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基隆港

Superstar Libra at Port of Keelung 20070712.jpg
一艘麗星郵輪停泊於基隆港東岸碼頭

位置
國家
 中華民國(臺灣)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基隆市仁愛區、中正區、中山區
座標
25°08′18″N 121°44′51″E / 25.1384°N 121.7476°E / 25.1384; 121.7476坐标:25°08′18″N 121°44′51″E / 25.1384°N 121.7476°E / 25.1384; 121.7476
細節
啟用
1913年
运营者
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擁有者
 中華民國交通部
類型
商港、軍港、漁港
水域面積
375公頃[1]
陸地面積
196公頃[1]
總面積
572公頃[1]
碼頭
57座
港外水深
負20公尺至負26公尺[1]
外港航道水深
負15公尺至負15.5公尺 [1]
數據
靠港船隻
5,728艘次(2016年度)[2]
年貨物噸位
17,224,244 公噸(2016年度)
年柜量
1,388,104.75 TEU(2016年度)[2]
貨物價值
58,621,984計費噸(2016年度)[2]
客運
進港:385,207(2016年度)
出港:396,927(2016年度)
網站

kl.twport.com.tw

基隆港是位於臺灣北部基隆市的海港,為臺灣四座國際商港之一,也是臺北的外港、以及北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營運機構為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整個港區被基隆市中心環繞,運輸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並有數條國內外客輪航線固定彎靠。至2010年止,基隆港為世界第54大貨櫃港及臺灣第三大港。




目录






  • 1 港區環境及設施


    • 1.1 碼頭簡介


    • 1.2 軍港


    • 1.3 漁港


    • 1.4 港區地圖




  • 2 聯外交通


    • 2.1 鐵路


    • 2.2 高快速公路


    • 2.3 一般幹道




  • 3 營運航線


  • 4 發展歷程


  • 5 發展瓶頸與對策


    • 5.1 興建新港


    • 5.2 開放觀光


    • 5.3 港市合一




  • 6 未來展望


  • 7 姐妹港


  • 8 參見


  • 9 参考文献


    • 9.1 引用


    • 9.2 来源




  • 10 外部連結





港區環境及設施


基隆港為利用自然之谷灣地形所修築的港口,共有57座碼頭、1個入港航道,港區總面積為572.17公頃。港灣形狀大致呈北寬南窄的漏斗狀,港區水域則分為外港、內港、牛稠港等3大區域。碼頭方面可分為東岸碼頭、西岸碼頭等2大部分,其中以西岸運量較大;使用類型則分為商用、軍用、漁用等3大類。




基隆港西岸碼頭




基隆港西岸旅客碼頭



碼頭簡介


  • 貨櫃碼頭:15座

設有三處貨櫃基地,配置有35至40噸可裝卸13至18排貨櫃之高性能式貨櫃起重機,每年可裝卸200萬至300萬標準貨櫃箱(TEU)。

  1. 西岸貨櫃儲運場

    1. 北櫃場(舊稱第一貨櫃中心)

    2. 南櫃場(舊稱第三貨櫃中心)



  2. 東岸貨櫃儲運場(舊稱第二貨櫃中心)



  • 雜貨碼頭:24座

設置有通棧、露置堆貨場,可供汽車、遊艇、鋼鐵等貨物裝卸之用。另設有水泥、卸煤、油品及其他散貨碼頭,配置水泥圓庫、自動卸煤機、化油儲槽、自動卸水泥設施等。

  • 客運碼頭:2座

東岸及西岸各有一座(東2碼頭、西2碼頭),各設有一棟客運大廈。經常有國內外郵輪、客貨輪在此靠泊。

  • 其他用途碼頭:16座

分別供港務公司所有港勤船,及工程船、軍艦、海巡艦、緝私艦等特種船隻靠泊。


軍港


基隆港東岸與西岸均有軍用碼頭。東岸為東5碼頭(入口標示為「海軍碼頭」);東5碼頭入口對面設有海軍威海營區,是中華民國海軍一三一艦隊部所在地;西岸則為西5—6與9—11B碼頭,由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原海軍第三造船廠,簡稱「海三廠」)、陸軍第三地區支援指揮部運輸兵群第二營使用。



漁港


大沙灣以北,與和平島、八尺門鄰近的水域為基隆港的漁用碼頭區(1998年正式劃為「漁業專用區」),又名「正濱漁港」,為台灣重要遠洋漁業基地之一。




港區地圖




聯外交通



鐵路




  • 台鐵標誌台鐵 - 基隆臨港線(已廢除[3]


  • 台鐵標誌台鐵 - 縱貫線 - 基隆車站



高快速公路




  • 中華民國國道中山高速公路


    • 港西高架橋:連接中山高基隆端及西岸碼頭、中山一路


    • 東岸高架道路(中正高架橋):連接中山高基隆端及東岸碼頭、中正路(北部濱海公路)




  • 中華民國國道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 基隆港西岸聯外道路(台2己線):連接福高及西岸碼頭



  • 省道基隆港東岸聯外道路


    • 台62線:於四腳亭交流道連接台62甲線,可接上中山高及福高


    • 台2丁線:於四腳亭交流道連接台62甲線





一般幹道



  • 東岸沿岸:中正路、東海街

  • 西岸沿岸: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光華路

  • 市區銜接:港西街、忠一路、仁二路

  • 聯外幹線:台2線(北部濱海公路)、台5線(北基公路)、縣道102線(基瑞公路)



營運航線



  • 麗星郵輪 「寶瓶星號」

基隆港 → 石垣港 → 那霸港 → 基隆港


基隆港 → 那霸港 → 基隆港


基隆港 → 石垣港 → 基隆港


基隆港 → 與那國島(久部良漁港)→ 基隆港


基隆港 → 花蓮港 → 與那國島(久部良漁港) → 基隆港



  • 中國遠洋 「遠洋之星」

廈門港 → 基隆港 → 台州港(大麥嶼港區)


※每週一班、每週五出發


台州港(大麥嶼港區) → 基隆港 → 廈門港


※每週一班、每週日出發


  • 新華航業 「台馬之星」

基隆港 → 福澳港(馬祖) → 中柱港(東引島)



發展歷程




在1894年的基隆港手繪地圖




1926年的基隆港地圖




1945年美軍繪製的基隆港地圖


基隆港在昔日稱為「雞籠港」或「雞籠灣」。雞籠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佔領臺灣時就曾對雞籠港進行調查,並進行了部分建設。清治後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雞籠港的發展。在同治2年(1863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義正式開放為商港。而在1886年當時就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並委由當時的台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但後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主要設施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運碼頭。後來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將1886年認定為基隆港建立之年[4]


日治時代,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故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也就是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工程因二戰爆發而未全部完工),清除了原本密佈內港區內的礁石,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現存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即在此時期興建)。這五期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台灣第一大港寶座。較特別的是,基隆港的築港工程並不由政府行政系統負責,而是由日本軍方主導,並被列為日本海軍列管軍港之一。


基隆港原由其所在的台北州設立「港務部」來管理,並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海務部監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改由直屬於台灣總督府的基隆港務局負責。基隆港由於當時台灣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埠設施及港內停泊船隻皆毀損嚴重,港區幾成廢墟。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續設基隆港務局,隸屬於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務局改組時以打撈港內一百多艘沉船及復建碼頭、橋樑、船渠、船塢、運河、防波堤、修理場及倉庫等原有設施為主,1953年以後才開始增設港埠設施,如增建西29、30號碼頭、漁港區突堤碼頭、興建通棧倉庫等,並填築大沙灣海水浴場以興建船渠。


復建完成之後,基隆港開始快速發展。1961年至1974年間,港務局改建內港設施,並開始在外港及東岸興築碼頭[5]。1974年至1981年間開始積極擴建外港,並先後興建兩座大型突堤碼頭,以消除內港瓶頸及島內成長的運輸需求;連接港區及高速公路的東岸、西岸高架橋也興建於同時期。1982年至1992年,為因應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以改建及增建貨櫃碼頭為主。基隆港的營運量在1980年代到達高峰,到了1984年,基隆港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發展至今,基隆港的碼頭總數從日治時期全座落在西岸的18座,擴增為現在的57座(西岸37座、東岸20座)。民國95年(2006年)年度全中華民國關稅總收入之中,經基隆港之收入為新台幣821億餘元,佔總收入之60.54%[6],足見基隆港在台灣經濟體系的重要地位。


基隆港的營運機構為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其前身為基隆港務局,最初為臺灣省政府附屬之事業機構,1999年精省後改隸中華民國交通部;2012年行政院組織再造實施後,中華民國交通部於同年3月1日起實施「政企分離」之航港管理作法,將各港務局公司化合併成立國營之「臺灣港務公司」,原基隆港務局則改制為基隆港務分公司。



發展瓶頸與對策




停泊在基隆港西岸的一艘陽明海運貨櫃船


基隆港與基隆市唇齒相依,基隆市區的街廓即沿著港區發展,而早期基隆市民的生計更是與基隆港息息相關,昔日廣佈市區的「委託行」及酒吧就是一例[7]。但進入1990年代之後,基隆港除了要面對國內外傳統港口的競爭,還要應付中國大陸東南各新興港口的快速崛起。而基隆港的港區規模已到達極限,卻因為港埠用地緊鄰市區及山區而無法擴建,港內大部分碼頭的吃水深度又無法停泊巨型貨櫃輪,導致許多船隻被迫彎靠高雄港與台中港。基隆港的總運量於1990年代開始衰退,港口排名也在十年內,由世界前十大迅速跌到三十名以外。[來源請求]



興建新港


基隆港於1980年代,正逢港埠營運的高峰期,當時港內船席不足的情形常常發生;基隆港務局於1980年代中期,為了解決基隆港的擁擠狀況,提出在基隆港以西的外木山海岸興建「基隆超級深水港」,即「基隆新港」的興建計畫,在基隆港營運狀況開始衰弱時,曾被認為是重振基隆港營運的最佳方法,但是之後一直無實際動作。在1997年,交通部以建設新港的難度過高、經費太過龐大等理由,否決了興建新港的提案,以在新北市八里區興建淡水新港(即今台北港)作為替代方案。此舉引起了基隆市各界的不滿,認為此舉將會封殺了基隆港,甚至基隆市的未來發展。雖然如此,基隆市各界目前仍未放棄興建新港的可能。



開放觀光


近年來,為了提升競爭力,基隆港開始轉型為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港務局在2002年正式開放港區觀光,讓遊客可以搭船遊覽基隆的港埠風光。另外,為了吸引國際航運業者落腳,基隆港在2003年時設立了自由貿易港區[8]



港市合一


「港市合一」的構想在1970年代時已經存在,[9]在1989年時已是選舉政見要點。[10]為了促進基隆市港兩方的發展,基隆市各界自1990年代開始積極推動。2001年6月28日,港市合一的專責機構「基隆港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基隆市市長(時任市長為李進勇)兼任主任委員。但交通部於2002年2月21日,函各港管理委員會暫行停止委員會運作[11]



未來展望


由於現有港區短期內無法擴建,為了因應台北港將對基隆港的貨運業務造成的威脅、與鄰近國家港口的競爭,以及兩岸三通後所帶來的客運榮景,基隆港將從原本偏重貨物運輸,轉型成為客運、貨運並重的「加值型物流港」[12][13]。未來基隆港將朝向「東客西貨」的方向來發展,東岸以客運與觀光遊憩為主,西岸則繼續作為貨運運輸的基地[14];而配合基隆市中心的都市更新計畫,未來基隆港部分碼頭的功能將進行調整,港區部分後線區域也將開放商業開發,以達致基隆港、市發展之雙贏[15]


下列為基隆港進行中的發展計畫:




基隆港西岸客運專區港務大樓模型


  • 市中心港區開發計畫

基隆港南岸的港區(東4碼頭—西4碼頭之間)鄰近市中心,為配合基隆市政府推動的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案,鄰近基隆車站的小艇碼頭、西1碼頭、西1B碼頭的後線將解除管制,成為向公眾開放的水岸廣場(碼頭岸線仍繼續維持現有功能)[15]。西2—西4碼頭將配合此都更案改造成為「客運專區」,並新建容納客運航廈、港務機構合署辦公之新港務大樓,將成為基隆港新地標[16];東2—東4碼頭則規劃成為國際郵輪基地,並引進民間資金來開發[17]。新港務大樓原規劃於2016年完工啟用[18],但因計畫拆除做為其建地的西三碼頭倉庫在2014年底列為歷史建築保護,使整個工程必須重新規劃,目前規劃西二、三碼頭倉庫改為旅客中心,海港大樓合併至規劃興建的西岸會展與旅運智慧大樓[19]

  • 牛稠港軍事專業區


中華民國國防部已在2011年6月同意將海軍原有在基隆港西岸呈分散狀的5處軍用碼頭集中至牛稠港水域的西9—11碼頭,並在此劃設「軍事專業區」,以利港區棧埠與後線的整合,預計2013年6月完成[20]

此外,臺灣港務公司亦規劃將海軍使用的東5碼頭收回自用,以使基隆港所有的軍用碼頭都能遷移至牛稠港軍事專業區;但海軍以東5碼頭的戰略地位無法取代而拒絕。未來如得以遷移,該軍事專業區將擴大至西5碼頭[15]


姐妹港




  •  美國奧克蘭港(Port of Oakland)- 1970年6月10日締結


  •  英國南安普敦港(Port of Southampton)- 1985年4月16日締結


  •  美國洛杉磯港(Port of Los Angeles)- 1988年7月28日締結


  •  美國北臨海港(Port of Bellingham)- 1990年8月15日締結


  •  美國舊金山港(Port of San Francisco)- 1992年9月15日締結



參見



  •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 基隆港西岸碼頭倉庫

  • 台灣港口

  • 基隆市交通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1.11.21.31.4 基隆港.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14-07-25] (中文(台灣)‎). 


  2. ^ 2.02.12.2 基隆港營運實績 (統計表).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2013-07-08]. [永久失效連結]


  3. ^ 〈北部〉軍方急轉彎 戰備鐵路決廢除. 自由時報. 2013-10-16 [2015-07-02]. 


  4. ^ 《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民國74年(1985年)11月9日出版,基隆港務局發行。


  5. ^ 胡, 台麗. 淘汰邊緣. 


  6. ^ 關於中華民國的海關,詳見財政部關稅總局條目。


  7. ^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博客來. [2017-02-26]. 


  8. ^ 台灣自由貿易港區網站 - 自由貿易港區在哪裡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1-30.


  9. ^ 專題報導「港市合一」面面觀. 聯合報. 1972-03-04. 


  10. ^ 基隆港市合一是政見的「主秀」. 經濟日報. 1989-11-02. 


  11. ^ 《國家政策論壇》-「市港合一」回歸基本精神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4-17.


  12. ^ 基隆港務分公司-施政構想[永久失效連結]


  13. ^ 基隆港市共同發展策略


  14. ^ 北北基生活圈跨域空間發展整體策略規劃>現況分析>交通運輸[永久失效連結]


  15. ^ 15.015.115.2 基隆港務分公司-基港局整體規劃及未來展望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4-19.


  16. ^ 基港32樓地標新港務大樓105年完工 - 自由時報 2011.04.1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0-01.


  17. ^ 基港東岸碼頭完成轉型規劃[永久失效連結]


  18. ^ 基港西岸客運港務大樓興建修正計畫經建會通過 - 台灣新生報2012.03.20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30.


  19. ^ 基隆港西二、三碼頭倉庫拉皮 明年規劃旅客中心 - 自由時報2017-07-18


  20. ^ 基隆港轉型西岸都更跨出第一步 - 聯合晚報2011.07.11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重修《基隆市志》- 交通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 《基隆外海新港區細部規劃及初步設計》研究報告[永久失效連結],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發行


  • 《基隆漁業史》. 統一編號:3909005600 (基隆市政府). 2001-12-01. ISBN 957-010-383-3. (繁体中文)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國營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 台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分公司

  • 基隆港務警察總隊

  • 基隆港務消防隊

  • 中央氣象局24H全天監視基隆港即時影像


  • (英文)世界主要港口列表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Y

Mount Tamalpais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