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声学








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是研究人对声音感知的学科,即研究人对声音(包括言语和音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科学,是心理物理学的分支学科。




目录






  • 1 背景


  • 2 感知极限


  • 3 声音定位


  • 4 参见


  • 5 参考文献





背景


听觉不完全是波的力学现象。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在人耳中转变为神经动作电位,神经脉冲到达大脑,人感知到声音。因此,在很多声学问题中,比如音频信号处理,需要考虑听觉体验中人的耳朵和大脑的作用。比如,内耳在把声音波形转化为神经刺激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波形的差别可能无法被感知到。[1] 这一知识可以应用到数据压缩技术,比如MP3。[2] 人耳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响应是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的响应叫做响度。电话网络英语Telephone network和音频降噪系统利用这一事实,先对数据样本进行非线性压缩,然后再传递数据,然后在接收端解压缩,播放声音。[3]



感知极限


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20 Hz (0.02 kHz) 到 20,000 Hz (20 kHz),上限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大多数成年人無法听到频率在 16 kHz 以上的声音。在理想实验室条件下,人能分辨出的乐音的最低频率是12 Hz。[4] 4到16赫兹的乐音可由人的体感感觉到。


对于1000——2000赫兹的八度音,人耳的分辨率是3.6赫兹。[5]



声音定位


由雙耳所聽到的聲音的時間差或是響度差,普通人可以辨識出聲音的方位,經過練習或是訓練的人可以得知音源相對於自身的三度空間位置;例如:電子競技的選手搭配耳機可以辨識出敵人的位置。



参见



  • 心理物理学

  • 音乐心理学英语Music psychology

  • 音頻工程師



参考文献





  1. ^ Christopher J. Plack. The Sense of Hearing. Routledge. 2005. ISBN 0-8058-4884-3. 


  2. ^ Lars Ahlzen, Clarence Song. The Sound Blaster Live! Book. No Starch Press. 2003. ISBN 1-886411-73-5. 


  3. ^ Rudolf F. Graf. Modern dictionary of electronics. Newnes. 1999. ISBN 0-7506-9866-7. 


  4. ^ Harry F. Olson. Music,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Dover Publications. 1967: 248–251. ISBN 0-486-21769-8. 


  5. ^ Olson, Harry F. Music,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Dover Publications. 1967: 248–251. ISBN 0-486-21769-8.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澳門輕軌系統

水泉澳邨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