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3师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新四军第3师 |
 新四军臂章
|
|
存在時期 |
1941年-1945年9月 |
種類 |
游擊隊 |
功能 |
正式武裝團體 |
駐軍/總部 |
蘇北、皖南 |
參與戰役 |
國共內戰 對日抗戰
|
指挥官 |
著名指揮官 |
黄克诚、张爱萍、彭雄 刘震、洪学智
|
佩章 |
臂章 |
新四军標章 |
新四军第3师,全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师,皖南事变后由活动在淮海、盐阜地区的八路军第5纵队编成,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辖3个旅及盐阜军区(6月组成)、淮海军区(3月组成)、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最初全师共20000余人[1]。
概述
1941年2月,由活动在淮海、盐阜地区的八路军第5纵队编成,在苏北坚持抗日斗争。7月,日伪军17000余人对盐阜区和苏中区进行扫荡。第3师和第1师密切配合,至8月彻底粉碎这次扫荡,收复阜宁、东沟、益林等地。9月,第9旅同第4师第10旅对调建制。10月参加陈道口之战,粉碎了韩德勤接应汤恩伯东进的计划,巩固了根据地。1942年贯彻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各项政策,根据地建设和部队建设取得很大成绩。11月粉碎了5000余日伪军对淮海区的合围扫荡。12月,盐阜军区和淮海军区合并为苏北军区,第3师兼军区机关。1943年春,粉碎20000日伪军对盐阜区的扫荡。从1944年1月起,发起春季攻势作战,攻克沐阳、涟水之间的塘沟、钱集等十余处据点,收复了1942年冬日伪军扫荡被占地区。4月下旬,又发起高沟、杨口战役,攻克据点14处,歼日伪军2400余人,使淮海、盐阜区连成一片,收复了六塘河两岸广大地区[2]。1945年4月,以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组成独立旅赴皖中,归第7师指挥。4月,攻克阜宁县城。在战略反攻中,进行两淮战役。10月、进军东北。11月,归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同年9月,三师除七旅编入六纵外,其余部队编为第二纵队[3]。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4]。
最初编制
-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辖3个旅及盐阜军区(6月组成)、淮海军区(3月组成)、皖东北保安司令部[5]。
- 第7旅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
- 第8旅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
- 第9旅旅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
- 盐阜军区:司令员洪学智;
- 淮海军区:司令员覃健,政委金明。
参考文献
^ 郑建英,陈文柱主编. 新编中共党史简明辞典.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1.06: 127. ISBN 7-80557-384-0.
^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室. 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 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分册.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9.05: 110–111.
^ 黄玉章等主编. 军队建设大辞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4.01: 754. ISBN 7-5080-0236-9.
^ 张明金、赵功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 345. ISBN 978-7-5033-1940-2.
^ 杨长林主编. 当代军官百科辞典.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7.07: 411. ISBN 7-5065-3161-5.
八路军和新四军主要将领
|
|
八路军 |
军部 |
总指挥:朱 德 上将 副总指挥:彭德怀 中将 参谋长:叶剑英 中将 副参谋长:左 权 少将追赠中将 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
|
115师 |
师长:林 彪 中将 副师长:聂荣臻 少将 参谋长:周 昆 少将 政训处主任:罗荣桓 政训处副主任:肖华
|
|
120师 |
师长:贺 龙 中将 副师长:萧 克 中将 参谋长:周士第 少将 政训处主任:关向应 政训处副主任:甘泗淇
|
|
129师 |
师长:刘伯承 中将 副师长:徐向前 少将 参谋长:倪志亮 少将 政训处主任:林育英(张浩) 政训处副主任:宋任穷
|
|
|
新四军 |
军部(1937.10) |
军长:叶 挺 中将 副军长:项 英 少将 参谋长:张云逸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
|
军部(1941.01) |
代理军长:陈 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
|
下辖(1938.01) |
第一支队 |
司令员:陈 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
|
第二支队 |
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 裕
|
|
第三支队 |
司令员:张云逸(兼) 副司令员:谭震林
|
|
第四支队 |
司令员:高敬亭
|
|
|
|
中国抗日战争中國共產黨軍隊主要战役战斗
|
|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 第二次中日战争 — 大日本帝国大本营
|
|
华 北 |
山 西 |
西北 |
晋西北七城战役 · 晋西北1940年夏季战役 · 晋西北1940年冬季战役
|
|
东北 |
平型关战斗 |
|
中 |
广阳战斗 · 太岳1943年秋季战役 · 沁源围困战
|
|
东南 |
神头岭战斗 · 晋东南1938年战役 · 晋东南1940年战役
|
|
晋绥 |
晋绥区1945年夏季战役 |
|
|
河 北 |
中 |
易涞战役 · 易满徐战斗 · 陈庄战斗 · 冀中1939年冬季战役 · 冀中1940年反全面“扫荡”战役 · 冀中青纱帐战役 · 冀中1940年冬季战役 · 冀中1941年夏季战役 · 冀中1942年春季战役 · 冀中五一战役
|
|
东 |
冀东五次反围攻战斗 · 冀东反伪治安军战役 · 冀东1942年春季战役 · 冀东1944年冬季战役
|
|
南 |
冀南1939年春季战役 · 冀南1941年秋季战役
|
|
破袭平汉铁路战斗 · 北岳1939年冬季战役 · 北岳1943年春季战役 · 北岳1943年冬季战役
|
|
|
太行山 |
太行1939年夏季战役 · 太行1941年冬季战役(黄崖洞保卫战) · 太行1942年春季战役 · 太行1942年夏季战役 · 太行1942年秋季战役 · 太行1943年5月战役
|
|
河 南 |
漳南战役 · 卫南战役 · 林南战役 · 八公桥战斗 · 第一次豫北战役 · 豫南战役*
|
|
山 东 |
陆房战斗 · 鲁中战役 · 鲁南战役 · 沂蒙山反铁壁大“扫荡” · 胶东1942年春季战役 · 清河区1943年夏季战役 · 山东根据地1944对日大反攻 · 第三次讨伐吴化文部战役 · 渤海1944年秋季战役 · 滨海1944年夏季战役 · 讨伐赵保原部战役 · 讨伐厉文礼部战役 · 山东军区1945年对日大反攻
|
|
晋察冀反八路围攻战役 · 晋察冀1938年秋季战役 · 百团大战(榆辽战役·涞灵战役·关家垴战斗) · 晋察冀1941年秋季战役 · 晋察冀1944年对日攻势作战 · 晋察冀1945年春夏季战役 冀鲁豫1943年秋季战役 · 晋冀鲁豫边区1944年对日大反攻 · 冀鲁豫1944年夏季战役 · 冀鲁豫1945年夏季战役 · 晋冀鲁豫1945年秋季战役
|
|
日方部队 |
华北方面军1军 · 12军 · 43军 · 駐蒙軍 · 蒙疆军† · 华北治安军† · 东亚皇协军†
|
|
中共部队 |
八路军(第115师 · 第120师 · 第129师 · 山东军区部队 · 晋绥军区 · 太岳纵队 · 冀南军区部队) · 晋察冀军区部队 · 冀鲁豫军区部队 · 冀中军区部队 ·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
|
|
华 中 |
安 徽 |
庐无战役 |
|
江 苏 |
讨伐李长江战役 · 盐阜苏中战役 · 苏中反“清乡”斗争 · 淮海1943年夏季战役
|
|
新四军1944年攻势作战(车桥战役-华中1944年春夏攻势-华中1944年秋冬攻势) · 华中1945年春季作战 · 华中1945年夏季战役
|
|
日方部队 |
日本六方面軍(17师团 · 59师团 · 60师团) · 日本二方面軍(缺部队编制资料) · 李长江部†
|
|
中共部队 |
新四军(第1师 · 第2师 · 第3师 · 第4师 · 第5师 · 第6师 · 第7师)
|
|
|
主要交战加粗显示,†表示日军在华扶植部队,*表示作战对象包括國軍。 |
|
R kLmeZPr7ZELt6ppsOkc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etter of the alphabet. For other uses, see Y (disambiguation). See also: Wye (disambiguation) Y Y y (See below) Usage Writing system Latin script Type Alphabetic and Logographic Language of origin Latin language Phonetic usage [ y ] [ ɨ ] [ j ] [ iː ] [ ɪ ] [ ɘ ] [ ə ] [ ɯ ] [ ɛː ] [ j ] [ ɥ ] [ ɣ̟ ] / w aɪ / / aɪ / Unicode value U+0059, U+0079 Alphabetical position 25 History Development Υ υ 𐌖 Y y Time period 54 to present Descendants • U • V • W • Ỿ • ¥ • Ꮙ • Ꮍ • Ꭹ Sisters F Ѵ У Ў Ұ Ү ו و ܘ וּ וֹ ࠅ 𐎆 𐡅 ወ વ ૂ ુ उ Variations (See below) Other Other letters commonly used with y(x), ly, ny This article contains IPA phonetic symbols.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Unicode characters. For an introductory guide on IPA symbols, see Help:IPA. ISO basic Latin alphabet Aa Bb Cc D...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viewed from the south Highest point Elevation 2,571 ft (784 m) NAVD 88 [1] Prominence 2,456 ft (749 m) [1] Listing California county high points 55th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1] Geography Mount Tamalpais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S. Show map of California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the US) Show map of the US Parent range California Coast Ranges Topo map USGS San Rafael Geology Mountain type Sedimentary Climbing First ascent 1830s by Jacob P. Leese (first recorded ascent) [2] Easiest route Railroad Grade fire trail Mount Tamalpais ( / t æ m əl ˈ p aɪ . ɪ s / ; TAM -əl- PY -iss ; Coast Miwok: /t̪ɑmɑlˈpɑis̺/ , known locally as Mount Tam ) is a peak in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nited Stat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Details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1] Date established November 5, 1990 [1] Date retired September 28, 1997 Other name(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FMW Independent Women's Championship Statistics First champion(s) Combat Toyoda [1] Most reigns Megumi Kudo (6 reigns) [1] Longest reign Megumi Kudo (426 days) [1] Shortest reign Shark Tsuchiya (<1 day) [1] Th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or the FMW Independent Women's & WWA Women's Championship ) was two Japanese women's professional wrestling championship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and FMW Independent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contested in the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FMW). During the heyday of FMW, the female wrestlers wrestled in the same types of bloody death matches as the FMW men, and were feared by other Japanese female wrestlers for their toughness and inten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