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鲨目
虎鲨目 化石時期: 早侏羅紀 | ||||||||||||||
---|---|---|---|---|---|---|---|---|---|---|---|---|---|---|
佛氏虎鯊(Heterodontus francisci) | ||||||||||||||
科學分類 | ||||||||||||||
| ||||||||||||||
種 | ||||||||||||||
9个种(見內文) |
@media all and (max-width:720px){.mw-parser-output .tmulti>.thumbinner{width:100%!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tmulti .tsingle{float:none!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width:100%!important;text-align:center}}
虎鲨目(學名Heterodontiformes),又稱為異齒鮫目、異齒鯊目,是板鳃亞綱中的一个比较小的目,包含一個虎鯊科、一個虎鯊屬。
目录
1 分布
2 特性
3 分類
4 經濟利用
5 參見
6 参考文献
分布
本目廣泛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的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深度約5至275米,但通常不超過100米。
特性
虎鯊的形態非常獨特。口部位於眼臉的前方,口部前端有唇軟骨。牠有鼻溝,連接鼻孔至口部。鼻腔呈喇叭型,與眼眶完全分開,環鼻有皮褶。雖然腦顱有腦前溝,但卻沒有吻骨。頭蓋上有眶頂冠。虎鯊目的眼睛沒有瞬膜。牠們有一個細小的呼吸孔。第四及第五鰓弓末端在背部附接,並不像鼠鯊目般是融合成像鶴嘴鋤般。虎鯊目有兩扇背鰭及臀鰭,背鰭都有鰭棘。背鰭及臀鰭亦包含了基本的軟骨,並非只是鰭條。
虎鯊目的化石可追溯至侏羅紀早期,比其他真鯊首目更為早。但是,由於牠們並不十分普遍,牠們的起源可能會推得更為後期。这些鲨魚的长度在50至150厘米之间。
虎鯊屬於底棲性鯊魚,夜行性,行動遲緩,有良好的保護色,喜棲於礁岩及沙泥交錯處。卵生,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如甲殼類、貝類為食。
分類
虎鲨目下面只有一个虎鲨科又名異齒鯊科、異齒鮫科,其下只有一個虎鯊屬(Heterodontus)又名異齒鯊屬、異齒鮫屬,包括现存的九个种:
佛氏虎鯊(H. francisci):又稱為佛氏異齒鯊。
眶嵴虎鯊(H. galeatus):又稱為眶嵴異齒鯊
宽纹虎鲨(H. japonicus):又稱為日本異齒鯊、日本異齒鮫。
墨西哥虎鯊(H. mexicanus):又稱為墨西哥異齒鯊。
阿曼虎鲨(H. omanensis):又稱為阿曼異齒鯊。
澳大利亞虎鯊(H. portusjacksoni):又稱傑克遜異齒鯊、傑克遜異齒鮫。
瓜氏虎鯊(H. quoyi):又稱加拉巴哥異齒鯊
白點虎鯊(H. ramalheira):又稱白點異齒鯊。
狭纹虎鲨(H. zebra):又稱為斑紋異齒鯊、斑紋異齒鮫。
經濟利用
大型魚種,易經由食物链累積大量重金屬,會導致神經系統病變,不宜食用。
其體色多變化,性情尚溫和,亦是水族館常展示的魚種。
參見
- 《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
参考文献
- FishBase
- 台灣魚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