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轰炸
本条目需要擴充。(2018年8月24日) |
倫敦轟炸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一部分 | |||||||
倫敦市民逃入地下鐵避難 | |||||||
| |||||||
参战方 | |||||||
英國 | 納粹德國 意大利王國[1] |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
休·道丁 佛得李克·派爾 歐恩·圖得·波義德 勒塞爾·高塞吉 | 赫曼·戈林 | ||||||
兵力 | |||||||
Anti-Aircraft Command Balloon Command | 每夜超過500架轟炸機 | ||||||
伤亡与损失 | |||||||
43,000名市民死亡, 100萬名市民受傷 1,023架戰鬥機 376架轟炸機 148 Coastal Command aircraft 1,041名飛行員 | 873架戰鬥機 1,015架轟炸機 2,698名飛行員 |
|
|
伦敦历史 |
---|
演变 倫蒂尼恩 伦迪威克 · 伦敦堡 西敏市 · 伦敦市 米德塞克斯 · 伦敦郡 大伦敦 |
时期 罗马伦敦 盎格鲁-撒克逊伦敦 诺曼-中世纪伦敦 都铎王朝伦敦 斯图亚特王朝伦敦 18世纪伦敦 19世纪伦敦 20世纪早期伦敦 现代伦敦 |
事件 黑死病 · 农民起义 倫敦大瘟疫 · 倫敦大火 宽街霍乱 · 大惡臭 伦敦大轰炸 伦敦烟雾 · 倫敦爆炸案 博覽會(1851 · 1908 · 1951) 奧運會(1908 · 1948 · 2012) |
相关 伦敦词源 · 伦敦计划 伦敦桥 · 伦敦城墙 |
伦敦轰炸(The Blitz)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的战略轰炸。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一直到不列颠战役结束,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伦敦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由于闪电战在欧洲大陆的成功,德国同样试图用「空中闪电战」击溃英国的防御限度。由于海狮计划的无限期推迟,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便制定了所谓鹰日计划:对伦敦和各大工业城市实行不分昼夜,不分军民的战略轰炸。德国空军的作战方针使得英国皇家空军有了充实队伍的机会,使得英国的空中实力不降反升。皇家空军逐渐恢复了制空权,并对德国本土实施了象征性的轰炸。苏德战争爆发后,轰炸终于不了了之。
到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夕,德国将最新研制的V-1飛彈和V-2飞弹布署在法国北部海岸,对盟国展开了最后一次空中进攻。直到同年6月6日,8938名伦敦市民死于导弹的袭击。加上零星轰炸时死亡的人数,死亡人数超过6万。
参考资料
^ EVENTS OF 1940. [2009-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