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海战 (1894年)






























黄海海战

清日甲午战争的一部分

Battle of Huanghai 1894.jpg
甲午战争形势图
1894年黄海海战資料片段













日期 1894年9月17日
地点 黃海
结果
日軍勝利,奪得黄海制海权
参战方

 大清北洋水师

 大日本帝国联合舰队
指挥官和领导者

清朝 丁汝昌

大日本帝国 伊东祐亨
兵力

14艘船艦 4艘鱼雷艇

12艘船艦
伤亡与损失

5艘沉没,3艘遭破壞
850人死傷

4艘遭破壞
298人死傷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大鹿岛附近海域进行的决战。亦称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在海战中损失惨重,战后丁汝昌命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日本帝国陆军得以执行花园口登陆及荣成湾登陆作战[1]




目录






  • 1 清日海军戰力


  • 2 丰岛海战


  • 3 大东沟海战


  • 4 海战结果


  • 5 双方交战陣容


    • 5.1 联合舰队舰艇


    • 5.2 北洋水师舰艇




  • 6 清军失败分析


  • 7 影响


  • 8 相关影視作品


  • 9 注释


  • 10 參考文獻


  • 11 外部链接





清日海军戰力


1894年,清廷的洋務運動進行了三十餘年後,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這是世界史上第一次頗具規模現代鋼鐵軍艦(當時稱呼「鐵甲艦」)海戰,是中國歷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舰队海战。售出軍艦給日清雙方的英國及當時各軍事大國極為關注此場海戰。然而,因為各支水师的負責官員,除經手貪污其砲彈經費外,尤其總理度支翁同龢因與李鴻章之私人恩怨而阻撓給北洋艦隊撥款,導致在戰爭前夕北洋艦隊在軍備上已遠遠落後日艦。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祐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总的说来此时北洋水师对比日本海军,已经没有多少“大舰巨炮”优势可言,1894年中日对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而這還是將北洋不可能指揮的其他水師加在內的計算。此外,联合舰队主力舰只采用最新式设计,实战性能远远强于北洋水师,联合舰队在战前大量装备“苦味酸”烈性炸药炮弹,此种炮弹无论铁木中弹即燃。[2]



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巡洋舰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号和广乙號两艘巡洋舰,广乙号重伤自毁,济远号败走,日舰在追击过程中遇到清军租用英籍商船运兵的高升号、炮舰操江号(运输艦)。日舰俘虏操江号,並击沉高升号,船上七百余名官兵悉数遇難,隨後[3]甲午战争爆发。



大东沟海战


8月1日清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北洋艦隊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畏葸”,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并在北洋水师海军基地进行骚扰。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战前大量西方观察者认为中国将获胜。[4]然而英國的中國艦隊司令埃德蒙·佛萊曼特英语Edmund Fremantle上將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艦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艦隊為優”。戚其章认为这是持平之论。[5]


1894年9月15日


  • 北洋舰队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陆军铭军4,000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

9月16日


  • 北洋舰队抵达鸭绿江口大东沟外。运兵船和鱼雷艇等小型舰只进入大东港内,再由帆船舢板将士兵辎重从大东港转运经大东沟登陆朝鲜义州一带,10艘主力舰在口外12海里处下锚。

9月17日



  • 8时,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催促运兵船卸载。9时,北洋水师舰队开始“巳时操”。

  • 10时23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此时伊东的舰队排列为:第一游移击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之后是本队的旗舰「松島」「千代田」「厳島」「橋立」「比叡」「扶桑」,本队侧面与北洋水师相隔的有桦山资纪乘坐的西京丸与准备用于内河侦察的炮舰赤城。它们二舰本来就没人指望战斗。

  • 10时30分,北洋舰队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日本舰队。

  • 12时05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





马吉芬的海战图,下北上南,注意有些错误,浪速在一游末尾而扶桑在本队末尾。平远四舰在两点后才加入战场,还有致远与定远间该有经远



  • 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 鸭绿江口外海,大鹿岛海域,集中了两国几乎全部主力舰艇。


  •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首先开炮,据戴乐尔记载这一炮令正在飞桥上的丁汝昌和泰勒[谁?]摔落并受伤(戴乐尔本人还失明了一阵)。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注,有日语通认为日方记载文意为:炮风导致定远飞桥垮塌)

  •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注,日方《天皇、天后日清战争》写实为联合舰队合围北洋水师后击毁)
    • 从此时起,北洋水师各舰除跟随定远进退之外,已经失去了指挥。


  • 13时左右,第一游击队炮击北洋水师右翼超勇、扬威两舰。(日方在近距离炮击超勇、扬威时,几乎弹无虚发,用最快的时间解决战斗,日方抢得先手)

  • 13时20分,北洋水师超勇、扬威受第一游击队集火射击起火。联合舰队本队航速较慢的比叡、扶桑、赤城成为北洋舰队的打击目标。比睿、赤城受重伤。第一游击队由于错误理解伊东司令要它包抄北洋水师后路的信号“回头”而左转,之后战史中此举经常被有意无意说成要回救赤比两舰。本队右转,形成夹击阵势。之后第一游击队又左转跟在本队后面。

  • 14时15分,西京丸上的桦山海军军令部长发信提醒伊东比睿、赤城危险,伊东令第一游击队再次左掉头救护回舰,反将一直被隔在北洋水师对面的西京丸暴露在火力下。

  • 14时20分,日舰西京丸中弹起火退出战场。福龙朝它发射两雷未命中,第三条追到40米上发射结果鱼雷未来得及回到正常定深,从西京丸下通过。北洋水师超勇沉没,扬威重伤驶离战场搁浅(有记载后被济远撞沉于浅海,也有学者认为黄海海战并非济远先逃,而是广甲或扬威先逃;另外日方弱舰成功脱逃过程中,重创了来远,立下大功)。

  • 14时30分,北洋水师平远命中日舰松岛,也被其所伤并引起火灾,暂时退避。

  • 15时04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中弹起火。(北洋水师对联合舰队殿舰扶桑进行冲撞,扶桑舰240mm击中定远,使其大火熊熊,无法扑灭;迫使定远停止射击,日方围攻定远)

  • 15时20分,第一游击队集中炮火打击北洋水师突前试图撞击浪速的致远[6],致远沉没。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后,迳直逃回旅顺[7]广甲在途中触礁搁浅,两天后被日舰击毁。北洋水师已无法保持战斗队形。

  • 15时30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的305炮第二次击中,命中左方四号副炮炮廓,并引起堆积的弹药爆炸。(日方松岛撤退,旗舰变更严岛;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对北洋水师发动了当天最为猛烈的炮击,仍然无法击沉定远、镇远;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猛追经远将其击沉)

  • 16时10分,北洋水师靖远、来远受伤,退向大鹿岛。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发出了“各舰随意运动”的信号。

  • 17时左右,北洋水师靖远、来远经抢修恢复战斗力(未能扑灭大火)。靖远代替旗舰升起队旗,收拢各舰。

  • 17时30分,北洋水师经远沉没。联合舰队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脱离战斗。(海战结束)(日方在作战报告中表示:如果日落晚一个小时,北洋水师就可能全军覆没)



海战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触礁后被毁的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3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也即采取了「存在舰队」策略,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双方交战陣容



联合舰队舰艇




法製的日本巡洋艦松岛號,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


第一游击队


  • 巡洋舰:


    • 吉野(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旗舰,舰长大佐河原要一)


    • 浪速(舰长大佐东乡平八郎)


    • 高千穂(舰长大佐野村贞)


    • 秋津洲(舰长少佐上村彥之丞)



本队



  • 巡洋舰:


    • 松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海军中将旗舰,舰长大佐梶本知道)


    • 严岛(舰长大佐横尾道昱)


    • 桥立(舰长大佐日高壮之丞)


    • 千代田(舰长大佐内田正敏)



  • 旧式铁甲舰:


    • 扶桑(舰长大佐新井有贯)


    • 比叡日语比叡 (コルベット)(舰长少佐樱井规矩之左右)



  • 炮舰:
    • 赤城(舰长少佐坂元八郎太,海战中阵亡)


  • 武装商船(代用巡洋舰):
    • 西京丸(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的座舰)




北洋水师舰艇




德製的大清铁甲舰定遠號,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是北洋水师的旗艦。


  • 铁甲舰:

    • 定遠(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旗舰,管带右翼总兵刘步蟾):长89.5米,宽19.2米,吃水5.88米,排水7220吨,航速14.5节,动力6200马力




    • 镇远(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曾):长91米,宽18.3米,吃水6.3米,排水7314吨,航速14.5节,动力7200马力

  • 巡洋舰:


    • 来远(管带副将邱宝仁):长82.4米,宽12米,吃水5.1米,排水2900吨,航速15.5节,动力4400马力


    • 经远(管带副将林永昇,海战中阵亡):


    • 致远(管带副将邓世昌,海战中阵亡)


    • 靖远(管带副将叶祖珪)


    • 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长72.米,10.4米,吃水5.18米,排水2300吨,航速15节,动力2800马力


    • 广甲(管带都司吴敬荣)


    • 超勇(管带参将黄建勋,海战中阵亡)


    • 扬威(管带参将林履中,海战中阵亡)


    • 平遠(管带都司李和)


    • 广丙(管带都司程璧光)



  • 炮舰:


    • 镇中(管带都司林文彬)


    • 镇南(管带都司蓝建枢)



  • 鱼雷艇:

    • 福龙(管带都司蔡廷幹)

    • 左队一(管带都司王平)

    • 左队二(管带守备李仕元)

    • 左队三(管带守备郑得春)





清军失败分析


一、1894年中日对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8]


二、北洋海军将领大多数是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班早期毕业生,由于早期办学水平不足,他们在船政学堂仅接受简单的英文、算法、驾驶、测算、枪炮操法培训。1877年春,清政府在福建船政学堂第一、二届毕业生中选出12人的海军留学生,打算进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培训。但其中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三人到英国后仅上舰实习就结束训练。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三人未通过入学考试,也只参与上舰实习,只有包括严复的六人入校。而留学生监督官李凤苞向朝廷禀报,成绩排名却是“甲等:刘步蟾、林泰曾、严复、蒋超英;乙等:萨镇冰、方伯谦、何心川、叶祖珪;丙等:林永升、林颖启、江懋祉、黄建勋。”刘步蟾、林泰曾日后成为北洋海军的主要将领。[9]
进入北洋水师后,以刘步蟾为首的北洋“福建帮”管带群体,将对北洋水师严加训练的英国教官琅威理逼走[7]


三、运气帮助中方。有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日本联合舰队运气好的话(日落晚一小时),北洋水师将被击沉8艘主力军舰。[10]



影响


黄海海战是海军发展到铁甲舰时代后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舰队决战,颇受世界各国海军人士的重视。


  • 北洋海军的两艘铁甲舰显示了防御能力的优势,厚装甲无一处被击穿。战列舰依然是海军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舰。安装重型火炮的相对小型战舰在海战中效用不高。

  • 北洋海军在大口径火炮方面占优势,但射速较低。联合舰队各主力舰均装备了中口径速射炮,通过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弥补了其大口径火炮的不足。对19世纪末海军的武备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此役后各国海军设计的战舰,均重视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速,并强化中口径速射炮的火力。

  • 海战双方都针对性选择了不同的阵型。联合舰队采用单纵阵有良好协调性。北洋海军依據19世紀後半流行一時的衝角戰術,各舰舰首向敌,因对准不同的军舰,出现阵形紊乱导致各自为战的局面。各国海军得出结论,海战中最重要的是阵型的整齐与协调。

  • 联合舰队在海战中机动性占有优势,第一游击队编队航速达到15-18海里,海战中进退自如,始终掌握着选择进攻目标与时机的主动权,為北洋海軍最強敵艦,吉野艦更一直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

  • 黄海海战北洋取横阵并不是仅仅“沿袭旧制的冲角战术”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占优,而多布置在艏部,因此要发挥火力则更适宜采取横阵。纵阵比起横阵对于军舰航速及指挥的要求更高。北洋水师的作战受开战之初丁汝昌受重伤导致的指挥混乱的影响很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丁汝昌受伤并非定远舰主炮射击震动所致,飞桥毁坏应当是120毫米速射弹所致。虽然更近于偶然,但北洋水师的问题在于没有在定远或者镇远上预先建立後备领导團隊,此可能跟派系斗争有关。此役后基本上所有国家(包括日本)都认识到巨炮重甲的巨大威力,大力发展战列舰。但是中口径速射炮仍然对于强装甲舰的防护薄弱部、船上人员有可观的破坏力,所以英国之后曾经出现了一种全装备中口径速射炮的设计。

  • 關於黃海海戰的勝負,由於北洋海軍損失較重且於海戰中盤後呈瓦解之勢,因此常久以來的主流見解為此役為北洋海軍大敗;然而近年亦有軍事學者紐先鐘等主張:北洋海軍此次出航的原始目的(為兵輪護航)獲得了成功,而日本聯合艦隊原本寄望以一役消滅北洋海軍主力的企圖卻並未達成,再加上日軍在旗艦松島中彈受創後主動退出戰場(北洋海軍甚至進行了短暫的追擊),因此視此役的結果為兩軍打平,甚至是中方獲得戰略層次上的勝利亦不為過。[11]目前这种观点尚未取得很多共鸣。由於北洋海軍缺乏修復船艦的後勤能力,北洋海軍總督丁汝昌也在斯役後令艦隊以存在艦隊形式停泊威海衛不出,終使中方喪失甲午戰爭之制海權,最終導致北洋海軍之覆滅。

  • 此战使日本国民极其振奋,松岛的三等水兵、下甲板前弹库员[12]三浦虎次郎日语三浦虎次郎在重伤弥留之际,询问长官“难道定远还没有沉吗?”得到回答“我们把它打得动弹不得了。”而死去,为此产生了军歌《勇敢的水兵》。

黄海海战给了西方军事与造船工业予以巨大启发,此后西方各国更加注重火炮倍径与口径的提高,另外在一战、二战中各国海军都承袭了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中采用的分队战术,联合舰队在世界海军历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黄海海战的失利虽然不会导致大清帝国灭亡,但是直接导致了台湾及朝鲜半岛被日军侵占,对于日本而言,无疑是进入世界强国最好的历史机遇,另外,俄国与日本的矛盾也逐渐尖锐起来。



相关影視作品



  • 1960年由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完成于1962年,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北洋水师、甲午海战的影视作品,涉及了丰岛海战与黄海海战。由浦克扮演的丁汝昌和李默然扮演的邓世昌的形象广为流传。然而由于是1960年拍摄,对历史的诠释受意识形态影响很大,很多情节并非史实。如邓世昌并非主战派,李鸿章和刘步蟾也不是投降派,而且刘步蟾是大东沟海战的实际总指挥。[3]

  • 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拍摄于1992年。其中三集内容涉及了黄海海战。

  • 2003年的五十九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其中第十一集主要涉及中日甲午战争,以黄海海战为主。

  • 由中影集团、时代出版传媒集团、国家电影频道联合出品的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于2012年7月6日公映,是主要描写北洋水师、甲午海战的影视作品。



注释





  1. ^ 李松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政治部:1995年《京津门户》


  2. ^ 战争史研究 VOL.2 P56


  3. ^ 3.03.1 唐德剛. 晚清七十年: 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 遠流出版. 1998年. 


  4. ^ Chapter Ten: Geo-Political Conflict from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to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1894-1921 (英语). 


  5. ^ 戚其章. 《晚清海軍興衰史》. 人民出版社. 1998年: 416頁. ISBN 978-7-01-002648-0. 


  6. ^ 松田十刻 《东乡平八郎和秋山真之》187页


  7. ^ 7.07.1 戚其章《北洋水师水兵口述史》


  8. ^ 《战争史研究》VOL.2 P56


  9. ^ 北洋海军将领的素质有多烂?. 腾讯网. [2014-07-24]. 


  10. ^ 倪乐雄. 从甲午海战看战术火力的决定意义. 文汇报. 2010-10-09 [2013-04-06]. 


  11. ^ 鈕先鍾. 中國歷史中的決定性會戰. 麥田出版. 2001年: 364. ISBN 9789574694396. 


  12. ^ 死者略伝』10/38




參考文獻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904) - Fred T. Jane


  • Modern Chinese Warfare, 1795-1989 - Bruce A. Elleman, Routledge, London, 2001


  • Paine, S.C.M.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Perceptions, Power, and Primac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521-81714-5. 


  • Wright, Richard N. J.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ISBN 1-86176-144-9. 




外部链接






  • The Battle of the Yalu River by Philo Norton McGiffin

  • External site


  • Battle of the Yalu: All-Steel Warship - Dr. Terry Beckenbaugh, YouTube video of a lecture at the Dole Institute of Politic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Y

Mount Tamalpais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