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
聖誕節 | |
---|---|
各種聖誕節常見物品 | |
参与者 | 基督徒纪念耶稣降生、教外人士庆祝其世俗风俗。 |
類型 | 基督宗教節日、民俗節慶 |
意义 | 紀念耶稣降生 |
风俗 | 宗教仪式、節慶布置、親朋团聚等 |
日期 | 12月25日:西方教會、部分東方教會、教外人士 1月7日(儒略曆12月25日):多數東方教會 1月6日:多數亞美尼亞教會 1月19日(儒略曆1月6日):部分亞美尼亞教會 |
相關節日 | 將臨期、圣母领报、聖誕夜、主顯節、道成肉身 |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但是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1]。
將聖誕節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八日慶典與禮儀節期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聖誕與新年季」。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目录
1 名稱
2 起源
3 庆祝日期
4 习俗与庆祝
4.1 民间习俗
4.1.1 圣诞老人和他带来的礼物
4.1.2 送礼时间
4.1.3 圣诞卡
4.1.4 圣诞装饰
4.1.5 社会方面和娱乐
4.2 宗教习俗及庆祝
4.3 地区性习俗与庆祝
4.3.1 北欧
4.3.2 南歐
4.3.3 东欧
4.3.4 西歐
4.3.5 北美洲
4.3.6 南美洲及中美洲
4.3.7 亚洲
4.3.8 澳紐地區
4.3.9 其他地区
5 影响
5.1 文学与艺术
5.2 影视与音乐
5.3 社会与经济
6 注解
7 參見
8 参考文献
8.1 引用
8.2 来源
9 外部链接
9.1 中文
9.2 英文
9.3 多語言
名稱
圣诞节的英語稱為Christmas,即「基督弥撒」。有时又記为「Xmas」,但常有許多人誤以為是「X'mas」。“X”是希腊字母“Χ(Chi)”,是「基督」的希腊语 Χριστός(Christos)中的首個字母。利用「Xmas」來淡化聖誕節的宗教色彩是一種常見的誤解。[2]荷蘭語名稱類似英語,稱作Kerstmis,常縮短為Kerst。
聖誕節西班牙語稱為Navidad,葡萄牙語稱為Natal,波蘭語稱為Boże Narodzenie,法語稱為Noël,意大利語稱為Natale,加泰羅尼亞語稱為Nadal,意思是「誕生」,更清晰地反映聖誕節的意思。與此相對,德語稱為Weihnachten,意思為「神聖的夜晚」。
中文使用的「聖誕節」一詞,一般認為是大中華地區中最先接受基督教文化的華南地區最早採用。在所有華人及華裔社會中,港澳和海外華人的基督徒的比例較高。在臺灣,聖誕節與行憲紀念日碰巧地在同一日。而在中國大陸的非基督徒其實一直都沒有慶祝聖誕節的習慣,不過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社會引進歐美的流行文化,不少商場都希望透過「聖誕節」來促進商機,鼓勵民眾購物,使「慶祝聖誕節」在中國大陸的非基督徒中亦開始流行起來。
清朝末年的傳教士稱耶穌為西方聖人,因中國民間信仰的神明誕辰皆可稱聖誕,因此將此節日譯為聖誕節、或耶穌節。1980年代,時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宋楚瑜通令各新聞媒體不得使用「聖誕」一辭,因此當時臺灣民間將聖誕節更名為耶誕節[1],為耶穌誕生日之意,至今仍與聖誕節名稱並用。
起源
由於聖經或其他文獻沒有記載耶穌的誕生之日,曾有许多不同的日期被建议用来纪念耶稣诞辰,但为什么用12月25日来纪念最終會被广泛接受,依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下面列举了各种可能的原因:
- 圣诞节并没有出现在早期基督教的节期之中,如愛任紐和特土良都未提及。关于圣诞节期最早的记载来自公元200年左右的亞歷山太,其时亞歷山太的革利免称,有些埃及神学家不仅对基督的生年,同时也对他的生日过分好奇4,并把这个生日定在奥古斯都在朝的第二十八年 Pachon 月25日(即阳历5月20日)。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时亞歷山太的教会确定了dies Nativitatis et Epiphaniae(圣诞节和主显节的日期)。在12月庆祝的圣诞于五世纪时传入埃及。在耶路撒冷,来自波尔多的朝圣者 Egeria(亦称 Silvia)见证圣烛节(圣诞后四十日)是在1月6日后的四十日,而当地聖誕应为一月六日。在安提阿,公元386年前后金口約翰呼吁教会统一在12月25日庆祝基督诞辰,其中一部分人在其他日子庆祝这一节期至少已经十年。
- 圣诞节基于耶稣受难日。由于耶稣死亡的确切日期在四本福音书中有明确记载,根據馬太福音26:17,耶穌跟門徒前一天晚上慶祝逾越節,所以耶穌死於猶太曆尼散月十四日,相當於新曆3月25日或4月6日。根据圣经旧约预言(但以理書9:27)耶稣於開始傳道後三年半後被殺,基督徒以此来推算耶稣的生日:耶稣受难日加上6个月就是他的生日——大致上是9月底到10月初之間,不可能是12月25日至1月6日。[3]
密特拉教与基督教的关系是许多学者感兴趣的话题。在公元3世纪密特拉信仰鼎盛时,这两种宗教曾广泛争夺过信徒。圣诞节与密特拉的关系最奇特,因为这一节日(按现行格里历是12月25日)在罗马帝国时代原是密特拉神的生日。新约和一些最古老的诺斯替派文献并没有记载耶稣的出生日期,希波的圣奥古斯丁就指出圣诞节与异教节日的令人不愉快的关系。很多近、现代研究者(如金枝的作者詹姆斯·弗雷泽)认为早期基督教会为了更好地吸引异教徒入教而刻意选择了这个日期。总之,在基督教与密特拉教的斗争中,密特拉教最后是失败了,但不能认为它没有留下任何影响
庆祝日期
基督教各教派使用的历法不同,因此他们庆祝圣诞节的日期也不同。[4]:30《聖經》沒有記載耶穌的降生日期。关于耶穌基督真實生辰日之調查在耶稣基督死後200年才開始,早期基督會採用了當時非常盛行的密特拉教─密特拉神的生日,天主教教會並採用了密特拉教的庆祝習俗。
對於大部分西方世界的基督徒(羅馬公教和基督新教)來說,聖誕節是12月25日;而在科普特、耶路撒冷、俄罗斯、塞尔维亚及格鲁吉亚等東正教地區,聖誕節則是1月7日。這與東正教沒有接受格里高利曆改革和接受修正後的儒略曆有關,因此把圣誕節在1900年到2099年的這一段時間內將延遲到1月7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是东正教区,但圣诞节日期上遵循西欧习惯为12月25日,至於復活節則仍然遵从东正教习惯。乌克兰於2017年開始把12月25日定為國家假日,但仍保留1月7日作為國家假日。[5]
亚美尼亚教會更關注主顯節,而不是圣誕節。
习俗与庆祝
聖誕习俗数量众多,包括世俗、宗教、国家、圣诞相关,国与国之间差别很大。大部分人熟悉的圣诞符号及活动,如圣诞树、圣诞火雞、圣诞柴、冬青、槲寄生、聖誕花圈以及互赠礼物,都是基督教传教士从早期Asatru异教的冬至假日Yule里吸收而来。对冬至的庆祝早在基督教到达北欧之前就在那里广为进行了,今天圣诞节一词在斯堪的纳维亚语里依然是异教的jul(或yule)。圣诞树被认为最早出现在德国。
教宗額我略一世没有试图去禁止流行的异教节日,而是允许基督教的教士对它们赋予基督教的意义重新解释,他允许了大部分的习俗继续存在,只是稍加修正,甚至保持原样2。宗教及政府当局与庆祝者之间的交易使圣诞节得以继续。在基督教神权统治繁荣的地区,如克伦威尔治下的英格兰和早期新英格兰殖民地,庆祝活动是被禁止的3。在俄国革命後,聖誕庆祝被苏联苏维埃共产党政权禁止了75年。即使在现今一些基督教派里的基要派和清教徒组织、还有一些基督教系新興宗教如耶和華見證人,仍旧把圣诞节看作没有圣经认可的异教徒节日,并拒绝庆祝。
民间习俗
自从聖誕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後,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聖誕装饰和圣诞老人傳說出现了。
圣诞老人和他带来的礼物
聖誕節送礼物已经接近成为一个全球通行的习惯了。神秘人物带给小孩子们礼物的概念衍生自圣尼古拉斯,尼古拉斯是一位4世纪生活在小亚细亚的好心主教。荷兰人在圣尼古拉斯节(12月6日)模仿他送礼物。在北美洲,英国殖民者把这一传统融入圣诞假期的庆祝里,而Sinterklaas也就相应的成为圣诞老人或者称为Saint Nick(圣尼克)的人物了。在英籍美国人的传统中,圣诞老人总是快活的在聖誕前夜乘着驯鹿拉的雪橇到来,从烟囱爬进屋内,留下给孩子们的礼物,吃掉孩子们为他留下的食物。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里忙于制作礼物和监督孩子们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法语中聖誕老人叫做Père Noel(與聖誕老人几乎完全一样),其红白相间的衣服曾经使可口可乐公司获得灵感,在1930年代画出了传遍世界的圣诞老人形象。在一些文化中,圣诞老人身旁跟随着Knecht Ruprecht,或是称作“黑彼得”(Black Peter)的家伙。一些版本中,玩具作坊里的侏儒制作了节日礼物,有时聖誕老人与圣诞夫人是夫妻。在聖誕季期间的北美和英國超市,都有小孩可向其要礼物的聖誕老人出现。
在许多国家里,孩子们准备好空的容器,以便圣诞老人可以装进一些小礼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在美国,孩子们於聖誕夜在壁炉上悬挂圣诞袜,因为圣诞老人说过要在圣诞前夜从烟囱下来把礼物放到袜子里。在其他国家,孩子们把空鞋放到户外,以便圣诞老人可以在圣诞前夜(或圣尼古拉斯日前夜12月5日)赠送礼物。赠送礼物不单单是指圣诞老人,家庭成员和朋友也互相给予礼物。
送礼时间
在许多国家,圣尼古拉斯日仍然是互赠礼物的日子。德国很多地方,12月25日晚上,小孩儿们把襪子拿出放在窗台上,第二天早上他们将发现襪子里放满了糖果和小礼物。在德国,主要的送礼日期是12月24日,圣诞老人带来礼物或放在圣诞树下。在匈牙利也是如此,只是送礼的人是「小耶和华」,而不是圣诞老人。
在很多地区,包括荷兰,圣诞假日仍然保存了它的宗教性质。而在西班牙和其他一些有相似传统的国家里,在1月6日主显节送礼物的人则是祭司(Magi),算命人和异教牧师。
歌曲《圣诞十二日》道出了其中一個送禮習俗。當中描述了英國人傳統上會從聖誕節到顯現節每天互送禮物慶祝。在世界大部份地方,聖誕禮物都是在聖誕夜晚上或聖誕節早上送出的。直至不久以前,英國人都是於節禮日送禮給朋友的。
圣诞卡
聖誕卡的起源是一八四四年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和阿拔太子在倫敦的溫莎堡慶祝聖誕節,他們寫信邀請貴族的兒童到溫莎堡參加聖誕節宴會,並在邀請卡上寫了一些祝福的詞句。後來大家紛紛仿效,在卡片寫上祝福的詞句來互相祝賀聖誕節和新年,因此人們開始在聖誕節互贈聖誕卡,以表達祝福和關懷。
到了十九世紀末期,英國有位名叫亨高爾的青年,他是一家雕刻店的學徒。有一年的聖誕節,亨高爾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寫信祝福家人和朋友,就請一位很有名的畫家,在白紙上畫出美麗的圖案,最後,亨高爾在紙片中央,寫著「恭祝聖誕,恭賀新年!」的祝賀詞,就成了一張很別緻的聖誕卡。聖誕卡在美国和欧洲很流行,也視為维持远方亲朋好友关系的方式之一。许多家庭随贺卡带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闻(家庭新闻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在过去一年的优点特长等内容)。
圣诞装饰
在西方国家里,聖誕節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装飾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聖誕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聖誕礼物。聖誕之夜,人们围着聖誕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装饰包括掛上圣诞装饰和圣诞灯的圣诞树,户内以花环和常绿植物加以装饰,特别的冬青和槲寄生是传统采用的材料。在南北美洲和少数欧洲地区,传统上户外以灯光装饰,包括用灯火装饰的雪橇、雪人和其他圣诞形象。當中樹頂的星星表示基督的榮光及帶領東方博士到基督降生地的星,金色彩帶表示榮耀,銀/白色彩帶表示其聖潔,紅色彩帶表示基督為人所流的血。
传统的圣诞花是猩猩木(別名一品紅、聖誕紅,花色有猩紅、粉紅、乳白等)。圣诞植物还包括冬青,红孤挺花,圣诞仙人掌。
一般来说,市政当局也会对圣诞装饰加以支持,在街道悬挂圣诞标语或者是在广场放置圣诞树。因為馬槽佈置有明顯的宗教含義,近年政府及商業機構通常只會佈置聖誕樹,而不會有馬槽佈置。
在美国,曾因为政府機構的装饰包括了宗教主题而被多次起诉,控方认为这是政府认可某种特定宗教行为,违反了宗教自由。[6]
社会方面和娱乐
很多国家里,商业机构,学校以及组织团体会在圣诞节前几周举行圣诞聚会和舞会。一些组织还会有圣诞游行表演,表演有时会包括基督降生的故事。一些团体还会有露天唱诗活动,如访问邻居家歌唱圣诞歌曲。有些人想用假日唤起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参与特别的义工工作,或是进行慈善筹款活动。
在聖誕節或聖誕夜,人们经常会准备一盘丰盛的圣诞大餐来享用,一般都是所在国家里的传统菜色。很多地区,特别是东欧,家庭聖誕大餐前人们会禁食一阵。很多国家里,糖果和宴请也是聖誕庆祝的重要一部分。傳說一位希望見證耶穌的糖果商人,發明拐杖糖,因倒轉的拐杖與拉丁字母中的“J”相似,以表示“Jesus”的字首。
宗教习俗及庆祝
宗教庆祝是以將临期(降临节)开始的,將临期是对大约在11月尾基督降生预期的庆祝,將临期教会会有特别的活动或仪式。一般包括降临节颂歌,这段时间内使用將临期历庆祝,期间还会向儿童发送糖果和巧克力。在圣诞节前,教会会在教堂安排用许多圣诞活动,唱诗班也会在教堂里演唱圣诞歌曲。在聖誕夜和聖誕節,特别活动包括子夜弥撒(天主教會)。
其他宗教信仰也会乘聖誕假日期间庆祝他们各自的冬季庆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犹太教的光明节,在21世纪的今天,家庭成员在光明节内也开始互赠礼物了。
聖誕節同时也合理的为伊斯兰世界接受,因为耶稣在伊斯兰教裡也是一位先知,庆祝他的降生是没有理由被拒绝的。聖誕節的世俗庆祝对在西方国家的穆斯林们来说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
地区性习俗与庆祝
北欧
在瑞典,传统上,公司会在圣诞节前一星期,邀请员工参加一个圣诞自助午餐(julbord或jullunch)。为防聖誕節期间食物中毒,瑞典报纸每年都不遗余力地作一些和实验室试验有关的报道,警告市民冷肉和蛋黄酱等食材,不要放在室温下以防变质。聖誕節在瑞典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享受美食的时节,聖誕節盛宴上的重点以烘烤火腿为主,但在哪一天享用,則各處鄉村各處例,每個地方也不同。瑞典還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就是在12月24日下午3時,準时收看迪士尼的特别電視节目。
挪威的圣诞大餐会在12月24日举行,挪威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特定的食物做为圣诞晚餐,然后“Julenissen”(jule是圣诞的意思,nissen是挪威传说中的精灵)会带礼物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经过安静的与家人团聚的12月25日,12月26日节礼日会有另一场大型庆祝,儿童们会在此时在邻居中挨家挨户接受款待。
Joulupukki(或圣诞山羊)是芬兰版的圣诞老人。他坐在驯鹿拉的雪橇裡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发送礼物。
南歐
在意大利,聖誕節揉合了现代传统及古罗马祖先遗留下、庆祝Natale(译者注:圣诞节的意大利文)的习俗。圣诞的降临节同日从古罗马的神农节(Saturnalia)中的异教徒庆典由来的可能性,而她们的假期就从这天开始一直到显现节。聖誕食物、宗教仪式、摆设和礼物,都是重点项目。在某些地区,礼物是由La Befana(译者注:意大利传说送礼物给小朋友的老妇)于显现节时送出的,其他的地区则由小耶稣于圣诞节或平安夜送出。而近年,他们的位置渐渐被Babbo Natale——一个像圣诞老人的人物——取代。
在希腊,縱然樹木是要進口的,但船是聖誕的傳統象徵。
东欧
東正教的聖誕節是在1月7日。
在東歐,斯拉夫的童話故事里有個「嚴寒老人」(Дед Мороз)的形象。根據傳說,他和自己的孫女雪姑娘(Снегурочка)一道乘著神奇的三套車(一種裝飾華麗由三隻馬拉動的雪橇)旅行,並且分送禮物給小孩子們。
在捷克,人们主要是在12月24日或圣诞夜(Štědrý den意思为慷慨的一天)庆祝圣诞节,这天晚上大家会相互赠送礼物,虽在12月25日或26日也可以。根据传统,礼物是由Ježíšek(“小耶稣”)或带来的。为了使节日更丰富有趣,很多古老的圣诞传统保存了下来。人们被告戒在正式的晚宴准备好前,圣诞夜里不能吃任何东西,为了能看见闪闪发亮的烤猪。礼物被安置在圣诞树下(通常是云杉或松树)。人们将会在晚餐后开启自己的礼物。
另外捷克的圣诞传统习俗,还包括对来年的预测。他们将苹果切开,如果第一下能看见苹果核,就预示来年好运气,如果没有就表示来年不顺。女孩们将自己的鞋子从肩头抛过,如果鞋尖指向门的方向,就预示自己来年将会出嫁。另一个传统,是将一点熔铅倒入水中,根据铅在水中形成的形状来猜测来年的运式。
在波兰,圣诞夜是宴会的第一天。宴会是从圣诞夜第一颗星星出现时开始的,然后大家开始互赠礼物。在第二天人们会走访亲戚朋友们。
在斯洛伐克,圣诞节是一个大型的家庭、食物、宗教庆典。2001年,一个大型的耶稣诞生场景在布拉迪斯拉发造建并展出,还计划将它封装以在其他城市展出。
在俄罗斯,從後的1991年聖誕節蘇聯解體後,開始恢復慶祝聖誕節。聖誕夜的「神聖晚餐」包含12道菜餚,每一道都是為了紀念耶穌的門徒。雖然俄國的傳統有些被轉移到新年,但大多數仍被保留至今日,例如:「嚴寒老人」和雪姑娘的拜訪和禮物分送。俄國許多現存的聖誕節習俗,包括聖誕樹(ёлка),都在彼得大帝18世紀末期的西遊之後流傳開。
西歐
在英国,圣诞拉炮(Christmas cracker)是一種慶祝聖誕節不可或缺的形式,而圣诞童话闹剧(pantomime)更是風行於年輕的家庭中。節慶Nine Lessons and Carols在劍橋是一個很流行的宗教活動。自從1947年开始,每年挪威首都奧斯陸都會贈送一棵云杉樹給英國人民,作為表示英國於二戰支援挪威的感謝之意。這棵樹立於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鸽子广场,Trafalgar Square)而且是全英國最知名的聖誕樹,象征着英国和挪威人民之间的友谊。
德国和荷兰在12月6日庆祝类似英语国家的聖尼古拉節。荷兰语称作Sinterklaasavond(圣尼古拉斯事件)的日子要比圣诞节重要的多,虽然近年来,一些荷兰人也开始庆祝聖誕夜和圣诞老人。
Sinterklaas这一形象是由真实的圣尼古拉斯和英国以及美洲的圣诞老人综合演化而来,Sinterklaas会在12月5日给祈求礼物的小朋友带来礼物。他的装束是红色的主教外套和主教法冠,骑着一匹白色骏马在房顶间穿梭,Sinterklaas有一群被称为黑彼得(zwarte Pieten)的喜爱恶作剧的助手。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部分地区,令小朋友感到恐惧的可內希特·魯普雷希特(Knecht Ruprecht)或坎卜斯也会出现在传说中。
在德国,圣诞节的庆祝在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传统之一。其聖誕節有點像中國的春節,一家人會一起吃晚餐,飯後一起聽音樂和談談這一年的生活情況,且小孩會於空閒時或學校美勞課時,自行製作手工藝品,或用自己的零用錢,買禮物送給父母親,來渡過聖誕節。然後12月26日,會有親戚來作客,或去拜訪親戚家,有點像中國春節的拜年。在圣尼古拉斯日後,圣诞节基本是属于儿童们的节日,一般真正的圣诞礼物在12月24日平安夜送出,在简单的晚餐後,圣诞礼物会放置在圣诞树下。而圣诞大餐传统上要在12月25日享用,主菜一般是家禽(典型的例子是一只烤鹅)。圣诞礼物是与圣尼古拉斯长的很像的Weihnachtsmann(直译圣诞老人)带来的,或者有时候由Christkind带来一位可能是或可能不是代表婴儿时期耶稣的顽皮的小朋友。商业上,Striezelmarkt绝对是一个全世界的圣诞礼物制作中心,这也是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地区的骄傲,巧妙制作和印刷的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製造的玩具大量涌入,给德累斯顿当地的企业带来了不少的压力。甚至有些公司开始打算把车间转移到东欧、土耳其甚至亚洲地区,以提高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北美洲
在美国和加拿大,除了加拿大魁北克省會出现法国式的圣诞老人Père Noël之外,美加兩國的习俗基本上是相同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會摆放圣诞树,滑冰场會有盛大溜冰活动、华盛顿的给白宫上圣诞装饰的的活动,是美国圣诞节中最亮丽的风景线。作为英联邦的加拿大在26日节礼日(坊間通常稱為Boxing Day)也会放假。
1955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間百貨公司進行促銷,廣告中的電話號碼誤刊為大陸航太防衛司令部(Continental Air Defense Command,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的前身),許多美國兒童撥打此電話,詢問聖誕老人的行蹤。指揮官哈利·蕭普上校(Harry Shoup),下令下屬在雷達上觀察聖誕老人行蹤,並對小朋友們提供最新資訊。此後,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在每年都会跟踪圣诞老人在全球的行程,这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南美洲及中美洲
在信奉天主教為主的拉丁美洲,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充满着宗教主题。在这些国家,世俗的风俗和互赠礼物是欧洲和美洲土著传统的混合体,并且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
在哥伦比亚,赠送礼物的传统中有一个为孩子们带来礼物的“El Niño Jesús”(小基督),在智利成了“Viejo Pasquero”(圣诞老人),在巴西有被称为“Papai Noel”,后两者与通常意义上的圣诞老人有很大联系。南美洲的圣诞老人穿的很凉快,或许与圣诞节時南美洲正值夏季有关。圣诞老人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在晚上进入孩子们的房间,从梯子到跳跃床,应有尽有。
在阿根廷,會在1月6日“三圣节”(“Día de Tres Reyes”)赠送圣诞礼物,那时是孩子们在去伯利恒朝圣的路上,遇见的圣者用点心和小礼物装满了孩子们放在床下的鞋子。
在南美洲的圣诞庆祝中,无论是家中还是公共场合,耶稣的形象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秘鲁,这样有着大量南美原住民后裔的地区,耶稣形象会使用历史悠久的技法手工雕刻。
在墨西哥,乡村居民一起参与一场围绕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表演也是常见的。全家一起享用圣诞大餐是非常重要的,饭菜内容各有不同。posada是诸多非宗教式的圣诞节庆祝活动中的最亮点。在9天中,一群群城镇市民挨家挨户地走访,象征着刚出生的耶稣的拜访者。人们还在特定时间在家中玩从piñata中打出圣诞礼物的小游戏。但圣诞烛光却几乎是夏夜中都有的一景,特别在巴西城市中还常常可以在这天观赏烟火表演。[7]
亚洲
圣诞节在19世纪由西方传教士带进亞洲。晚清圣诞节刚传入中国时一度被称呼为“外国冬至”[8]。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受英國和西方文化的深遠影響,聖誕節氣氛濃厚,是全年除了農曆新年以外最受重視和最有氣氛的節日之一。早年慶祝聖誕節的習俗並不廣泛,直到1970年代,香港社會穩定下來後,歡慶聖誕節的活動才開始增多。12月25日聖誕節和26日節禮日(坊間通常稱為Boxing Day)均屬公眾假期(但部份機構根據香港另一假期制度「法定假日」(俗稱「勞工假期」)放假,「法定假日」下,12月25日聖誕節可以不放假,以12月21日或22日的冬至放假取代,26日的節禮日則不放假亦無補假,詳見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條目)。雖然多數香港人並非新教基督徒或天主教基督徒,但市面上聖誕節日氣氛相當濃厚,市民普遍視這個一年一度的節日為放假、外遊、狂歡、消遣、拍拖或交朋結友的大日子。很多商場的內部及外牆,在10月31日的萬聖夜過後,便火速除下萬聖節佈置,11月上至中旬便換上聖誕佈置和燈飾,維多利亞港兩岸、尖沙咀和中環多幢著名建築物外牆的大型聖誕燈飾,更是每年聖誕節焦點所在。不少市民、中學、小學和幼稚園在12月上旬起,已開始相關活動,如觀賞聖誕燈飾、開聖誕派對、吃聖誕大餐、交換聖誕禮物、到蘭桂坊等地狂歡。聖誕節前一天的12月24日,雖然不是公眾假期或「勞工假期」,但部份機構可能會讓員工提早下班,股市亦僅上午開市。到了這天晚上的平安夜,更是節日氣氛最高潮時期,尖沙咀、銅鑼灣、蘭桂坊等地,擠滿觀賞聖誕燈飾和狂歡的人群,亦有倒數迎聖誕活動(如:銅鑼灣時代廣場聖誕倒數,但近年取消)。部份基督新教及天主教信徒,則會參加報佳音等宗教聚會。大多數商店、食肆及娛樂場所聖誕節期間照常營業,不少市民會因受節日氣氛感染而前往消費,亦有不少人離港外遊,是一大旅遊旺季。有些小朋友會寫信給聖誕老人,但就會被送至郵政署的「無法投遞組」,該署的職員便會「扮演」聖誕老人逐封親筆回信[9]。全港中、小學、幼稚園和大專院校會放聖誕假期,通常從12月20日或21日「聖誕聯歡會」後開始至1月2或3日(元旦後)終止,對學生來說聖誕節與農曆新年同樣是除暑假之外全年最長的連續假期。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焦點更是完全集中在如何與愛侶共渡、或尋找愛侶、或向意中人表白等愛情事宜上,儼如另一個情人節,也有更多青年人和市民會趁假期相約三五知己、家人、親友等聚會、購物、消遣和娛樂。此外,香港人普遍誤解12月26日節禮日為「拆禮物日」,以為聖誕禮物必須待到此日才可拆開,但其實西方文化圈中,聖誕禮物早在24日晚上平安夜、或25日聖誕節早上已經拆開,並無待至26日節禮日才拆開聖誕禮物的習俗。
澳門受前宗主國葡萄牙影響,聖誕節是澳門除了農曆新年以外最重要、最有氣氛的節日。12月24日和25日是澳門的公眾假期,但並非《勞動關係法》規定的強制性假日。澳門一般的企業都會把12月24日和25日列為休息日,但博彩業、服務業、零售業通常不會休息。另外,由於聖誕節及聖誕節前夕臨近澳門回歸紀念日、冬至、元旦等幾個公眾假期或強制性假日,澳門大部份的學校以及小部份企業會直接連續放假一星期(通常是12月20日至12月25日),一些基督教或天主教學校甚至會把假期延長至兩星期以上(12月20日至次年1月2日),因此坊間亦時稱此一星期的假期為「小寒假」、「聖誕長假」或「聖誕黃金週」。每逢踏入12月,大街小巷都會粉飾得充滿濃厚的歐陸聖誕氣氛,聖誕樹、馬槽、彩帶、燈飾隨處可見,尤其是議事亭前地更會每年都佈置聖誕燈飾。在平安夜,市民會到議事亭前地和大三巴牌坊等地欣賞或參與基督教團體所舉辦的聖誕報佳音,皇朝區亦人潮如鰂,年輕人到酒吧狂歡佳節,塔石廣場、南灣湖廣場、漁人碼頭及議事亭前地等地常舉辦有關聖誕的大型文娛活動。到了午夜,澳門各堂區的天主教堂分別舉行聖誕子夜彌撒,尤其以主教座堂人數最多,聖誕鐘聲遍及全城,即使非信奉基督宗教的市民,也喜歡到教堂感受聖誕節的宗教氣氛。
臺灣的天主教會於聖誕平安夜在全國各地天主堂進行聖誕子夜彌撒,基督新教教會也會舉辦聖誕感恩禮拜,非基督徒則也會參與慶祝聖誕節,主要活動有流行交換禮物、賀卡、聖誕宴會等。聖誕節名義上不是中華民國國定假日,但在1963年至2000年期間,每年12月25日均為行憲紀念日國定假日,以紀念《中華民國憲法》於1946年12月25日通過,並於1947年同日實施(惟1947年行憲,1963年才實施行憲紀念日假日,相距達17年),所以聖誕節雖然不是國定假日,但卻在中華民國政府以另一名義的設法下,很湊巧地放假一天。1998年,臺灣實施隔週週休二日,同時取消部份國定假日,以減少因假期太多而引致的經濟衝擊,當時行政院以12月25日放假可以跟國際接軌為由,維持這天放假。但2001年正式實施週休二日後,行憲紀念日國定假日遭取消,不再放假(但部份適用工時雙週84小時制的勞工,仍然有放假),但聖誕節的節日氣氛濃厚,各行各業也都在每年此時吹起聖誕風。2005年11月25日,時任總統陳水扁在贈勳梵蒂岡前任外交部長陶然樞機主教後,表示希望臺灣「與世界同步」,聖誕節也放假一天。當時臺灣部分政治人物指責陳水扁是刻意以「聖誕節放假」來鞏固「臺梵邦交」[10][11]。而其他宗教界人士提出別的宗教如佛誕也應該要有假日[12][13]。而把聖誕節定為臺灣國定假日一事,亦始終沒有實行,至今已不了了之,再無下文。
在中国大陆,聖誕節不是法定假日。但在改革开放後,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大眾特别是年轻人逐漸在商家借聖誕節的促销中認識和接受聖誕節,庆祝圣诞节的活动逐渐增加,平安夜一些地方的民眾也會自發到其城市地標或大型商圈,迎接聖誕倒數,聖誕節前夕也可以經常見到大中城市街头各種各樣的聖誕裝飾和聖誕打折促销活動[14][15][16]。其中還夾帶了華夏文化,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節日,例如聖誕紅包、禮包等,而且自2000年代起還流行平安夜當日互送蘋果,因“平”與“苹”同音,認為蘋果就是“平安果”,成為一項中國特色聖誕風俗[15][17]。蘋果在基督教中本是引導夏娃犯罪的禁果,有邪惡的意味,但對於大多數非信徒而言這並不重要。不過在中國內地每到聖誕節社會都會出現關於「國人應否過洋節日」的議論。2017年聖誕前後,多個地方政府與学校發出禁過聖誕的指令,包括湖南、河南、内蒙古、廣東等地,惹起民間關注。其中,湖南衡阳市南华大学就流出一份《关于严禁党员干部参加平安夜圣诞节聚会狂欢的通知》,学校向媒体证实了通知属实[18]。而平安夜在重庆、湖南衡阳市、南京市,出于担心人多聚集的场合会生意外,当局派出警力戒备民众庆祝圣诞,其中重庆解放碑被警察把守,庆祝节日的民众無法靠近[19]。
日本大多數人都信奉傳統的神道教或佛教,過去聖誕節的宗教氣息淡薄,一般人鮮少注意聖誕節的宗教意義。而且聖誕節不是國定假日,但學生一般正在放冬休假期,「湊巧地」,日皇明仁生日為12月23日,故接近聖誕節的12月23日是天皇誕生日國定假日(直至明仁退位為止)。雖然日本民眾有意見認為應把聖誕節定為國定假日,以使日本更與國際接軌,但如把聖誕節這個具宗教意味的節日定為國定假日,可能抵觸《日本國憲法》規定的政教分離。此外,按照日本法律,如有一天平日夾在兩個國定假日之間,該平日將自動成為「國民之休日」(国民の休日)假日;12月23日已是天皇誕生日國定假日(直至明仁退位為止),如把25日聖誕節也定為國定假日,24日就必定是國民之休日假日,實際增加2天假日,且最少3天連休。如聖誕節適逢星期三或五,串連之前或後的星期六及日,會有5天連休;如能放取數天年假,並串連其後的元旦新年假日及星期六、日,甚至可達16天連休。由於年末正值不少企業的繁忙期,過多的假日,恐會對企業運作帶來太大不便。但即使如此,在商業活動的影響下,民間完全接受慶祝聖誕節,從而展開一系列慶祝活動,不少繁華街和商場也有聖誕燈飾,節日氣氛相當濃厚。例如肯德基就是商業操作的典型,現行日本聖誕節炸雞銷售量都會暴增,吃炸雞成了日本獨特的聖誕文化,而對年輕一輩,聖誕節等同於觀賞聖誕燈飾、開聖誕派對狂歡、吃聖誕大餐、交換聖誕禮物,或如何與愛侶共度、或尋找愛侶、或向意中人表白等愛情事宜上,儼如另一個情人節,造成餐廳與旅館人潮遠多於教堂的現象。惟緊接其後的新年,對日本人而言是更重要的节日。
印度大部分教育機構均有聖誕假期,假期在聖誕節前數天開始,元旦後數天結束。聖誕節因聖誕老人禮物和購物在印地語里被叫“Bada Din”(大日子)。
菲律賓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擁有全世界最長的聖誕季。傳統上,菲律賓的聖誕節從12月16日開始。傳統上被西班牙人被稱作“Misas de Aguinaldo”(禮物彌撒),他們更通俗的菲律賓名字是“Simbang Gabi”。12月24日的平安夜會有預先準備好的“Noche Buena”——在午夜彌撒後的傳統聖誕盛宴。家庭成員坐在一起盡情享用傳統“Noche Buena”,菜主要包括“Queso De Bola”(芝士球,通常使用伊丹奶酪做成)和“Jamon”(聖誕火腿)。節日裡孩子們會向他們的神父要“Aguinaldos”(禮物),神父則會快樂的贈與禮物然後祝福他們繁榮快樂。
在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东帝汶等地,圣诞节也是國定假日。
澳紐地區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圣诞节正值夏季的酷暑时节,与傳統上聖誕節必為冬季冰天雪地的形象完全相反,结果出现圣诞老人穿着红色毛皮大氅,却乘着冲浪板到海滩去吃露天火鸡烧烤的趣怪景像。
在1960年代至今,澳洲的聖誕節吸引了大批北半球遊客,尤其是許多名人,如荷里活多位澳洲巨星会返回澳洲,而如湯·漢斯等外国巨星亦会选择每年到澳洲度假,令澳洲东岸在每逢圣诞期间成为好莱坞名人度假的首選之地,其他如微軟創始人蓋茨,亦會每年會選擇陽光,海灘的形式度假[20],為澳洲東岸的各個城市帶來可觀的旅遊行業經濟利潤。
新西蘭法律規定:所有有售賣酒精的地方在零時零分後禁止售賣含酒精飲品。 (其他節日包括復活節週日、耶穌受難日和澳新軍團日 (0:00-13:00),新年不包括,因為大部分商店需要停止營業一天)。
其他地区
参见冬季节日列表和世界上的圣诞节以了解非英语国家的相关消息。
影响
文学与艺术
圣诞节激发了许多虚构的圣诞故事,试图用现在的神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圣诞节精神。内容通常是触动心灵的关于圣诞奇迹的故事。他们中的一些已经变得非常有名并且已经变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已经被作为圣诞传统流传至今。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胡桃夹子芭蕾舞剧。故事叙述的是一位年轻俄国女孩在圣诞夜进入梦境後发现圣诞饰品都有了生命的故事,类似的还有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小氣財神》。《小氣財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吝啬鬼Ebenezer Scrooge的故事。Scrooge拒绝圣诞节所代表的发善心和同情他人的精神直到他遇见了向他展现了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圣诞精灵。通过这个和其他一些故事,狄更斯基本把英语国家的圣诞节庆祝状况描述了出来(树,葡萄干布丁,颂歌等等)同时故事也反对了圣诞节期间的商业气息。
如果说狄更斯描述了英语国家的圣诞景象,那么Thomas Nast和克莱门特·摩尔就提供了现代英语国家圣诞老人的基本形象。Nast的19世纪的图画给出了圣诞老人的相貌,同时摩尔的《A Visit from St. Nicholas》一诗(通俗的名字是《圣诞前夜》(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则描绘了圣诞老人胖乎乎声音宏亮的形象和圣诞前夜乘着雪橇来到屋顶的情形。
虽然圣诞节的符号象征已经通过电视电影广泛传播,但在一些坚持传统的国家仍旧保持原样,圣诞老人及其故事也各国有别。一些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圣诞节故事并非如狄更斯描述的那样轻松愉快,如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贫困无助的小女孩在聖誕夜赤脚走在覆着白雪的街道上,徒劳的试图去卖出她的火柴,对身边人们幸福的圣诞庆祝她只能看着。她不敢回家,因为她爸又在酗酒。不像英语国家的圣诞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尾。
影视与音乐
許多關於聖誕節的故事都收錄在電影和電視上,同時亦被無數次地於電台和電視上廣播。自从19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影像制品的普及,每年的圣诞假日期间,这些故事的录像带和影碟都得到了热卖。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电影《风云人物》,这电影的主题就是映射《小氣財神》。影片中的英雄乔治·贝利是一个商人,梦想帮助社区里的每一个人。有一年圣诞夜守护天使找到正在绝望中就要自杀的他,并向他指出他的存在对周围的其他人意义有多么的重大。最著名的动画产品莫过于《查理·布朗的圣诞节》,查理·布朗因为不满意发现假日的深层次含义的尝试而苦恼不已。
为数不多的真实故事成了永远流传的圣诞故事。圣诞赞美歌《平安夜》背后的故事还有《Yes, Virginia, there is a Santa Claus》是其中最著名的。
广播和电视也会安排圣诞主题的节目。广播电台会播放圣诞歌曲,经典音乐,赞美诗合唱如亨德尔的《弥赛亚》。其中经典圣诞歌曲有改编自柴可夫斯基地芭蕾舞乐章的《胡桃夹子》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圣诞宗教剧》(作品号第 BWV 248)。电视台也会在圣诞节期间奉献出多姿多彩的节目,讲述传统,播放一些经典影片,制作一些专题节目等。
社会与经济
因为圣诞节的焦点在于与朋友和家庭一起歡度(在香港、台灣更盛行情侶間的庆祝,變相成為情人節),故在歐美國家,常會於聖誕連假期間出現大規模、甚至全國性的返鄉潮。但對没有家庭或情侶的人,以及最近遭受损失的人,在圣诞节期间更容易患上憂鬱症。因此圣诞期间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增加。
人们发现圣诞期间自杀和谋杀率会出现一个小峰值,可能是因为假日庆祝少不了酒精助兴的缘故。但无论如何,自杀率最高的月份还是5月和6月;圣诞期间因为酒后开车相关的灾难因而也有所增加。
在基督教国家里,非基督教徒会在圣诞节感觉到没有意思,因为商店都关门了,朋友们也都去度假了,他们的唯一娱乐只是「电影和中国餐馆」了,电影院还会为了在假日赚钱保持开放。华人开的店铺不会在这个热闹的日子裡关门。
圣诞节通常对于庆祝圣诞节的国家来说,是最大的每年一度的经济刺激。在几乎所有零售领域,销售会发生戏剧性的增长,如人们购买礼物,装饰,供应为来宾准备的派对。
商店借机以高价推出新产品,消费者则借这段时间买一些打折商品。在美国,零售业的“圣诞购物季”被延长到始于感恩节,到耶稣受难日才结束。对一些商店和商业机构来说,圣诞节是他们一年中唯一关门的日子。圣诞节和新年的打折活动使得商店卖掉他们积压的产品,这一现象的经济影响力会持续到节后。
很多基要派及福音派基督徒,批評圣诞节的商业化。他们谴责圣诞季受控于金钱和贪欲,损害了它更重要的出于怜悯、慷慨和仁慈的价值。过量发行的宣传页还有其他的问题也会在圣诞节期间导致社会问题出现上升的趋势。
在北美,圣诞节假期电影季各个制片公司往往会推出本年度最令人期待片子,借以在連假期間赢得良好的票房和奥斯卡奖的入门券。另一个发片季节就是暑假了。“圣诞”影片一般不迟于感恩节前公映,因为过了这个时间后这样的主题就不再那么受欢迎了。
注解
註解1:“Behind the First Noel”,David van Biema著,《时代》杂志,2004年12月13日49-61页
註解2: 8世纪英格兰历史学家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中包括了一封教宗额我略一世写给圣梅利特斯(Saint Mellitus)的信。当时梅利特斯正在去英格兰的路上,此行的目的是对异教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展开传教工作。教宗建议如果让异教徒保持他们原有的一些习俗和传统可能会更容易的转化他们,但是同时他们要承认上帝是唯一的真神放弃他们的异教诸神(教皇指的“魔鬼”),“当时很多人对这样的结局很满意,表面上允许他们,他们可能更容易从内心受到上帝的仁慈的感化”[21]。尽管教宗从来都没有声明圣诞节是对异教徒的起码的让步,但是教宗批准了这样的作为“圣经可接受”的转化策略,指出上帝所了的比古代以色列人和他们的异教徒的牺牲更多的事情。
註解3: 在奥利弗·克伦威尔1645年占领英格兰後,圣诞节被当作清教徒们去除国家颓废的努力的一部分而被取消。在查理二世复辟后恢复圣诞节庆祝活动后,圣诞节又被证明是不受欢迎的。一些由移居到北美的英国清教徒独立派组成的朝圣者同样也不支持庆祝圣诞节。因此,在北美殖民地早期圣诞节并没有成为节日。事实上,从1659年到1681年间,在波士顿任何庆祝圣诞节的活动都被宣布为非法,违反者将被处以5先令的罚款。然而,另一方面,对于詹姆斯敦殖民地的人们来说,庆祝圣诞节却是自由的。圣诞节,常被视为英国人风俗的节日,美国人对它的喜爱程度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再次下降,以致于直到1870年6月26日它才被宣布为联邦的法定节日。
註解4: 见Stromateis,I,xxi in P.G.,VIII,888。
參見
- 聖誕夜
参考文献
引用
^ 1.01.1 星期天休息:要普天同慶的聖誕,不要「政治正確」的「耶誕」. 蘋果日報. 香港. 2006-12-24.
^ O'Conner, Patricia T.; Kellerman, Stewart. Origins of the Specious: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9: 77. ISBN 9781400066605.
^ 《辨明聖經的真理》 (2005) 但以理預言救主彌賽亞的來臨 守望台聖經書社
^ 世界知識.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80 (简体中文).
^ 与世界同步 乌克兰首次12月25日过圣诞节. 美國之音. 2017-12-26.
^ 你的圣诞节过得“地道”吗? 快来看国外怎么过圣诞. 搜狐网 (中文(简体)).
^ 麦琪. 南美. 中国网. 2007-12-19 [2016-12-24] (简体中文).
^ 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耶稣诞辰在近代中国的节日化
^ 郵政署的聖誕老人. 無綫新聞 - 新聞檔案. 2016-12-23 (粵語).
^ 鞏固臺梵邦交 阿扁提"聖誕放假". BBC中文网. [2016-12-24] (繁体中文).
^ 教廷國務卿希望臺灣規定聖誕放假. 大紀元. 2004-07-03 (繁体中文).
^ 基於同樣理由,佛誕也應放假
^ 扁擬推動聖誕節放假. 蘋果日報 (台灣). 2005-11-26.
^ 美媒:中国人过圣诞节只是为了减压. 新浪. 2011-12-26.
^ 15.015.1 平安夜吃苹果 圣诞节中国化. 网易. 2011-12-24.
^ 戴雨潇. 圣诞在美国衰落,却在中国被追捧?. 观察者网. 2017-12-25.
^ 莫华英. “平安夜”吃“平安果”,圣诞节也在“中国化”. 新华网. 2006-12-26 [2017-12-25].
^ 圣诞到来 中国小学生却在喊“拒绝洋节”?. bbc中文. 2017-12-25.
^ 大陆宗教打压升级 连圣诞装饰也不容. RFA. 2017-12-25.
^ Bill Gates jets in to Sydney for Christma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1-10.
^ 存档副本. [201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11-24).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1908年出版天主教百科全书圣诞节条目
- Duchesne, Louis(1902),Les origines du culte chrétien
- Talley, Thomas J.(1986),礼拜年的起源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圣诞节 |
中文
- 從教會史談聖誕節的起源
- 关于圣诞节,圣经怎么说?
英文
- 挪威的聖誕
- 網上的聖誕
- 聖誕起源(英文)
- 聖誕節- 聖經應答者
- 日本的聖誕
- 聖誕歷史
- 聖誕禮物的傳說
天主教百科全書:聖誕- Christmas
多語言
聖誕老人村(英語、芬蘭語)可寫信給聖誕老公公- 传统的圣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