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中国歷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家族。崛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是北方最为显赫士族之一。其后,因唐朝皇族属陇西李氏而备受推崇,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写《通志》时,“言李者称陇西”[1]




目录






  • 1 历史


  • 2 姓源


  • 3 郡望和籍贯


  • 4 房支


    • 4.1 禁婚家


    • 4.2 定著房


    • 4.3 与唐朝宗室的关系




  • 5 唐朝宰相


  • 6 参考资料





历史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通常追溯的先祖为西汉著名将领李广[2]。北魏时李晖仪的墓志则称是李广族弟李蔡后裔。


自称李广十六世孙的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唐朝皇室虽自称出自陇西李氏,陈寅恪考证其不是赵郡李氏破落户,就是广阿庶姓李氏的假冒牌[3]。朱希祖考证认为李熙父子曾戍守武川,后来其子李天锡为避六镇兵乱,携父遺骨南迁于赵郡广阿,因以为家。其子李虎将其父祖合葬于赵郡广阿。李氏并非出身赵郡李氏,而确系为隴西李氏[4]


因為唐朝皇帝聲稱出於陇西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时,将皇族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姓源



郡望和籍贯


郡望是陇西郡,或称陇西郡狄道县,或称陇西郡成纪县[2]。以唐朝皇族为例,墓志大都称陇西狄道人,称陇西成纪人亦是常例。如李渊女儿房陵公主、孙李祐、五代孙和政公主等。



房支




  • 范阳房,始祖李向


  • 顿丘房,始祖李忠


  • 渤海房,始祖李恬


  • 申公房,始祖李潛


  • 丹杨房,始祖李倫


  • 安邑房,始祖李盖


  • 镇远将军房,凉武昭王李暠第四子李愔的后代,号镇远将军房


  • 平凉房,李愔曾孙李系的后代,号平凉房


  • 姑臧房,北魏龙骧将军、荥阳郡太守李承被封为姑臧侯,其后代因此号姑臧房


  • 敦煌房,北魏光禄大夫李茂继承了父亲李宝的敦煌公爵位,其后代因此号敦煌房


  • 仆射房,北魏镇南将军、尚书仆射、清渊文穆公李冲曾任尚书仆射,其后代因此号仆射房


  • 絳郡房,隋朝宁州刺史李礼成被封为绛郡公,其后代因此号绛郡房


  • 武阳房,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误作武陵房,凉武昭王李暠第七子李豫的后裔被称为武阳房



禁婚家


显庆四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李宝的六子都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了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绛郡房



定著房


武阳房、姑臧房、敦煌房、丹杨房在唐朝合称陇西李氏定著四房



与唐朝宗室的关系


天宝元年七月二十三日(742年8月27日),因为李彦允上奏称与唐玄宗同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请求甄别并加以录入宗室属籍,唐玄宗下诏让将绛郡房、姑臧房、敦煌房、武阳房四个房支的后裔录入宗正寺,编入唐朝宗室的属籍[5][6]



唐朝宰相




  • 李迥秀,出自武阳房,武则天宰相


  • 李义琰,出自姑臧房,唐高宗宰相


  • 李揆,出自姑臧房,唐肃宗宰相


  • 李蔚,出自姑臧房,唐僖宗宰相


  • 李逢吉,出自姑臧房,唐宪宗宰相


  • 李训,出自姑臧房,唐文宗宰相


  • 李靖,出自丹杨房,唐太宗宰相


  • 李昭德,武则天宰相



参考资料





  1. ^ 《通志·氏族略第四》:臣谨按:李氏凉武昭王有国二十年,高祖有天下三百年,支庶既蕃,子孙必众。然谱牒之议纷纷,不知何始。以理官为氏,以食木子又为李氏,此何理也。以官为氏者,容有此理,以食木子为氏,而取理同音者,无是理也,今不得其始,姑从理说,置在官列。臣又按: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详明。然自成纪令之后,信以传信。自成纪令之前,疑以传疑。盖谱谍之家,信疑相半。尚为成纪令,因居之,其后遂为陇西成纪人,故言李者称陇西。


  2. ^ 2.02.1 陇西成纪孕李唐——就李唐祖籍问题与李宝通先生商榷. 天水日报社会数字报. 2015-08-02 [2018-01-07] (简体中文). 


  3. ^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臺北:里仁書局,1980)ISBN 9579133-0804


  4. ^ 参见朱希祖〈驳李唐为胡姓说〉〈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收入《中国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5-07-01。


  5. ^ 《唐会要·卷六十五》:天宝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诏。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着。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炖煌武阳等四公子孙。并宜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


  6. ^ 《全唐文·卷三十一》:古之宗盟,异姓为后。王者设教,莫遗其亲。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虽子孙千亿,各散於一方,而本枝百代,何殊於近属。况有陈请,所宜敦叙。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以明尊本之道,用广亲亲之化。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澳門輕軌系統

水泉澳邨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