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藍






































































泛藍,也稱藍軍藍營泛藍陣營,是對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團體之總稱,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新黨。廣義的泛藍陣營也包括泛橘。


「泛藍」這個詞彙用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台灣政壇,最初是由新黨元老高新武所發明的名詞,後由同黨籍的謝啟大在媒體大力宣傳,指稱中國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新黨、親民黨皆源自國民黨且意識形態皆與國民黨相近,所源出的中國國民黨黨旗主要顏色為藍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藍。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並擴大及於上述三黨的支持者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在此之前1990年代的近義詞為「泛國民黨」,泛藍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綠。


泛藍是一種概略的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個別政黨、社團與個人之間的實際政治理念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藍陣營與泛綠政見相左,共同的主張為為反對台灣獨立、宣揚三民主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


大多數泛藍強調「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捍衛中華民國、以及提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中的「本土派」有獨台主張,而「統派」則主張一中同表,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泛藍或泛綠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主要是對統獨問題堅持的程度)而有「深藍」或「正藍」以及「淺藍」或「淡藍」之分,此一概念廣泛引申,「泛藍支持者」、「藍營群眾」、「藍軍」,還有「藍委」[註 1],甚至「藍皮綠骨」[註 2]




目录






  • 1 由來


  • 2 政治立場的變化


    • 2.1 戒嚴時代國民黨的政治立場


    • 2.2 解嚴時代國民黨的政治立場


    • 2.3 政黨首次輪替後泛藍的政治立場


    • 2.4 對外態度




  • 3 政黨二次輪替後


  • 4 政黨三次輪替後


  • 5 注釋


  • 6 参考文献


  • 7 參見





由來





中華民國國旗





中國國民黨黨旗


1994年(民國83年),以時任立委趙少康、郁慕明等為主的中國國民黨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脫離中國國民黨,成立新黨。


1996年(民國85年),首次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新黨作為在野黨,曾和民進黨合作推動二月政改。


2000年(民國89年)總統選舉,藍營敗選失去政權後,脫黨參選的前台灣省長宋楚瑜脫離中國國民黨成立親民黨。


2000年(民國89年)總統選舉,時任副總統連戰繼因總統選舉失敗之後,經中國國民黨黨內選舉而繼任辭去黨主席的前總統李登輝,而成為黨主席,藍營興起失去政權後的反思,並謀定組織再造,藍營在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敗選首次成為在野黨,但在立法院一直仍是過半並握有多數席次。


2003年(民國92年),連戰與宋楚瑜結合競選次年的總統大選,仍以些微差距敗選,但在立法院一直仍是過半並握有多數席次。


2008年(民國97年)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前總統馬英九分別於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贏得選戰,藍營重新取得執政權。


2012年(民國101年)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贏得選戰,藍營延續執政權。


2012年(民國101年)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後,新黨泡沫化並宣布將重新思考與國民黨的關係,親民黨也不再和國民黨合作且在諸多事務上與泛綠陣營有所合作。


2014年(民國103年)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選舉中敗選。


2016年(民國105年)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敗選之後,原有統稱為藍營的勢力已嚴重受挫。不管是中央、國會、地方執政權力版圖皆遭受前所未有的倒退,藍營立法院首次無法過半,成為最大在野黨。



政治立場的變化


泛藍這個名詞是在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才出現的,在此之前,泛藍的前身主要承襲自解嚴前的中國國民黨,以及前總統李登輝時代的國民黨與新黨。


泛藍的政治立場也可以分成三個時代:1949年國民黨敗退來台後至1987年解嚴前、1987年解嚴後及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



戒嚴時代國民黨的政治立場


戒嚴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為美國在遠東圍堵共產主義的盟友,其敵人除了中國共產黨以外,也包含了蘇聯,以及在東南亞、東歐還有拉丁美洲的共產黨國家與左派民族主義政權,因此對待國內的左派以及親共人士是採取絕對的敵對態度。如同南韓、南越,以及南美洲的右派政權。冷戰時的國民黨以白色恐怖的手段對待國內的異己份子,當中包含了共產黨人士。


國民黨早期實行威權統治,在二二八事件中殺害了許多河洛人菁英份子,接連而來的白色恐怖更使支持台灣民主運動的自由派人士噤聲。但1980年代以前,國民黨將中共、黨外與台獨派視為三合一敵人。


在黨外運動的時代裡,海內外的左翼與獨派人士基於共同打擊國民黨的目標而加以合作,從而使得當年國民黨將黨外、台獨派與中共視為「三合一敵人」。


國民黨雖然將失去大陸的責任怪罪於美國的姑息主義,但是直到1979年和美國政府斷交以前,對於美國政府的政策不但不加以批判,還加以粉飾。


雖然作為領導抗戰的執政黨,然而基於與日本聯手圍堵中共的共同戰略利益,國民黨在1971年的釣魚台事件中表現較為軟弱,直到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与日本政府建交以後,才開始對日本採取比較強硬的政策。


總體而言,戒嚴時代的國民黨,由於以軍事獨裁與白色恐怖手法牢牢掌握對台灣地區的統治,因此主要的敵人是來自於外部,這段時間的國民黨充斥著反共主義,他們的目的在於光復大陸並圍堵世界各地的共產主義政權,國民黨無需費力與台灣其他勢力競爭台灣的政治權力,因為台灣的其他勢力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政治權力之下並無實力和國民黨政府抗衡,國民黨政權穩固控制台灣。



解嚴時代國民黨的政治立場


在前總統李登輝1988年接任中華民國總統及中國國民黨主席後,國民黨漸漸的分成主流及非主流兩派,非主流派者而後組織了新國民黨連線,也就是爾後的新黨。


1990年代初期的台灣較為瀰漫著走向兩岸和解的風氣,國民黨也嘗試與中共改善關係;但由於中共還是加大力度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李登輝也打破限制多次出訪外國,特別是1995年訪問美國,因此兩岸的和解氣氛只是曇花一現。


國民黨主流派主導此時的國民黨政策:國民黨的反日反台獨立場大幅淡化。李登輝在總統任內也發表一些親日言論,和民進黨合作推動修憲後,國民黨開始不再把台獨視為叛亂行為,也開始正視國民黨在威權時代所犯下的錯誤,譬如為二二八事件平反、向受難家屬致歉等等;在兩岸關係上,李登輝推出戒急用忍和「南向政策」,限制台商前往大陸投資,並鼓勵他們轉往東南亞。他也在1999年推出特殊兩國論,中斷兩岸的政治談判。當時國民黨內部也認同兩岸必須以國對國模式統一。


國民黨非主流派(例如1993年成立的新國民黨連線及新黨)對此立場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立場比較接近過去國民黨的立場,強力反對兩國論、堅守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的立場。



政黨首次輪替後泛藍的政治立場




泛藍人士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夕飄起中華民國國旗


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政黨輪替後,親民黨成立,開始有媒體用「泛藍」指稱國民黨、新黨和親民黨。隨著國民黨敗選,前總統李登輝被迫辭去國民黨主席,連戰接掌國民黨後,國民黨傾向淡化其支持兩國論立場,與中共的敵對關係也降低。


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與新黨主席郁慕明等泛藍領袖陸續訪問中國大陸之後,泛藍已經大幅降低反共色彩,並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反對台獨,不過不少泛藍人士對中共當局提出針對台灣的反分裂法與中國國家安全法持反對的聲音。


國親新三黨領袖,尤其是前總統、前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至今依舊捍衛中華民國的立場,主張「九二共識」,也就是在泛藍所引申「一中各表」的說法基礎上與對岸進行交流,其中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同時在宣傳上,國民黨也繼續強調台灣本土化、台灣優先,往中間靠攏。


在海外,過去立場相對的右派(親中華民國)及左派(親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因為反台獨的共識,勢力劃分越來越模糊,過去在美國被視為親中共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也經常參與海外泛藍的抗爭活動。


如今除了台灣的榮民之外,少數還具備強烈反共意識的泛藍支持者大多集中於香港與大陸地區,比如說香港的神州青年服務社與大陸的中國泛藍聯盟、中國國民黨精神黨員,都是強調以中華民國正統光復大陸的組織。


國民黨如今極少強調反共,轉而軟性地強調自由民主的價值,例如前總統馬英九表態「六四必須翻案」,「自由民主應是兩岸共同語言」的立場。但由於政策上較為親中(共)的態度經常遭到對手陣營指責為「中共同路人」,對選舉造成不利影響。國民黨現在較少強調統獨議題,而改以經濟民生議題為主要的政見。2008年1月,馬英九以總統候選人的身份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政策,以及兩岸開放直航班機、開放台灣企業赴大陸投資限制等政見,作為他的兩岸政策。


2004年立委選舉,多數新黨之參選人登記為中國國民黨籍身份參選;2008年立委選舉,多數親民黨之參選人亦登記為中國國民黨籍身份參選,因此不少親民黨及新黨人士已回歸中國國民黨。


而許多藍營政治人物為了爭取台灣本土派選票,也將台灣人民自決視為國民黨未來的選項之一,其中前總統,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於2007年元旦所發表的談話中,就公開表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差距,再大也沒有與共產黨的大。



對外態度


多數泛藍人士認同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原則,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台灣部分泛藍人士認同兩個中國原則,意即在中國大陸及台灣現今並存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如同南韓與北韓之分,認定當今有兩個中國為政治實體,強調中華民國是本來就是存在的,只是現在治權僅在台澎金馬而已,他們反對台灣獨立的原因,除了民族意識、血緣等情感因素外,最主要的為擔憂中共將因此武力犯台。



政黨二次輪替後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及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國國民黨勝選重掌政權後,新黨及親民黨漸有成員以原黨籍推薦,國民黨籍提名之方式參選各層級公職民代選舉,在選後淡出原黨籍並正式加入國民黨組織運作;2010年唯一以親民黨名義當選的立委林正二,由於違反選罷法,二審時法院宣判當選無效定讞,在解除其立委職務後,同時象徵親民黨完全退出立法院。


2011年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表態希望能夠在立法院擁有親民黨的黨團,2月19日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表示,當初親民黨為了國親聯盟喪失政黨主體性,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時親民黨會有全方位布局,親宋人士透露,親民黨這次不但會在不分區排出強棒,區域立委也不會缺席[1]。黨主席宋楚瑜決定參選總統,也決議提名親民黨自己的區域暨不分區候選人,共同投入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選舉結果宋楚瑜雖然敗選,但是親民黨達到最初的目標組成黨團;另外一直以來依附於國民黨的新黨在選後未獲得任何席次,甚至被一向不被看好的綠黨追過得票率形同泡沫化[2][3][4]


新黨主席郁慕明甚至表示新黨的敗選完全是國民黨未把新黨看待作友黨;目前新黨的實質政壇影響力已消失,親民黨甚至在許多議題上開始與泛綠合作,如在2013年對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的倒閣案(不信任案)中投贊成票,與曾同被大眾視為泛藍陣營的國民黨劃清。



政黨三次輪替後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過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敗選,立法院也無法保住過半席次退居最大在野黨;親民黨獲得3席立委維持不變;與國民黨再度合作的新黨在不分區跨越政黨補助款的3%門檻並回升至第五大黨,但未過5%門檻而無法取得國會席次。之後親民黨在立法院運作已脫離泛藍陣營。


2016年新黨黨慶中,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出席力挺。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中國國民黨在各地有地方黨部,可以負責組織。新黨可負責由國家發展研究院復名的革命實踐研究院,訓練年輕世代[5]



注釋





  1. ^ 泛藍陣營立法委員、或親泛藍的無黨籍及直指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2. ^ 指曾經或現在擁有泛藍政黨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綠者,或與泛綠結盟的人士等之用法




参考文献





  1. ^ 立委選舉提名 國親鬧家變


  2. ^ 綠黨超越新黨 成小黨落選頭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1-18.


  3. ^ 郁慕明將辭黨主席


  4. ^ 新局/新黨慰留郁慕明 不解散. [201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洪秀柱出席新党党庆 泛蓝大团结




參見





  • 中華民國政治:更多關於中華民國政黨等的資料

    • 中華民國政黨:中國國民黨、新黨



  • 泛綠、泛橘

  • 南綠北藍

  • 中国泛蓝联盟

  • 親中華民國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澳門輕軌系統

水泉澳邨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