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內戰
南斯拉夫內戰 | ||||||||
---|---|---|---|---|---|---|---|---|
| ||||||||
参战方 | ||||||||
1991–1992: 斯洛維尼亞 (仅1991年) | 1991–1992: 南斯拉夫人民军 (仅1991年) | |||||||
1992–1994: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至1994年) | 1992–1994: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a | 1992–1994: 西波斯尼亚 (1993年起) | ||||||
1994–1995: 北約 (1995年轰炸) | 1994–1995: 西波斯尼亚 | |||||||
1998–1999: 北約 (1999年) | 1998–1999: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
亞內茲·揚沙 弗拉尼奥·图季曼 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 哈辛·塔奇 哈維爾·索拉納 | →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拉多萬·卡拉季奇 拉特科·姆拉迪奇 米兰·马尔蒂奇 | |||||||
伤亡与损失 | ||||||||
超過140,000人死亡 上千人失蹤 過百萬人無家可歸 |
南斯拉夫历史系列条目 | ||||||||||||
---|---|---|---|---|---|---|---|---|---|---|---|---|
奥匈帝国 | 黑山 王国 | 塞尔 维亚 王国 | ||||||||||
| ||||||||||||
南斯拉夫王國 | ||||||||||||
纳粹德国 意大利 | 保加利亚 | |||||||||||
克罗地亚独立国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
解体 · 内战 | ||||||||||||
斯 洛 文 尼 亚 | 克 罗 地 亚 | 波 黑 | 南联盟 塞黑 | 马 其 顿 | ||||||||
塞 尔 维 亚 | | 黑 山 | ||||||||||
科 索 沃 | ||||||||||||
南斯拉夫內戰指的是因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解體而引發的一系列的戰爭。這些相互關聯的戰爭包括1991年的斯洛文尼亞十日戰爭(又稱斯洛文尼亞戰爭)、1991年至1995年的克羅埃西亞戰爭、1992至1995年的波士尼亞戰爭、1996年至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
南斯拉夫內戰通常被認為是歐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民族對立與衝突、種族清洗、戰爭罪等都是其特徵[1]。戰爭的結果導致了前南斯拉夫境內多個主權國家的產生。
此外,雖然存在一定的爭議,該地區許多持續至今的紛爭與衝突有時也被認為是南斯拉夫內戰的延續[註 1]。
目录
1 背景
2 南斯拉夫內戰戰爭列表
2.1 斯洛維尼亞戰爭
2.2 克羅埃西亞部分
2.3 波斯尼亞部分
2.4 科索沃部分
3 注释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链接
6 参见
背景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和義大利佔領的多民族國家南斯拉夫在戰後,經由一支民族解放軍的領導者約瑟普·布羅茲·狄托帶領下成功獨立。成立了這個後來稱其擁有「七國國境、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兩套文字、一個國家」的多樣性國家。
戰後的世界主要由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國家和蘇聯為首的東方共產勢力國家兩大集團對立而開始冷戰。因為狄托是共產主義者,所以南斯拉夫屬於東側的陣營,但是和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東歐諸國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並非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或是衛星國家,而是發展成為具有獨立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
1980年狄托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死去,蘇聯國內也在戈巴契夫的指導下往民主化推進,东德的昂纳克、保加利亚的日夫科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胡萨克在大规模改革呼声中被迫下台,羅馬尼亞則是將獨裁者齐奥塞斯库處刑,南斯拉夫也廢止共產黨一黨專政決定實行自由選舉,組成南斯拉夫的各加盟國已經開始醞釀脫離南斯拉夫這個架構。此時,如塞爾維亞的米洛塞維奇等民族主義者開始掌權,身為南斯拉夫中心國家塞爾維亞的領導人,米洛塞維奇宣示大塞爾維亞主義,強行將阿爾巴尼亞人占多數的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的自治權力取消,引發了科索沃在1990年7月宣布獨立,從此南斯拉夫國內就開始了接連不斷的內戰。
1991年6月,文化和宗教上最接近西方國家的斯洛文尼亞經由10天的陸戰達成獨立(史稱十日戰爭)、接下來馬其頓宣布獨立、和塞爾維亞長期不睦的克羅埃西亞也在激戰後宣布獨立。最後1992年波士尼亞也宣佈獨立,但是波士尼亞國內的塞爾維亞人又意圖要自波士尼亞獨立而又不斷引起新一輪的戰火。此外塞爾維亞國內的科索沃也意圖獨立,最後和塞爾維亞引發科索沃戰爭。
因為本身過於複雜的歷史背景引發的問題無法完全解決,但是經由北約和聯合國的介入,戰火最後慢慢平息。
南斯拉夫內戰戰爭列表
斯洛維尼亞戰爭(1991年)
克羅埃西亞戰爭(1991年–1995年)
波士尼亞戰爭(1992年–1995年)
科索沃戰爭(1996 - 1999年)
此外,雖然存在爭議,該地區許多持續至今的紛爭與衝突有時也被認為是南斯拉夫內戰的延續。
普熱沃谷紛爭(1999年 - 2001年)
馬其頓紛爭(2001年)
斯洛維尼亞戰爭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亞宣佈独立,南斯拉夫下令由塞尔维亚控制的斯拉夫联邦军进攻斯洛維尼亚並受到强烈还击。最後经欧洲共同体调停,冲突双方于7月7日达成停火协议,塞尔维亚撤出斯洛維尼亞,斯洛維尼亞境内武装冲突暂告平息。史称十日戰爭或獨立戰爭。
克羅埃西亞部分
克羅埃西亞的獨立戰爭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次克羅埃西亞戰爭: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隨斯洛維尼亞宣佈獨立,同境内的塞族流血冲突再起。米洛舍维奇派志愿军到克羅埃西亞境內援助塞爾維亞族人。战斗主要集中在克羅埃西亞境内的塞族聚居区,后来戰火扩散至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边境地区。最后由美国外交调停结束战争。
第二次克羅埃西亞戰爭:克罗地亚在1991年后重组军队。在1995年再度攻打塞尔维亚。结果塞军惨败,此戰役较前者血腥。
波斯尼亞部分
1992年3月1日的波士尼亞公民投票結果公佈。全民贊成波斯尼亞獨立,塞爾維亞向波斯尼亞開戰。雖然聯合國有派兵補給援助波斯尼亞。但塞爾維亞仍是大勝。1995年,塞爾維亞再向波士尼亞人開火,並進行屠殺。迫使北約轟炸塞爾維亞3星期。最後塞軍投降。
科索沃部分
科索沃戰爭或科索沃衝突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衝突。在內戰後隨即發生的國際衝突是:
1996年-1999年: 南联盟(塞爾維亞和黑山)安全武力和科索沃解放軍(一支追求科索沃省獨立的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的戰爭。
1999年: 南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之間的戰爭。從3月24日至6月10日,當北約攻擊南斯拉夫目標時,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持續與南斯拉夫武力戰鬥,在這段期間,戰亂造成科索沃的人口大幅減少。
注释
^ 對於南斯拉夫內戰到底包括哪些戰爭與衝突之所以存在爭議,是由於科索沃戰爭結束后,前南斯拉夫的各個前成員國均以獨立,并大部份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因此之後發生的戰爭與衝突是否還繼續包含在“內戰”的一部份是值得商榷的。該爭議的例子可參考本條目的日文版本和英文版本對於該內戰所含範圍的差異。
参考文献
^ Cathie Carmichael. 2002. Ethnic cleansing in the Balkans: nationalism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 Routledge.
外部链接
参见
南斯拉夫內戰(1991年–1995年)
極速-民謠 一種於1990年代風靡一時的音樂流派,象徵著1990年代南斯拉夫內戰中所誘致的道德和文化衰落。
斯洛維尼亞十日戰爭 (1991年)
克羅埃西亞戰爭 (1991年–1995年)
波士尼亞戰爭 (1992年–1995年)
- 《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科索沃戰爭 (1999年)
馬其頓紛爭 (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