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黎朝

Multi tool use
![]() 越南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期 | |||||||||||
傳說時期 (鴻龐氏、安阳王) | |||||||||||
第一次北属時期 (秦朝、南越国/赵朝、西汉) | |||||||||||
漢:徵氏姐妹 | |||||||||||
第二次北属時期 (东汉、六朝) | |||||||||||
漢末東吳:士燮 东吴:赵妪 | |||||||||||
前李朝 | |||||||||||
第三次北属時期 (隋朝、唐朝) 唐:梅叔鸞 唐:馮興 唐:杨清 | |||||||||||
自治時期 唐、後梁:曲家 南漢:楊廷藝 南漢:矯公羨 吳朝與 十二使君時期 | |||||||||||
丁朝 | |||||||||||
前黎朝 | |||||||||||
李朝 | |||||||||||
陳朝 | |||||||||||
胡朝 | |||||||||||
第四次北属時期 (明朝) |
後陳朝 |
||||||||||
| |||||||||||
後黎朝前期 | |||||||||||
莫朝 | |||||||||||
南北朝时代 |
莫朝 |
後黎朝後期 |
|||||||||
後黎朝後期 | |||||||||||
後黎朝後期 |
阮 主 |
鄭 主 |
鄭阮 紛爭 |
||||||||
西山朝 | |||||||||||
阮朝(獨立時期) | |||||||||||
法屬印度支那 (交趾支那、安南、東京) | |||||||||||
越南帝国 | |||||||||||
南圻自治共和國 |
越南民主共和国 (北越) |
||||||||||
越南国 | |||||||||||
越南共和国 (南越) | |||||||||||
越南南方共和國 | |||||||||||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 |||||||||||
相關模板 | |||||||||||
Template:越南國號 Template:越南已不存在的王國 Template:占婆歷史 | |||||||||||
後黎朝(越南语:Nhà Hậu Lê),越南的一個朝代,由黎利於1428年(中國明宣宗宣德三年)創立,国号大越。後黎朝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部份。前期與莫朝南北對峙;到了後期,阮主和鄭主分據南北對峙,後黎朝皇帝僅為鄭主的傀儡。
部份越南的歷史學者,先將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稱作黎初朝(越南语:Nhà Lê sơ/.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ing-Lt-HKSCS-ExtB","FZKaiT-Extended","FZKaiT-Extended(SIP)","FZKaiS-Extended","FZKaiS-Extended(SIP)","Sun-ExtA","Sun-ExtB","MingLiU","MingLiU-ExtB","MingLiU_HKSCS","MingLiU_HKSCS-ExtB","SimSun","SimSun-ExtB",sans-serif}
家黎初),後將1533年至1789年的後期稱作黎中興朝(越南语:Nhà Lê trung hưng/
家黎中興),以示區別。
目录
1 歷史
1.1 建立
1.2 太祖
1.3 太宗
1.4 仁宗
1.5 前廢帝
1.6 聖宗
1.7 憲宗
1.8 肅宗
1.9 威穆帝
1.10 襄翼帝
1.11 莫登庸篡位
1.12 衰亡
2 內政
3 外交
4 經濟
5 文化
6 歷代君主
6.1 黎初朝
6.2 黎中興朝
7 世系图
8 参考文献
9 参见
歷史
建立
後黎朝由黎利於1428年建立。黎利出生於越南陳朝清化省,其家族為當地的豪族。1407年,中國明朝滅亡越南胡朝,併吞越南。明朝在越南多有擾民之舉,再加上越南人已建立民族主義,使得反明衝突不斷。1418年,黎利在藍山起義反明,自稱「平定王」。黎利聽從少尉黎隻的建議,於1424年起先佔領越南中部地區,再佔領東都(今河內)。黎利於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將明朝逐出越南。明朝放棄直接管轄越南,改封黎利於1426年所立之傀儡君主陳嵩為安南國王。黎利將明軍驅逐之後,便對陳嵩不利,陳嵩死因眾說紛紜,一說是遁逃時被朝廷所獲,便飲毒藥而死;一說是他「潛駕海船而卒」;一說是潛逃時被黎利令人追殺。1428年,黎利建立後黎朝,定都東京(今河內)。
太祖
黎利於1428至1433年在位。在位之初,明朝不承認其地位,要求立陳朝後裔為安南國王。1431年,黎利表明遍尋不著陳朝宗室後裔之後(或將他們全部屠殺),明朝妥協,封黎利為安南國王。
太宗
黎利死後,子黎元龍(1433至1442年在位)即位,當時僅十歲,由黎察輔政。1438年,黎察因濫權而遭處決。黎元龍的皇后本為楊氏賁,有一子黎宜民本被封為皇太子。楊氏賁被廢後,黎宜民也被降為諒山王,埋下後來黎宜民發動兵變殺黎仁宗之因。黎元龍喜好女色,1442年強迫侍奉阮薦的婢女阮氏路隨駕伺候,不久黎元龍暴斃,阮薦家族亦遭牽連。
仁宗
黎元龍死後,由其子黎邦基(1442至1459年在位)即位,當時僅兩歲,由其母宣慈太后阮氏英攝政,國政則由阮氏英及大臣鄭可(越南语:Trịnh Khả/
鄭可?)把持。初期越南內部相對和平繁榮,並且向占城擴張。1451年,阮氏英殺鄭可,但1453年仁宗親政時,便赦免了鄭可的罪名,並給其家人官田。仁宗名義上親政時只有十二歲,阮氏英仍掌大權。1459年,諒山王黎宜民發動兵變進入皇宮,殺仁宗。為免被擒獲或被叛軍所殺,阮氏英使一僕人將自己殺死。
前廢帝
黎宜民為仁宗之兄,於1459年發動兵變殺仁宗,即位為皇帝。不久,大臣阮熾、丁列殺黎宜民,改立太宗四子黎思誠為帝。黎宜民在位僅九個月(1459年至1460年)。
聖宗
黎思誠(1460至1497年在位)是一個深受儒教影響的人。他即位後,以中國宋朝理學為樣本著手改變越南。他認為政務應由有品德的人而非出身豪門的人來主掌。當時越南的科舉考試僅斷斷續續地舉行。為了使更多豪門之外的人入仕,聖宗重啟了科舉制度。聖宗也在各地進行普查,在各省廣設文廟以尊儒教,停止興建新的佛教、道教寺院,並限制僧侶購置新的田產。
此時也是越南武力的強盛時期,對外討伐了北方的海盜、哀牢、以及占城。1471年,越南佔領占城的首都毘闍耶(Vijaya),俘虜占城國王槃羅茶全(Bàn La Trà Toàn或Pau Kubah),占城人民大批向柬埔寨及馬六甲移民。自此占城北部阿摩羅波胝(Amaravati)及中部毘闍耶被越南佔領,僅剩南部賓童龍(Panduranga)保有部分獨立,成為越南的保護國。1479年,越南又攻打瀾滄王國(今寮國)。越南攻陷瀾滄首都琅勃拉邦(在盆蠻一帶置镇宁府),自此使得瀾滄向越南朝貢。擊敗占城使得越南得以快速向南擴張,越南在這些新征服的土地上讓軍人及農民耕種,進行屯田制。
聖宗時頒布了新的律法《洪德刑律》(1483年)。聖宗下令吳士連編寫的《大越史記全書》成為官方史書。聖宗本人也喜好詩書,在宮中闢有「九歌瓊苑」,常與文人唱和。聖宗擅長用喃字創作,也擅長漢文,本人也著有許多作品。
憲宗
黎思誠死後,子黎鏳即位,在位時間為1497至1504年。憲宗是能守成的君主,政事照太祖及憲宗之例而無更張。此時越南處於太平時期。
肅宗
憲宗死後,其子黎敬甫即位,在位僅六個月(1504年)。
威穆帝
肅宗死後,黎濬即位,在位時間為1505至1509年。黎濬是憲宗之子,肅宗之兄。黎濬好酒色,行暴政,殘害宗親,使得許多宗親有反意。黎濬雇有一批侍衛保護自己,其中之一便是後來篡位建立莫朝的莫登庸。莫登庸與黎濬非常親近,並升到了天武衛都指揮使之位,在黎濬在位時期開始坐大。威穆帝的堂弟簡修公黎晭被威穆帝關於獄中,賄賂守衛才得以脫逃,後與其它大臣一起舉兵反威穆帝。黎濬死因說法不一,大越史記全書所載說法有二,一說被黎晭所俘後飲酖自殺,一說逃亡時被殺,明史外國傳二則說阮種逼黎濬自殺後立其弟阮伯勝為帝,黎廣誅阮伯勝,再立黎晭為帝。
襄翼帝
黎瀠即位後,有數次內亂,又喜愛大興土木,使得民眾困苦,士卒疲勞。1516年,陳暠造反,大臣鄭惟㦃趁機弒帝。黎瀠在位時間為1509至1516年。
莫登庸篡位
鄭維㦃殺襄翼帝後,立黎光治為帝,為中廢帝。僅三天,又立黎椅為帝,為昭宗。陳暠一度攻入首都,昭宗短暫出逃,鄭維㦃收復首都後,昭宗復位。之後,鄭維岱殺黎光治。昭宗在位的時期,權臣互鬥,一派為莫登庸,另一派則是鄭氏與阮氏兩個有權勢的家族。昭宗後來因內亂逃離首都投靠郑绥,莫登庸立黎椿即位,為恭皇帝。昭宗又被郑绥挟制。
后莫登庸败郑绥,擒昭宗,并杀之,又迫使恭皇禅位于自己,又逼恭皇母子自杀。
衰亡
內政
外交
得明朝承認,為「安南國王」。清朝時亦有冊封,曾納歲貢。多次打败占婆与入侵老挝川圹省。
經濟
文化
歷代君主
黎初朝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陵號 |
|
---|---|---|---|---|---|---|---|
高上祖 (後黎朝朝廷追尊) |
明皇帝 (後黎朝朝廷追諡) |
黎誨 |
?年-?年 |
||||
顯祖 (1428年太祖黎利追尊) |
昭德至仁澤皇帝 (歷代累諡) |
黎汀 |
?年-?年 |
來聞陵 |
|||
宣祖 (1428年太祖黎利追尊) |
憲文睿哲福皇帝 (歷代累諡) |
黎曠 |
?年-?年 |
佛皇陵 |
|||
太祖 (1433年太宗黎元龍尊上) |
統天啟運聖德神功睿文英武寬明勇智弘義至明大孝高皇帝[1] (歷代累諡) |
黎利 |
1385年-1433年 |
1428年-1433年 |
順天 |
1428年-1433年 |
永陵 |
太宗 (1442年仁宗黎邦基尊上) |
繼天體道顯德聖功欽明文思英睿仁哲昭憲建中文皇帝 (歷代累諡) |
黎元龍 (黎麟) |
1423年-1442年 |
1433年-1442年 |
紹平 |
1334年-1439年 |
祐陵 |
大寶 |
1440年-1442年 |
||||||
仁宗 (1460年聖宗黎思誠尊上) |
欽文仁孝宣明聰睿宣皇帝 (歷代累諡) |
黎邦基 (黎濬) |
1441年-1459年 |
1442年-1459年 |
大和 |
1443年-1453年 |
穆陵 |
延寧 |
1454年-1459年 |
||||||
- |
厲德侯 (1460年聖宗黎思誠定) |
黎宜民 (黎琮) |
1439年-1460年 |
1459年-1460年 |
天兴 |
1459年-1460年 |
|
聖宗 (1497年憲宗黎鏳尊上) |
崇天廣運高明光正至德大功聖文神武達孝淳皇帝 (歷代累諡) |
黎思誠 (黎灝) |
1442年-1497年 |
1460年-1497年 |
光順 |
1460年-1469年 |
昭陵 |
洪德 |
1470年-1497年 |
||||||
憲宗 (1504年肅宗黎敬甫尊上) |
體天凝道懋德至仁昭文紹武宣哲欽聖彰孝睿皇帝 (歷代累諡) |
黎鏳 (黎暉) |
1461年-1504年 |
1497年-1504年 |
景統 |
1498年-1504年 |
裕陵 |
肅宗 (1505年威穆帝黎濬尊上) |
昭義顯仁溫恭淵默惇孝允恭欽皇帝 (歷代累諡) |
黎敬甫 (黎㵮) |
1488年-1504年 |
1504年 |
泰貞 |
1504年 |
敬陵 |
- |
愍厲公 (1510年襄翼帝黎瀠定) |
黎濬 (黎諠) |
1488年-1509年 |
1504年-1509年 |
端慶 |
1505年-1509年 |
安陵 |
威穆帝 (1517年昭宗黎椅諡) | |||||||
德宗 (1517年昭宗黎椅追尊) |
配天裕聖温良光明文哲寛弘彰信綏休睦孝建皇帝 (歷代累諡) |
黎鑌 |
1466年-1502年 |
受節陵 |
|||
- |
靈隱王 (1516年鄭惟㦃定) |
黎瀠 (黎晭) |
1495年-1516年 |
1509年-1516年 |
洪順 |
1509年-1516年 |
元陵 |
襄翼帝 (1517年昭宗黎椅諡) | |||||||
- |
- |
黎光治 |
1509年-1516年 |
1516年 |
洪順 |
1516年 |
|
明宗 (1517年昭宗黎椅追尊) |
哲皇帝 (1517年昭宗黎椅追諡) |
黎漴 |
?年-1509年 |
康陵 |
|||
- |
陀陽王 (1523年莫登庸定) |
黎椅 (黎譓) |
1500年-1526年 |
1516年-1522年 |
光紹 |
1516年-1522年 |
永興陵 |
昭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
神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
||||||
- |
恭王 (1527年莫登庸定) |
黎椿 (黎懬) |
1507年-1527年 |
1522年-1527年 |
統元 |
1522年-1527年 |
華陽陵 |
恭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
黎中興朝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陵號 |
|
---|---|---|---|---|---|---|---|
莊宗 (1548年中宗黎暄尊上) |
裕皇帝 (1548年中宗黎暄諡) |
黎寧 (黎㫬) |
?年-1548年 |
1533年-1548年 |
元和 |
1533年-1548年 |
景陵 |
中宗 (1556年英宗黎維邦尊上) |
武皇帝 (1556年英宗黎維邦諡) |
黎暄 (黎寵) |
1535年-1556年 |
1548年-1556年 |
順平 |
1549年-1556年 |
延陵 |
孝宗 (後黎朝朝廷追尊) |
仁皇帝 (後黎朝朝廷追諡) |
黎維絖 |
?年-?年 |
華岳陵 |
|||
英宗 (1573年世宗黎維潭尊上) |
峻皇帝 (1573年世宗黎維潭諡) |
黎維邦 |
1532年-1573年 |
1556年-1573年 |
天祐 |
1557年 |
布衞陵[2] |
正治 |
1558年-1571年 |
||||||
洪福 |
1572年 |
||||||
世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
積純剛正勇果毅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3] |
黎維潭 |
1567年-1599年 |
1573年-1599年 |
嘉泰 |
1573年-1577年 |
華岳陵[4] |
光興 |
1578年-1599年 |
||||||
- |
簡輝帝 (1619年鄭松初諡)[5] |
黎維新 |
1588年-1619年 |
1599年-1619年 |
慎德 |
1600年 |
華巒陵[6] |
敬宗 (1632年神宗黎維祺尊上) |
顯仁裕慶綏福惠皇帝 (1632年神宗黎維祺改諡) |
弘定 |
1600年-1619年 |
||||
神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
淵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
黎維祺 |
1607年-1662年 |
1619年-1643年 |
永祚 |
1619年-1629年 |
群玉陵 |
德隆 |
1629年-1635年 |
||||||
陽和 |
1635年-1643年 |
||||||
1649年-1662年 |
慶德 |
1649年-1653年 |
|||||
盛德 |
1653年-1658年 |
||||||
永壽 |
1658年-1662年 |
||||||
萬慶 |
1662年 |
||||||
真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
順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
黎維祐 (黎維禔) |
1630年-1649年 |
1643年-1649年 |
福泰 |
1643年-1649年 |
花浦陵[7] |
玄宗 (1671年嘉宗黎維禬尊上) |
豁達睿聰剛毅中正溫柔和樂欽明文思允恭克讓穆皇帝 (1671年嘉宗黎維禬諡) |
黎維䄔 (黎維禧) |
1654年-1671年 |
1662年-1671年 |
景治 |
1663年-1671年 |
果盛陵 |
嘉宗 (1675年熙宗黎維祫尊上) |
寬明敏達英果徽柔克仁篤義美皇帝 (1675年熙宗黎維祫諡) |
黎維禬 (黎維𬓆) |
1661年-1675年 |
1671年-1675年 |
陽德 |
1672年-1674年 |
福安陵 |
德元 |
1674年-1675年 |
||||||
熙宗 (1716年裕宗黎維禟尊上) |
聰敏英果敦豁寬裕偉度徽恭章皇帝 (1716年裕宗黎維禟諡) |
黎維祫 (黎維𥘺) |
1663年-1716年 |
1675年-1705年 |
永治 |
1676年-1680年 |
富寧陵 |
正和 |
1680年-1705年 |
||||||
裕宗 (1731年昏德公黎維祊尊上) |
純正徽柔溫簡慈祥寬惠遜敏和皇帝 (1731年昏德公黎維祊諡) |
黎維禟 (黎維祹) |
1680年-1731年 |
1705年-1729年 |
永盛 |
1705年-1720年 |
金石陵[8] |
保泰 |
1720年-1729年 |
||||||
- |
昏德公 (1732年純宗黎維祥定) |
黎維祊 |
1709年-1735年 |
1729年-1732年 |
永慶 |
1729年-1732年 |
青池縣金縷社 |
永慶帝 (阮朝改定)[9] | |||||||
純宗 (1735年懿宗黎維祳尊上) |
寬和敦敏柔遜謹恪沈潛坦易簡皇帝 (1735年懿宗黎維祳諡) |
黎維祥 (黎維祜) |
1699年-1735年 |
1732年-1735年 |
龍德 |
1732年-1735年 |
平吳陵 |
懿宗 (1759年顯宗黎維祧尊上) |
溫嘉莊肅愷悌通敏寬洪淵睿徽皇帝 (1759年顯宗黎維祧諡) |
黎維祳 (黎維禕) |
1719年-1759年 |
1735年-1740年 |
永佑 |
1735年-1740年 |
扶黎陵 |
顯宗 (1786年愍帝黎維祁尊上) |
永皇帝 (1786年愍帝黎維祁諡) |
黎維祧 (黎維𥚻) |
1717年-1786年 |
1740年-1786年 |
景興 |
1740年-1786年 |
盤石陵 |
佑宗 (1786年愍帝黎維祁追尊) |
衍皇帝 (1786年愍帝黎維祁追諡) |
黎維禕 |
?年-1771年 |
同陵 |
|||
- |
愍皇帝 (1884年阮朝朝廷追諡) |
黎維祁 (黎維 ![]() |
1765年-1793年 |
1786年-1789年 |
昭统 |
1787年-1789年 |
盤石陵 |
世系图
参考文献
^ 黎貴惇的《大越通史》中,“至明”作“至仁”。
^ 英宗是黎除後人,繼位之前,家族定居東山縣布衞社。自英宗開始,黎朝皇帝不再葬在藍山,而是葬在布衞社及其附近。
^ 引《黎朝帝王事業》·例祭奉事·顯光殿
^ 華岳陵在東山縣布衞社,阮朝明命年間所立石碑稱為“華嵩陵”。
^ 《越史續編》卷二十<敬宗惠皇帝>:“……(鄭松)次日早召諸臣曰:‘天變不虛生,不意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諸臣皆曰:‘聖上至德,帝行不道,自絕于天。葬祭禮宜減削。’王曰:‘我心不忍。’命仍用天子禮。廷議不當入廟,立別殿享祀,諡為簡輝帝,葬布衛陵。”
^ 華巒陵在東山縣布衞社,又稱“布衞陵”,阮朝明命年間所立石碑稱為“華蠻陵”。
^ 花浦陵在東山縣布衞社富穀村,又稱“富穀陵”,阮朝明命年間所立石碑稱為“華浦陵”。
^ 原葬古都陵,後遷至金石陵。
^ 非諡號,仿中國《明史》稱明惠宗朱允炆為「建文帝」、明代宗朱祁鈺為「景泰帝」的例子,在《後黎時事紀略》中稱「永慶帝」。
-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 《校合本 大越史記全書》(全三冊),陳荊和編校,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属東洋学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会
参见
越南歷史
- 越南君主列表
- 越南年号列表
|
YJoirtwAwEpFBT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