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轄市 (中華民國)
Multi tool use
中華民國直轄市分布圖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中華民國 行政區劃單位
省(虛級化)
直 轄 市
縣
市
山 地 鄉
鄉
鎮
縣 轄 市
區
原 住 民 區
村
里
鄰
相關行政區劃
臺灣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模板) 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 簡易版行政區劃表
直轄市 是中華民國之第一級行政區劃,與省平級,行政院直轄;根據《地方制度法》的規定,在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置之。目前共設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俗稱「六都」。
直轄市之下設區,屬於第三等級(鄉級)行政區劃,而直轄市與區之間不設第二等級(縣級)的行政區劃;這是沿用民國19年(1930年)頒布的《市組織法》之規定,但臺北市曾管轄的陽明山管理局為唯一的例外。區之下設里,里之下再設有鄰。
目录
1 沿革
1.1 國民政府與遷台前
1.2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
2 現況
3 政府機構設置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6 參見
沿革
直轄市之制度源於中華民國政府於1921年《市自治制》中所稱之特別市 ;1930年施行之《市組織法》將其改稱為院轄市 (但仍俗稱直轄市),在本法中,特别市的地方自治權力被大量削減,市長自開放直選前皆改由行政院直接派任(官派簡任)。1994年政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通過《直轄市自治法》,正式稱為直轄市 ,市長開放人民直選。1999年又改成以《地方制度法》為設立直轄市的法源依據。2010年縣市合併、五都改制時,臺中市、臺南市、新北市就是以此新法為法源依據升格為直轄市。2014年桃園縣改制為桃園市。
國民政府與遷台前
國民政府完成北伐統一全國後,先在民國17年(1928年)頒布《市組織法》和《特別市組織法》,並將全市最高行政機關定名為「市政府」、最高民意機關定名為「市參議會」;後於民國19年(1930年)制定新的《市組織法》,將「市」分為院轄市 (即原之特別市;日後再改稱直轄市 )和省轄市。院轄市與省同級,省轄市則與縣同級。設置院轄市一般要求人口需达到一百萬人,省轄市為二十萬人,但有若干虽人口不足百万但因其他条件而设立的院轄市。
中華民國在1949年政府遷台前設立院轄市時程表
日期
增加
減少
數目
備註
1927年
3月
上海特別市
3
由淞滬商埠改制,自江蘇省析置
4月
武漢特別市
自湖北省析置
5月
南京特別市
自江蘇省析置
1928年
6月20日
北平特別市、天津特別市
5
自河北省析置
1929年
1月
武漢特別市
6
降為省轄市
4月、6月
漢口特別市
武漢再次升格,但只有武漢三鎮中的漢口
7月
青島特別市
由胶澳商埠改制,自山東省析置
1930年
1月
廣州特別市
5
自廣東省析置
5月3日
市組織法實施,改稱院轄市
6月20日
廣州市、北平市
降為省轄市
12月
北平市
天津市
北平再次升格、天津降為省轄市
1931年
7月
漢口市
4
降為省轄市
1935年
6月
天津市
5
再次升格
1939年
5月5日
重慶市
6
自四川省析置
1947年
6月5日
大連市、瀋陽市、哈爾濱市
9
東北新省區方案所劃置
6月7日
廣州市、漢口市、西安市
12
分別自廣東省、湖北省、陝西省析置
至1949年兩岸分治前一共有12個院轄市:
編號
行政區
簡稱
設立年及備註
面積 (平方公里)
人口(1948年)
地區
編號
行政區
簡稱[1]
設立年及備註
面積 (平方公里)
人口(1948年)
地區
51
南京市
京
1927年
465(1927年)
1,030,572
華中
57
大連市
1945年
722,950
東北
52
上海市
滬
494(1927年)
4,300,630
58
哈爾濱市
1946年
637,573
53
北平市
平
1928年(今北京)
716(1928年)
1,672,438
華北
59
漢口市
漢
1927年(今武漢)
133(1927年)
641,513
華中
54
青島市
青
1929年
950(1929年)
759,057
60
廣州市
穗
1930年、1947年
960,712
華南
55
天津市
津
1928年
99(1928年)
1,707,670
61
西安市
1948年
502,988
華北
56
重慶市
渝
1939年
328(1939年)
1,002,787
華中
62
瀋陽市
1947年
1,094,804
東北
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建制的院轄市中,廣州、西安、瀋陽等三個城市兼具院轄市與省會的雙重地位。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中央政府均設在臺北市,故被視為戰時首都,1967年根據1930年的《市組織法》率先將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並於1968年再將原臺北縣部份鄉鎮(內湖、南港、木柵、景美)與陽明山管理局所轄行政區(北投、士林)併入臺北市,形成今日臺北市市域。但臺灣當時為戒嚴時期,故地方自治的《市組織法》尚無法施行,因此行政院以行政命令頒佈臺北市各級組織及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推動地方自治,但市長由行政院派任。1979年,高雄市升格為院轄市的方法與臺北市相同。
1994年,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通過《直轄市自治法》,同時廢止上述兩項行政命令,市長改為公民直選。
1999年《地方制度法》通過,直轄市自治改依該法規定辦理。由於《行政區劃法》尚未通過,為了推動地方行政改造,《地方制度法》於2009年4月通過修正,增定各縣市得經議會通過,申請改制為直轄市。共計有臺北縣、臺中縣市(合併)、彰化縣、雲林縣與嘉義縣(合併)、臺南縣市(合併)及高雄縣市(合併)等申請案,經行政院核定,共計有臺北縣、臺中縣市(合併)、臺南縣市(合併)及高雄縣市(合併)四件申請通過,於2010年12月25日改制升格[2] ,成立新北市(原臺北縣)、臺中市(原臺中縣市合併)、臺南市(原臺南縣市合併)、高雄市(原高雄市縣合併,原高雄市已為直轄市),與臺北市俗稱「五都」。
另外,根據2007年5月23日修正公佈之《地方制度法》第四條規定,人口超過二百萬之縣,在尚未升格為直轄市之前或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條件未符合改制直轄市時,經行政院核定,準用相當於直轄市的編制與財稅等規定,俗稱「準直轄市」,但實際上仍為「縣」的地位。該法規生效時,只有臺北縣一縣準用,後來桃園縣亦準用,至今皆已升格為直轄市[註 1] 。
現況
目前中華民國共有六個直轄市:臺北市(1967年改制)、高雄市(1979年首度改制、2010年與高雄縣合併二次改制)、新北市(2010年改制)、臺中市(2010年改制)、臺南市(2010年改制)、桃園市(2014年改制),俗稱「六都」[3] [4] [5] 。六都在行政上皆直轄於行政院,其市長(或副市長等市長指定代表)均得列席行政院會議並發言[6] 。六都首長之公民直選,自2014年九合一大選起與全國各縣市長選舉同步舉行[7] [8] [9] [10] 。
六都在組織人事和財政預算等層面均享有較其他縣、市更多的權限與資源。以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為例,六都獲得65%,其餘16縣市則只分得35%,其中首都臺北市獲分配金額較其他五都高出約100億至200億元,也因而招來「分配不公」的批評[11] [12] [13] 。
名稱
地圖
市徽
人口數(2018年11月30日止)
面積(km²)
密度(人/km²)
區劃
政府所在地
市長
臺北市
2,669,634
271.7997
9,822.06
12區
信義區
柯文哲
新北市
3,993,872
2,052.5667
1,945.79
29區
板橋區
侯友宜
桃園市
2,217,776
1,220.9540
1,816.43
13區
桃園區
鄭文燦
臺中市
2,801,238
2,214.8968
1,264.73
29區
西屯區
盧秀燕
臺南市
1,883,760
2,191.6531
859.52
37區
安平區、新營區
黃偉哲
高雄市
2,773,001
2,951.8524
939.41
38區
苓雅區、鳳山區
韓國瑜
政府機構設置
中華民國各直轄市政府機構與境內司法機關
直轄市
行政機關
立法機關
境內司法機關(中央機關)
名稱
行政首長職稱
一級機關、單位
職員上限
名稱
議員席數
高等法院
地方法院
行政法院
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市長
22局、5處、4委員會共31個一級機關
14,200人
臺北市議會
63人
臺灣高等法院本院
新北地方法院 基隆地方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士林地方法院
桃園地方法院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新北市
新北市政府
新北市市長
22局、4處、1委員會共27個一級機關
13,860人
新北市議會
66人
桃園市
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市長
23局、6處、1委員會共30個一級機關
7,200人
桃園市議會
60人
臺中市
臺中市政府
臺中市市長
21局、4處、3委員會共28個一級機關
9,000人
臺中市議會
63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臺中地方法院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市長
18局、0處、0委員會共18個一級機關
7,200人
臺南市議會
57人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臺南地方法院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市長
23局、4處、3委員會共30個一級機關
11,700人
高雄市議會
63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高雄地方法院 橋頭地方法院
司法機關皆為中央機關,非《地方制度法》中所訂之地方自治機關,本表所列為管轄範圍涵蓋直轄市全境之法院。
編制員額依照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第22條之規定。
注释
参考文献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直轄市自治法
地方制度法
^ 中華民國國立編譯館發行的地理課本「中國地理」,大連、哈爾濱、西安、瀋陽尚未有簡稱。
^ 內政部各縣市改制直轄市案審查意見書、審查會議原則、審查會議紀錄
^ 近年不動產放款占GDP比率雖達5成,惟仍低於英國與新加坡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2-21.,行政院, 2014
^ 【英國BBC】國民黨親中路線 破天荒遭民意否決, 民報, 2014-11-29
^ 柯文哲高人氣 臉書讚聲6都首長冠, 民視新聞, 2015-1-24
^ 首次行政院會 綠市長向中央「要錢」, 民視新聞, 2015-1-8
^ 九合一大選開票 六都最終票數出爐, 蘋果日報 (台灣), 2014-11-29
^ 六都議會多數黨大洗牌 南、高二市泛綠過半, 自由時報, 2014-11-29
^ 六都提名200席市議員 民進黨拿下167席, 新頭殼, 2014-11-30
^ 公民意識覺醒 選票表達心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2-09., 台灣教會公報, 2014-12-3
^ 五都改制 人事費暴增99億, 自由時報, 2013-5-10
^ 患寡又患不均 地方財政問題難解, 自由時報, 2014-12-21
^ 非直轄市外 潘孟安籲要立「窮縣特別條例」擴財源, 民報, 2014-12-20
參見
中华民国主题
台湾主题
直辖市
市 (中華民國)
縣轄市
省 (中華民國)
地方 (中華民國)
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原中華民國法理疆域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行政區人口表
中華民國行政區面積表
臺灣行政區劃
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
臺灣行政區面積表
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
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
北北桃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疆域
首都
行政區劃沿革
行政區面積表
臺灣地區
直轄市
省
臺灣省
縣
宜蘭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市
福建省
註1:自由地區指民國44年(西元1955年)大陳島撤退至今,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 註2: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詳見中華民國首都。 註3:省制自民國87年(西元1998年)起虛級化。詳見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註4:福建省內部份區域在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後由其他現存縣份代管,詳見福建省行政區域變遷。
中華民國第一級行政區劃(政府遷臺前)
12 直轄市
南京府→南京市 · 淞滬商埠→上海市 · 京兆地方→京都特别市→北平市 · 胶澳商埠→青岛市 · 天津市 · 重慶市 · 大連市 · 哈爾濱市 · 武漢市→漢口市 · 廣州市 · 西安市 · 瀋陽市
35 省
華中7省
江蘇省4 · 浙江省5 · 安徽省 · 江西省6 · 湖北省7 · 湖南省8 · 四川省9
華南6省
福建省10 · 臺灣省11 · 廣東省12 · 廣西省13 · 雲南省14 · 貴州省15
華北6省
直隸省→河北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16 · 山西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塞北4省
寧夏省 · 綏遠特別區→綏遠省 · 察哈爾特別區→察哈爾省 · 熱河特別區→熱河省
東北9省18
奉天省→遼寧省 · 安東省 · 遼北省 · 吉林省 · 松江省 · 合江省 · 黑龍江省 · 嫩江省 · 興安省
西部3省
1 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
1 地方
其他已撤銷 省級行政區
阿爾泰區域 · 塔爾巴哈臺區域 · 呼伦道 · 興安屯墾區 · 威海衛行政區 · 河西省 · 陕甘宁边區 · 東省特別區
注釋
註1:本模板所示各類省級行政區數目,為1912年建國後至1949年中央政府遷往臺灣前之數據。
註2:關於首都位置之更迭,詳見中華民國首都條目。
註3:即外蒙古。1946年01月05日透過1945年舉行之公民投票正式獨立。
註4:江蘇省政府於1949年04月及06月分別遷至崇明縣及嵊泗縣,1950年05月中旬因國軍撤離嵊泗縣而裁撤。
註5:浙江省政府原於1949年05月23日遷至定海縣,1950年05月16日因國軍撤離定海縣而裁撤;1951年09月重設於大陳島,1955年02月因撤離大陳島而裁撤(詳見大陳島撤退)。
註6:江西省政府於1949年10月上旬遷至臺灣省臺中市東區大公街33號辦公,於同年11月30日裁撤。
註7:湖北省政府於1949年04月遷至恩施縣,11月遷至四川省萬縣,於當月裁撤並改編為第三兵團。
註8:湖南省政府於1949年08月分開遷至邵陽縣和芷江縣,10月分別遷至廣西省桂林市和貴州省貴陽市,於11月裁撤。 註9:四川省省會成都市於1949年12月27日淪陷,四川省政府消亡;1950年02月重設於西康省西昌縣,至03月27日再次消亡。
註10:福建省政府於1949年08月從福州市遷移到金門縣,於1956年07月改為戰地政務而精簡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至1992年方遷回金門縣,但仍維持較精簡之編制。
註11:1945年10月25日因臺灣光復而成立。但有關「光復」的合法性至今仍存在爭議,詳見臺海現狀、臺灣的政治地位和臺灣主權未定論。 註12:廣東省政府於1949年10月遷至海南特別行政區海口市,大部分省府人員則退至臺灣省高雄市並遣散。1950年05月海南島戰役國軍戰敗,剩餘省府人員赴臺後省政府解散。
註13:廣西省政府於1949年10月遷至邕寧縣,12月遷至龍津縣,於當月消亡。國軍餘部於1950年2月短暫收復南寧市並重建省政府,但旋即失敗。
註14:雲南省政府於1950年遷至泰國曼谷,於1951年05月短暫收復許多縣份,並成立西南行署,後於同年07月撤離並於10月26日與西南行署同時裁撤。
註15:貴州省政府於1949年11月遷至晴隆縣,當月遷至盤縣,12月遷至雲南省昆明市,旋即解散。
註16:河南省政府於1948年10月遷至信陽縣,1949年04月遷至漢口市,05月以後撤離漢口,12月解散於四川省巴中縣。
註17:新疆省政府辦事處於1949年遷至臺北市四維路52巷31號辦公,於1992年01月16日裁撤。
註18:「東北新省區方案」在政府遷臺前尚未完成實施,但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在東北九省均有代表就職。
區劃索引:單位:省級(史) >縣級:蘇|浙|皖|贛|鄂|湘|川|康|閩|臺|粵|桂|滇|黔|冀|魯|豫|晉|陝|隴|寧|青|綏|察|熱|遼|安|洮|吉|松|合|黑|嫩|興|新|瓊|藏|蒙| 京|滬|平|膠|津|渝|連|哈|漢|穗|鎬|瀋
中華民國公告疆域及行政區劃1 (2005年廢止前)
14 直轄市
南京市2 · 上海市 · 北平市 · 青島市 · 天津市 · 重慶市 · 大連市 · 哈爾濱市 · 漢口市 · 廣州市 · 西安市 · 瀋陽市 · 臺北市2 5 · 高雄市6
35 省
華中七省
江蘇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華南六省
福建省3 · 臺灣省4 · 廣東省 · 廣西省 · 雲南省 · 貴州省
華北六省
河北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 · 山西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塞北四省
寧夏省 · 綏遠省 · 察哈爾省 · 熱河省
東北九省
遼寧省 · 安東省 · 遼北省 · 吉林省 · 松江省 · 合江省 · 黑龍江省 · 嫩江省 · 興安省
西部三省
西康省 · 青海省 · 新疆省
2 地方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7
1 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
注释
註1:本行政區劃為1949年至2005年之間中華民國政府所頒佈之行政區劃,包含未實際統治之中國大陸。實際統治之行政區僅有臺灣省、福建省(部分沿海島嶼)、臺北市、高雄市等二省二直轄市。現今行政區劃中之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桃園市在本行政區劃停止適用(2005年)前尚未升格。在正式廢止前,台灣出版的地圖已普遍不再使用此行政區劃,教科書則是在1990年代後期便棄用。 註2:中华民国無法定首都,詳見中華民國首都 註3:福建省政府於1949年8月從福州市遷移到金門縣,於1956年7月改為戰地政務而虛級化,並遷移省政府置於臺北縣新店鎮,至1992年方恢復省政府建制,遷回金門縣,但仍為虛級省。 註4:臺灣省於1998年12月20日虛級化,之後其所下轄之縣市均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轄。 註5:臺北市於1967年脫離臺灣省升格為直轄市。 註6:高雄市於1979年脫離臺灣省升格為直轄市。 註7:「蒙古地方」即外蒙古。1946年1月5日,根據前一年外蒙古人民投票結果,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但中華民國政府在1953年單方面宣佈拒絕承認外蒙古獨立(詳見「控蘇案」)。而在1961年,中華民國代表團在苏联压力下,以缺席表决形式默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聯合國之提議,即從行動上默認其獨立事實,2002年後與蒙古國逐漸建立官方联系,並互設代表處。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出新聞稿表示,1946年憲法制定公布時,蒙古已非憲法第四條所稱「固有之疆域」。
中国大陆直辖市
附: 中華民國特别市(注) (1921年7月-1928年7月)
京都市(受内务总长监督) · 津沽市(受直隶省省长监督) · 淞滬市(受江苏省省长监督) · 青岛市(受山东省省长监督) · 哈尔滨特别市(受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监督) · 汉口市(受湖北省省长监督)
中華民國特别市(1928年7月-1930年5月)
南京特别市 → 首都特别市 · 北平特别市 · 天津特别市 · 青岛特别市 · 上海特别市 · 武汉特别市 → 汉口特别市 · 广州特别市 · 哈尔滨特别市
中華民國院辖市(1930年5月-1949年)
南京市 · 北平市 · 天津市 · 青岛市 · 西京市 → 西安市(1948年改制) · 上海市 · 汉口市 · 广州市 · 重庆市(1939年改制) · 大连市(1945年改制) · 哈尔滨市(1947年改制) · 沈阳市(1947年改制)
中华共和国特别市(1933年-1934年)
滿洲國 → 满洲帝国特别市(1932年-1945年)
长春特别市 → 新京特别市 · 哈尔滨特别市(1933年-1937年)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特别市(1937年-1939年)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 蒙古自治邦特别市
(1939年-1945年)
张家口特别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特别市(1937年-1940年)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特别市(1938年-1940年)
汪精卫政权特别市(1940年-1945年)
南京特别市 · 上海特别市 · 武汉特别市 → 汉口特别市 · 厦门特别市 ·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1949年-1953年)
中央直属
大区直属
华东:南京市 · 上海市 中南:武汉市 · 广州市 西南:重庆市 西北:西安市 东北:沈阳市 · 旅大市 · 鞍山市 · 抚顺市 · 本溪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1953年-1954年)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沈阳市 · 旅大市 · 鞍山市 · 抚顺市 · 本溪市 · 广州市 · 重庆市 · 西安市 · 武汉市 · 哈尔滨市 · 长春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1954年至今)
北京市 · 天津市(1958年–1967年划归河北省) · 上海市 · 重庆市(1954年–1997年划归四川省)
参见:中国直辖市列表注:该“特别市”是1921年7月3日北洋政府頒布的《市自治制》中规定的和“普通市”相对的市,并不等同于直辖市。后来成立或拟成立的各特别市中,除京都市受内务总长监督,尚可算作直辖市外,其余各特别市均受省级行政长官监督,并非直辖市。姑列于此,供参考。
lnB vpB4,JndBOrn2jsjr21fFsgohdWXV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etter of the alphabet. For other uses, see Y (disambiguation). See also: Wye (disambiguation) Y Y y (See below) Usage Writing system Latin script Type Alphabetic and Logographic Language of origin Latin language Phonetic usage [ y ] [ ɨ ] [ j ] [ iː ] [ ɪ ] [ ɘ ] [ ə ] [ ɯ ] [ ɛː ] [ j ] [ ɥ ] [ ɣ̟ ] / w aɪ / / aɪ / Unicode value U+0059, U+0079 Alphabetical position 25 History Development Υ υ 𐌖 Y y Time period 54 to present Descendants • U • V • W • Ỿ • ¥ • Ꮙ • Ꮍ • Ꭹ Sisters F Ѵ У Ў Ұ Ү ו و ܘ וּ וֹ ࠅ 𐎆 𐡅 ወ વ ૂ ુ उ Variations (See below) Other Other letters commonly used with y(x), ly, ny This article contains IPA phonetic symbols.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Unicode characters. For an introductory guide on IPA symbols, see Help:IPA. ISO basic Latin alphabet Aa Bb Cc D...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viewed from the south Highest point Elevation 2,571 ft (784 m) NAVD 88 [1] Prominence 2,456 ft (749 m) [1] Listing California county high points 55th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1] Geography Mount Tamalpais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S. Show map of California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the US) Show map of the US Parent range California Coast Ranges Topo map USGS San Rafael Geology Mountain type Sedimentary Climbing First ascent 1830s by Jacob P. Leese (first recorded ascent) [2] Easiest route Railroad Grade fire trail Mount Tamalpais ( / t æ m əl ˈ p aɪ . ɪ s / ; TAM -əl- PY -iss ; Coast Miwok: /t̪ɑmɑlˈpɑis̺/ , known locally as Mount Tam ) is a peak in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nited Stat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Details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1] Date established November 5, 1990 [1] Date retired September 28, 1997 Other name(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FMW Independent Women's Championship Statistics First champion(s) Combat Toyoda [1] Most reigns Megumi Kudo (6 reigns) [1] Longest reign Megumi Kudo (426 days) [1] Shortest reign Shark Tsuchiya (<1 day) [1] Th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or the FMW Independent Women's & WWA Women's Championship ) was two Japanese women's professional wrestling championship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and FMW Independent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contested in the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FMW). During the heyday of FMW, the female wrestlers wrestled in the same types of bloody death matches as the FMW men, and were feared by other Japanese female wrestlers for their toughness and inten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