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李四光

Li Siguang2.jpg
出生
1889年10月26日
 大清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
逝世
1971年4月29日(1971-04-29)(81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知名于
地質力學


科学生涯
研究領域
地质学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揆,湖北省黄冈縣人,蒙古族[1]。祖父库里是蒙古族人,通汉文,以在乡间设私塾为生,与汉族妇女结婚,后代取李姓。[2]。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大清工科進士[3],中华民國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是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4],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然而其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压制,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利用权力对其地质力学理论和第四纪冰川理论进行的推广和对其他观点的压制,也被认为是政治对科学发展和传播产生负面影响的典型例子[5]




目录






  • 1 生平


  • 2 学术贡献


  • 3 家庭


  • 4 参考文献


  • 5 外部链接





生平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十三岁(1902年冬)赴武昌求学小学报名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姓名一栏,增添几笔遂改成李四光[6],取“光被四表”之意,而以仲揆為字。光绪三十年五月1904年赴日本留学,同年参加同盟会,先后在东京弘文学院、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选学“舶用机关”。1911年毕业回中国。1911年9月到京师参加“海归”考试,以最优等成绩获赏“工科進士”。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转学地质学,1918年5月,他以《中国之地质》的优秀论文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接着到欧洲大陆做地质考察[7]。1919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回中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后再赴英国深造,1927年获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中国。1928年7月至1938年4月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筹备委员长,后在南京参与创建中央研究院,并任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直至1948年。同年,獲任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數理科學組)院士[8]。1932年曾出任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1949年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1952年筹建北京地质学院。1954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任主席。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 民國20年(1931年)3月30日,特派西陲學術考察團理事會理事[9]

  • 民國21年(1932年)9月1日,派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10]

  • 民國22年(1933年)4月20日,派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11]

  • 民國25年(1936年)3月28日,派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12]

  • 民國28年(1939年)5月30日,派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13]

  • 民國31年(1942年)5月19日,連任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14]



学术贡献




从左至右:李四光野外考察时使用的相机、1950年代李四光在地质力学进修班授课时使用的地球仪、李四光使用过的显微镜



  • 对中国北部䗴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䗴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其创立的“䗴”字,用来翻译Fusulinid(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为现在的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15]

  • 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 运用地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

  • 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但是对于这一点,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如黄汲清认为是他的大地构造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发现。[16]



家庭




李四光和妻子许淑彬在剑桥参加女儿李林与女婿邹承鲁的婚礼


  • 父亲:李卓侯,是私塾老师,秀才,早年参加过中国同盟会,曾与孙中山、黄兴等人多次聚首,思想开放、知识渊博,是“林氏三兄弟”——林育南、林育英、林彪的启蒙恩师[17]


参考文献





  1.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ZTJ201107028.htm 李四光(蒙古族)


  2. ^ 樊洪业:《李四光与丁文江的恩恩怨怨》,南方周末,2012年1月30日,B5副刊,http://www.infzm.com/content/97874


  3. ^ 《宣統政紀》卷62,宣統三年九月初六日庚午,李四光等賞給工科進士


  4. ^ C. Croneis, The Journal of Geology 37 (2), 187 (1929).


  5. ^ 张林源,中国东部第四季冰川争论问题及其哲学意义,见:王子贤主编,《地学与哲学》


  6. ^ 李四光


  7. ^ 樊洪业:《李四光与丁文江的恩恩怨怨》,南方周末,2012年1月30日,B5副刊,http://www.infzm.com/content/97874


  8. ^ 李四光 逝世院士一覽表中央研究院


  9. ^ 《國民政府公報》,第734號


  10. ^ 《國民政府公報》,第19號


  11. ^ 《國民政府公報》,第1111號


  12. ^ 《國民政府公報》,第2008號


  13. ^ 《國民政府公報》,第157號


  14. ^ 《國民政府公報》,第467號


  15. ^ C. Croneis, The Journal of Geology 37 (2), 187 (1929).


  16. ^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5-02.,南京日报2010年5月20日。


  17. ^ 《林彪的这一生》少华、游胡,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ISBN 7-216-01446-4。第2节“林彪长到十三岁”。




外部链接










  • 新华网简介



















































政府职务

新頭銜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0年—1952年

机构撤销

新頭銜

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部长
1952年8月—1954年
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前任:
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4年—1970年6月

机构撤销,改设国家计划委
员会革命委员会地质局


新頭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0年6月—1971年4月
繼任:
刘西尧
學術機關職務

新頭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58年—1971年4月
繼任:
周培源
教育職務
前任:
鄒魯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1925年11月(未到職)
繼任:
顧孟餘
陳公博代理
前任:
徐谦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筹备委员长
1928年7月—1938年4月
1928年7月—1929年春刘树杞代理校长
繼任:
王世杰
国立武汉大学校长
前任:
段锡朋
(代理)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代理)

1932年7月—8月
繼任:
罗家伦

新頭銜

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校长
1951年8月—1952年10月
繼任:
文士祯
东北地质学院院长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Y

Mount Tamalpais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