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卫星














放卫星的宣传海报


放卫星,指的是中國从1958年开始的在大跃进中的的一场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在大跃进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这些上报虚假“小麦卫星”、“水稻卫星”、“包谷卫星”、“烤烟卫星”等在各行各业中发生的类似行为统称为“放卫星”。现在泛指不切实际、吹牛皮、说大话、夸大声势。




目录






  • 1 事件介绍


    • 1.1 名称由来


    • 1.2 主要过程


    • 1.3 放卫星的操作方法


    • 1.4 钱学森与放卫星


    • 1.5 后续影响


    • 1.6 白菜放卫星




  • 2 参考文献


  • 3 参见





事件介绍



名称由来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主要过程




人民日報有關湖北麻城創出早稻畝產36956斤記錄的報導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5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105斤”的浮夸报道,成为了大跃进运动放出第一颗亩产卫星。
[1]


经过《人民日报》等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政府组织的现场观摩,各地群众欢欣鼓舞地效仿,在随后各地掀起了陆续放出小麦亩产卫星的高潮,虚报数字逐渐增大,例如:8月13日,新华社报道了湖北省麻城县溪建园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的事蹟,该社早稻亩产达到了36900斤。随后,各大广播、报纸、杂志的相关报道宣传也进入了新的高潮,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沸腾的广西》、《丰收曲》将各地高产的新闻传播到全国各地。


截至放卫星的尾声阶段9月25日左右,小麦亩产最高数是青海柴达木盆地赛什克农场第一生产队的8586斤,稻谷亩产最高数为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130435斤。



放卫星的操作方法



钱学森与放卫星


钱学森于1958年6月16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的署名文章,论证了粮食亩产万斤是可行的: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前年卖粮用萝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


这是江西井冈山农民的一首民歌。我们的土地正在农民双手豪迈的劳动中,付给人们更多的粮食,6月12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发表了一个动人的消息: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继小麦亩产2105斤以后,又有2亩9分地平均每亩打下了3530斤小麦。


土地所能给人们的粮食生产量碰顶了吗?


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今后,通过农民的创造和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将会大大突破今天的丰产成绩。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丰产量高出很多。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这并不是空谈。举一个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别丰产试验田要在一亩地里收160万斤蔬菜。虽说蔬菜不是粮食,但到底是亩产160万斤!


所以,只要我们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条件,加上人们的不断创造,产、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今天条件不具备,明天就会创造出来,今天还没有,明天一定会有!




后续影响


干部为个人利益虚报产量,导致农民征粮过重,产生延续3年的大饥荒。



白菜放卫星



参考文献





  1. ^ 广州市档案局 1958年6月8日大跃进运动放出第一颗亩产卫星




参见




  • 大跃进

  • 打麻雀运动

  • 人民公社

  • 大炼钢铁

  • 冒进

  • 三年大饥荒

  • 文化大革命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澳門輕軌系統

水泉澳邨

Indian Fore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