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










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


指挥(英语:conductor,法语:chef d'orchestre,德语:Dirigent)是以手势操纵乐队或歌剧的表演的艺术(或方法),这种操纵包括打拍子,保证声部正确的进入演奏以及个别乐句的分句处理。至19世纪初期,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受尊崇的音乐家,这种发展是与音乐中的表情的,浪漫主义因素的增加是平衡的。[1]
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指挥必须指出音乐的拍子,使全体演奏(唱)者能有统一的节拍,这些动作概括地刻画出一小节内的节拍,其重拍总是用向下的动作来表示。指挥们喜欢用右手握指挥棒或一细棒来强调节拍的轮廓,让左手来指示各个声部的进入和表示音乐的层次。然而许多现实指挥家遵循长期以来指挥无伴奏合唱的做法而不用指挥棒。[2]可能第一位指挥大师(按现代人对此词的理解)当推瓦格纳。自瓦格纳树立起了“演绎”的传统,指挥不仅要使演出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而且要在作曲家的意图上建立起自己的个人风格。[1]就音乐而言,指挥是指导管弦乐团、合唱队、歌剧团、舞剧团或其他音乐小组的演出或解释合奏(唱)作品的职业及技能。[2]指挥与一个乐团长期合作的例子极多。[1]




目录






  • 1 指挥棒


  • 2 职责


  • 3 形成历史


  • 4 女指挥家


  • 5 杰出音樂指揮家 (香港)


  • 6 杰出音樂指揮家 (外國)


  • 7 參考資料


    • 7.1 脚注




  • 8 扩展阅读





指挥棒



指挥用于打拍子和表达演奏表情的棒。指挥棒的确切起源无从考证。指挥棒的使用,19世纪始于德国。棒的长度有多种,有些指挥家(如里希特和博尔特)用一根长指挥棒。不过一般来说,指挥爱用轻而短的指挥棒,这样可以在除了击打小节的节拍之外能作出更多的暗示;因而有所谓的“用棒技巧”(stick technique)。有些指挥者不用指挥棒,仅用他们的双手(当然还有他们的眼睛)。[1]
指挥们喜欢用右手握指挥棒或一细棒来强调节拍的轮廓,让左手来指示各个声部的进入和表示音乐的层次。然而许多现实指挥家遵循长期以来指挥无伴奏合唱的做法而不用指挥棒。[2]



职责


表演时,乐队指挥须和演奏乐队基于相同的理解,共同演绎一个音乐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队指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职责:



  • 通过指挥棒给定演奏曲目的节奏,协调乐队的多个声部,使之能够成为一个整体。

  • 通过对乐队的指挥和安排,体现乐队指挥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和再创作。因此有人说,听大型乐队演奏,就可以知道指挥的性情修养。



形成历史


巴洛克音乐时代,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是以小合奏团的形式表演的。指挥的角色通常由羽管键琴手或者其中一名小提琴手担任。有积极分子负责组织,没有职业的指挥,乐团也能演奏得非常好。在个别演奏中,担任指挥的乐手会站在乐队前面,并通过指挥棒有节奏的击打和手臂的动作,指挥乐队的演奏。


19世纪開始,乐队规模不断扩大,没有指挥的乐队演出变得非常困难,职业指挥開始出現。20世纪,欧洲相当大部分的管弦乐团依然由小型乐队指挥(Kapellmeister)领导。而这些小型乐队指挥们会例行地为自己的乐团作曲。


中国大陸第一位指挥家是郑志声。



女指挥家




女指挥家郑小瑛


职业指挥家一直由男性垄断。首位女指挥家是娜迪亚·布朗热(Nadia Boulanger)於1938年指挥了波士顿管弦乐团。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是郑小瑛。
香港有女指挥家叶咏诗。


时至今日,世界音乐舞台上,依然较少有女性能成为指挥家。



杰出音樂指揮家 (香港)




  • 顾嘉煇先生 (Dr.Joseph Koo Ka Fai)


  • 葉詠詩女士


  • 邱少彬先生



杰出音樂指揮家 (外國)




  • 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


  • 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


  •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 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


  • 奧托·克倫佩勒(Otto Klemperer


  • 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 卡爾·貝姆(Karl Böhm


  • 喬治·塞爾(George Szell


  • 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


  • 葉夫根尼·亞歷山德羅維奇·姆拉溫斯基【穆拉汶斯基】(Yevgeny Mravinsky


  •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 謝爾蓋·切利比達奇(Sergiu Celibidache


  • 喬治·索爾蒂【蕭提】(Georg Solti


  • 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 科林·戴維斯(Colin Davis


  • 伯納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


  • 伊斯特凡·克爾特斯(István Kertész


  •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 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


  • 卡爾羅·馬里亞·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


  • 小澤征爾(Seiji Ozawa


  • 祖賓·梅塔(Zubin Mehta


  • 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


  • 馬裡斯·揚頌斯(Mariss Jansons


  • 邁可·提爾森·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


  • 瓦列里·格吉耶夫(Valery Gergiev


  • 賽門·拉圖(Simon Rattle



參考資料



脚注





  1. ^ 1.01.11.21.3 (英)肯尼迪,(英)布爾恩 编;唐其竞等译.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09: 246. ISBN 01-1998-2609 (中文).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 ^ 2.02.12.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译,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亚洲出版物发展部编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445. ISBN 7-5000-0309-9 (中文).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扩展阅读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指挥家列表

  • 樂隊首席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澳門輕軌系統

水泉澳邨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