,因而不能倒掛。
FuDao.jpg


舞龍 舞獅
新春期間舞龍舞獅為常見的表演,象徵趨吉辟邪
Seattle ID night market - lion dance 06.jpg
Dança do dragão.jpg

財神 象徵能帶來好運與財寶的福神
Fortune.JPG

年畫
年畫是彩色雕版印刷的一種形式,為新春常見的裝飾之一。

年畫
年花 新春期間擺設的花卉,為新春常見的裝飾之一。
銀柳.jpg



年花


新春流行的花卉装饰及其寓意如下:



































花卉装饰 寓意
桃花 象征好运
金桔 象征吉利
水仙花 象征财富
竹子 象征富贵
向日葵 象征好年头
茄子 象征健康
百合 象征安康


贴春聯




在云南丽江旧城区,房门两侧贴上了春联


  • 贴法:


春联通常为两幅直联,每联的末字均有平仄声韵之别。正确的贴法为:末字仄声為上聯,贴在右边。末字平声為下聯,贴在左边。

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右)

春满乾坤福满堂(左)



  • 典型的春联:

    • 天意回春呈萬象,人心同樂獲千祥

    • 一門天賜平安福,四海人迎富貴春

    • 四季平安則是福,一堂和煦便成春

    • 春到朱門增富貴,人居華夏永平安

    • 春臨天下花香好,福滿人間喜氣多




春运




地区春节情況



中國大陸


在中國大陸自19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習慣,並直播至香港;并且通过回家过年的广告和主持人拜年台词等方式,在春节晚会中把“中国北方汉族省份吃饺子”的习俗推广到南方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区域。随着中国经济条件改善和观众对春晚节目的认同度下降,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或进行其他活动。而中国大陆网络上其他关于春节的节目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例如哔哩哔哩的拜年祭。



漢族南方地區



  • 除夕:吃年夜饭、围炉火锅、炸春卷、包蛋饺、吃润饼。把红包包压岁钱放在枕头下。

  • 大年初一: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长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长的老人家家里。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 大年初二: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回娘家, 在香港有賀歲煙花匯演

  • 大年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日回娘家祭祖,并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 大年初四:娘家人来探望。

  •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 大年初六:開市。舞龙、舞狮。

  • 大年初七:回娘家。

  • 大年初八:祭孟子。



漢族北方地區



  • 除夕:守岁,吃年夜饭,晚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忌动刀。

  • 大年初一:早晨包饺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

  •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 大年初三: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日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 大年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日回娘家拜年。

  • 大年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日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日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日才能把家裏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希望迎來下凡的五路財神;有一副對聯“一脚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爲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日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

  • 大年初六:開市。扭秧歌,踩高跷。

  • 大年初七:人勝節

  • 大年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关于过春节,在中国北方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开始,有这样的民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



港澳地區




香港利舞台“恭喜发财”




「招財進寶」的合書


農曆新年一向是香港、澳門最重要的節日。港澳沒有類似中國大陸的春節晚會節目,但每年除夕正月首三日,電視台都會有慶祝新年的綜藝節目,例如無綫電視在荃灣荃新天地舉辦大型賀歲節目及2013年在全球舉辦大型新春倒數節目《TVB新春黃金慶典》,11991年為迎接羊年的到來,香港,廣州,澳門三地的電視台在農曆年三十晚聯合直播跨年倒數節目:《省港澳呈祥迎新歲》。及1979年後每隔10年無綫電視及廣東電視台珠江頻道直播《羊城賀歲萬家歡》、港台電視轉播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 新春花車巡遊及賀歲煙花匯演。港澳亦不流行吃餃子,而只流行吃湯圓、年糕,但習俗和忌諱亦多不勝數,臚列如下:



  • 年宵:香港年宵市場在年廿四開始直到初一凌晨結束,分佈港九新界各地,以銅鑼灣維園規模最大,出售年花、風車、精品、小吃,自1990年代末開始,年宵市場亦流行一批香港流行文化產品,比如仿模古惑仔電影中打架用的吹氣摺椅、印有港幣鈔票的紙巾。近年更有許多年輕人競投年宵市場的攤位擺賣他們各式各樣的時髦創作和產品。

  • 食品:傳統上,過年時要吃廣東年糕、蘿蔔糕、角仔、煎堆;一些家庭有吃湯丸習俗;傳統年盒放上瓜子、蓮子、各類糖果。飯菜常配上髮菜(發財)、蠔豉(好市)。

  • 禁忌:「鞋」在粵語跟「骸」和嘆氣聲同音,「書」與「輸」同音,避免正月中選購;通勝意指通書,是查吉日的傳統曆法書,按俗要叫成「通勝」;香港人認為初一後理髮不祥,正月初一亦不宜洗髮,而初一至初三又有不動刀的傳統,因此過年前,理髮店其門如市,部分會提高收費;封利是時,以「好事成雙,白事成單」的原則,利是的金額必須是雙數,而單數是白事時使用的數目。初三是「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懷有身孕、身有白事或者鎖定於春節結束之後結婚的人,亦不宜拜年;「死」、「慘」、「唉」及粗口等字眼屬於忌諱。如打破碗碟,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新年期間亦不掃地、不倒垃圾,怕把財富掃出門外。


  • 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




廣東梅州居民在除夕至廟宇燒香祈福



  • 年卅晚:食團年飯,去廟宇上頭炷香。

  • 大年初一:拜年、在廟宇上完頭炷香、花車巡遊匯演、賀歲盃足球賽初賽、煙火晚會。新界一些地方有吃盆菜、舞獅、祭祀活動。

  • 大年初二:新界鄉議局車公誕祈福、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 大年初三:赤口,傳統上認為這日容易與人爭吵,不宜拜年。是日部份人會觀看賀歲賽馬,或到沙田車公廟祈褔。

  • 大年初四:賀歲盃足球賽(決賽)。

  •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新界一些鄉村有點燈賀添丁習俗。人們也會吃湯丸,象徵團圓,同樣亦是年貨回收和再造之黃金大良機。


  •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


臺澎金馬





  • 冬至:漢人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日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於當日集會聚餐。當日可以打開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


  • 尾牙:於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藉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台灣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並有高額奖金、股票摸彩,成為台灣媒體矚目焦點。


  • 送神日: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雲馬紙錢為神祇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圖像,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畫像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舊日漢人民俗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玉帝會遣代天巡狩之神或者其他神祇下凡,代替已經上天述職的神祇巡視人間,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內褲。


  • 小年夜:小年夜是大年夜(除夕)的前一日。在大年夜時全家要團圓,而通常外地的家庭成員都會提前回家,因此大年夜前一日,幾乎就已經全員到齊,開始圍爐團圓,因此稱為小年夜。小,有非正式,但具有正式節日的意味。像小週末,還不是正式的週末,但已有週末的感覺。小年夜夜子初(23時)過後要拜天公(天公即玉皇大帝,是民間奉祀的位階最高神),小年夜十一點,其實就是除夕的早子時,為了表示對天公的尊敬,越早拜越好,是為「辭歲」。有些人則是在次日,即除夕夜的夜子初(23時)拜天公,意思是在正月初一的一開始即向上天慶賀新年的意思,為「賀正」。現代社會工商繁忙,許多人改為初一的一大早去天公廟,或各大奉有玉皇大帝的廟宇祭拜。


  • 除夕(大年夜):依農曆十二月大小月,臺灣閩南話稱為二九暝三十暝過年暗。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鹹之分,稱為甜粿、鹹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紅豆者,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鹹粿則以在來米製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通常臺灣民間都在除夕當日或前一、二日更換春聯、門神,隨時代演進,亦有不貼門聯春聯,只貼「恭賀新禧」、「恭賀春釐」、「恭喜發財」、「招財進寶」等揮春紅紙者或橫彩彩條。除夕當日上午先祭祀家中神明及祖先。祭神後,會於神明香爐上插上紙作的紅花,即「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花」。下午則祭祀地基主。有人也會順道祭祀好兄弟,又稱「拜門口」。當晚則圍爐,吃年夜飯,並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俗稱菠菱仔菜以南部居多),也有用芥菜(俗稱刈菜以中北部居多)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於除夕前還清。所以臺灣俗諺中調侃手頭經常窘迫的人為「天天二九暝」。



  • 初一:大年初一早上十一點以前,吃素食,以「一餐吃齋,當作是一年吃齋」。由於多半是吃醬瓜、麵筋等,多半煮白粥搭配吃,也有人說不能吃粥,說吃粥會在新春期間淋雨,吃完了去拜年;先依序向家裡長輩拜年,祝福家中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在拜年之後,長輩會把先準備好的紅包壓歲錢給予拜年的晚輩,而大年初一出門逢人也要拜年,說吉祥話如「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語祝福大家有一個新的開始。

  • 初二:回娘家的日子,依華人習俗,已出嫁之婦女不得在正月初一夜子時(23時-24時)之前回娘家,有吸納娘家的福氣之意,所以古時娘家父母都會反對女兒回家。而且大年初一通常婆家也會有大量賓客年來拜年,身為媳婦者必須在初一時幫忙,但在今日時代進步,已無硬性規定。

  • 初三:老鼠娶新娘,休息一日。農曆初三,自秦漢以來,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依序到初七為人日,是漢民族神話女媧造物時的順序,因此初三也稱豬日,而本日的習俗是燒門神紙,不會出外拜年,因為赤口-漢民族的一種惡神,怕出外與人發生口角,故都只留在家中祭祀先祖,不外出。

  • 初四:接神。接神的祭典,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後,當年生肖沖犯太歲星君者,則安上太歲符或神位祭祀。現今臺灣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殿,供奉值年太歲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

  • 初五:隔開,據說是玄壇真君等五路財神巡遊人間之日,故商家此日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可掃地、倒垃圾。

  • 初六:搤肥,清除水肥,可略整理家庭,尤其廁所,把初一以來的垃圾、穢物清除乾淨。同時,正月初六是閩南安溪的守護神清水祖師(祖師公)聖誕,由於泉州安溪移民後裔佔臺灣漢人人口不少,尤其大臺北地區,全臺各地祖師廟亦為數甚多,都有慶祝活動,三峽祖師廟有「神豬」祭神的習俗。

  • 初七:七元,人日,準備豬腳麵線,據說食用可消除霉運,以保長壽。

  • 初八:完全,新春的玩樂到今日為止,故曰「完全」。恢復平常的生活,並把過年祭拜的食物全部吃完。

  • 初九:天公生,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在初八的深夜23時,即初九子時,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緜不斷。

  • 初十:有食食(tsiah-sit8),拜完天公的供品餅果,又有得喫一頓了。

  • 十五:上元暝(元宵節),臺灣元宵節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其中以觀光局巡迴各縣市的臺灣燈會最盛大,每年依生肖製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新北市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苗栗市苗栗𪹚龍、臺東市炸玄壇爺(炸寒單爺)、臺南市鹽水蜂炮、馬祖擺暝、迎神遶境等活動。


  • 閩南民間年俗唸謠: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徦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搤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的華人眾多,亦有過春節之風俗。



  •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

  • 年三十晚:吃團圓飯。

  •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

  • 初二:出門拜年,回娘家之日。

  •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 初七:人日、撈魚生是新馬一帶獨有的年菜。把食材準備好後要站起來,用筷子把魚片和其他配料拌勻,邊說:「撈起,撈起,撈個風生水起!」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 初九:如果是福建閩南人后裔則有天公誕,在初八深夜後之初九子時,各家便開始祭祀。

  • 十五:元宵節,也稱為“中國情人節”,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男性則撈柑)[25],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印尼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為每年庆祝春节和元宵节最热闹的城市,在山口洋有不一样的元宵节。


  • 初七 : 吃七种青菜,把七种不同的青菜混在一起炒,传说能让眼睛光明。


加拿大温哥华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程,有大量的华人开始移居海外。这些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并没有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温和华唐人街到每年春节的时候都必然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焦点。坐落在唐人街中的孙中山公园每年都承担起了春节、元宵灯会的任务,为海外华人华侨展示精心设计,精美制作的花灯。在繁美的花灯下,游客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传统小吃,例如:元宵、饺子和糖炒板栗;欣赏传统豫剧、舞蹈。猜灯谜也会让游客们找寻回童年的记忆。在这边的人们有着与在中国大陆人们相同的春节习俗——合家团聚的日子。唯一的区别就是温哥华的春节没有人放鞭炮。



文学作品




  • 唐: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 宋:范成大《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賣。”


  • 唐:來鵠《除夜》:“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 宋: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宋:杨元咎《双雁儿·除夕》:“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 金:元好问:“三十七岁今日过,可怜出处两蹉跎。”



假日安排


在華人社會,農曆新年是最重要的節日。大中華地區及眾多海外華人聚居的國家及地區均把農曆新年列為假期:共計東亞4國家(地區),東南亞6國家,美洲1國家,非洲1國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國大陸):法定假期为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自1949年12月23日中国国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来,春节在中国为法定假日,放假三天,即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2007年第二次修订后一度调整为除夕至正月初二,2013年第三次修订改回正月初一至初三)。虽然春节一直为法定假日,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取消,1970年代末才得以恢复。2001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宣布春节假期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调休,从而形成正月初一到初七7天的长假,俗称“春节黄金周”。2008年起,春节调休时间由正月初一到初七调整为除夕到正月初六[26]


  •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假期为正月首3日。2012年之前,如果正月首3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會被納入公眾假期,例如200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納入公眾假期。另外,香港已通過法例,由2012年2月24日起,凡正月首三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則農曆正月初四將會成為補假,例如2017年的農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1月31日)被納入公眾假期。


  •  中華民國(臺灣):假期自農曆除夕至正月初三,共四日,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則會補假[27],例如201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1月28日)適逢星期六、初二(1月29日)適逢星期日,因此初四(1月31日)及初五(2月1日)補假。但初五在習俗上為開市日,因此即使初五屬於補假日,也有不少商家開門營業。2019年春節假期適逢平日但初四(2月8日)星期五調整放假另擇日補上班日,合計可放9天假。


  •  越南:假期为除夕至正月首五天,共六天。[28]


  •  新加坡:假期为正月首2日。如果正月首2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正月初三會成為補假。例如2013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0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2月12日)被納入公眾假期。又如2017年的農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1月30日)被納入公眾假期。


  •  马来西亚:假期为正月首2日。


  •  文莱:假期为正月首日。


  •  印尼:假期为正月首日。自蘇哈托於1998年倒台後,印尼孔教總會印尼语Majelis Tinggi Agama Konghucu Indonesia透過聲稱農曆新年為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使農曆新年自2003年起成为公众假期。[29]


  •  菲律賓:假期為正月首日,2013年起成為公眾假期。


  •  苏里南:假期為正月首日,2015年起成為公眾假期,唯一將春節定為法定節日的美洲國家。


  •  模里西斯:假期為正月首日,唯一將春節定為法定節日的非洲國家。



参考文献



引用





  1. ^ 《s:史記/卷012·漢武帝》: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


  2. ^ 2.02.1 中國古代歲首分那幾種?各以何為起點?. 中央氣象局. 


  3.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北大讲座》:“1914 年 1 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


  4. ^ 林克倫. 陸天文學家指稱 農曆春節歷史 只有99年. 中國時報. 2014-01-31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7). 


  5. ^ Aslaksen, Helmer.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PDF). 新加坡國立大學. 2010-07-17. 


  6. ^ 秦弓. 中國人的德行. 北京: 華齡出版社. 1997. ISBN 9787800827921. 


  7. ^ 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ISBN 9787301028391. 


  8. ^ 8.08.18.2 春节历史 关于春节起源几种说法. 中国网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2010-01-25]. 


  9. ^ 春節的由來. 新华网 (中文(繁體)‎).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0. ^ 这个“官方规矩”,延续了1000多年. 搜狐新闻. [2017-01-27]. 


  11. ^ 唐朝春节单双号上朝,民国春节不放假. 新浪历史 (新华网). 


  12. ^ 12.012.1 张耐冬:唐朝春节的人情味儿.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网. 2012-01-19 [2017-02-12]. 


  13. ^ 唐代司法制度:唐六典选注. 法律出版社. 1985 (简体中文h).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14. ^ 宋史.職官志. 


  15. ^ [[s:文昌雜錄|]]. 


  16. ^ 精選書摘. 去宋朝過年最好選北宋,因為南宋年假只放五天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02-10 [2018-08-05] (中文(台灣)‎). 至於中秋、重陽、端午、七夕等節日,最多只有三天假期,甚至縮減為一天假期。...宋朝每年長達七天的假日只有三個,即元日、冬至與寒食。 


  17. ^ Kaizhou., Li,; 李開周. Guo yi ge huan le de Song chao xin nian.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Chu ban. Taibei Shi. ISBN 9789571365213. OCLC 942703570. 


  18. ^ 李開周. 吃一場宋朝年夜飯. CTnews書刊. [2018-08-08] (中文(台灣)‎). 


  19. ^ 蒙古族过春节:“我们的春节既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 新华网. 2015-02-18. 


  20. ^ 歷任港督 - 歲月·港台 節目資料庫. 香港電台


  21. ^ Flanagan, Alice K. Chinese New Year. Compass Point Books. [2008-11-04]. 


  22. ^ Ofw chinese new year things to remember (PDF). South East Asia Group [an agency introducing foreign workers to work in Taiwan]. [2012-01-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17). 家庭外傭過年習俗應注意事項 (JPEG). South East Asia Group (中文(繁體)‎). 


  23. ^ New Years. www.chinese-lessons.com. [2008-11-04]. 


  24. ^ 新年好 (xīnniánhǎo) Happy New Year. eChineseLearning.com. [2012-12-20]. 


  25. ^ 马来西亚青年“抛柑接蕉”闹元宵 新华网


  26. ^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明确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_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8-02-05]. 


  27. ^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


  28. ^ 中国日报网. 越南政府决定春节放假9天 元旦4天. 新浪新闻. [2014-12-01]. 


  29. ^ The politics of Imlek




书籍



  • 小雪、贺炜. 《中国民俗》.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 7-80120-587-1.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春節




  • 闲话春节

  • 法国巴黎唐人街春节庆典

  • 中國春節文化枝開葉散 年味兒在亞洲上空飄揚


  • 歐巴馬總統祝賀農曆新年(2010年虎年)



參見



  • 中國傳統節日

  • 新春

  • 元宵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Y

Mount Tamalpais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