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學

Multi tool use
经济学 |

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圖(2015年)
|
各地區經濟
- 非洲经济
- 北美洲经济
- 南美洲经济
- 亚洲经济
- 欧洲经济
- 大洋洲经济
|
经济学分支
-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经济学方法
- 非正统经济学思想
|
|
学科分支
- 经济体系
- 经济史
- 经济增长
- 劳动
- 信息经济
- 博弈论
- 地域科学
- 行为经济学
- 文化经济学
- 演化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 国际经济学
- 货币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 健康经济学
- 產業经济学
- 管理经济学
- 法律经济学
- 农业经济学
- 自然资源经济学
- 环境经济学
- 城市经济学
- 农村经济学
- 产业组织理论
- 生态经济学
- 社會經濟學
|
|
经济制度和类别
- 封闭经济
- 二元经济
- 礼物经济
- 非正式经济
- 市场经济
- 混合经济
- 伊斯兰
- 自由放任
- 开放经济
- 参与经济
|
经济意识形态
- 无政府主义
- 资本主义
- 共产主义
- 社团主义
- 法西斯主义
- 乔治主义
- 伊斯兰
- 自由放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重商主义
- 保护主义
- 社会主义
- 工团主义
- 第三条道路
|
其他经济形态
- 盎格鲁-撒克逊
- 欧洲封建
- 经济全球化
- 狩猎采集经济
- 新兴工业化国家
- 皇宮經濟
- 农园经济
- 后资本主义
- 后工业主义
- 社会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代币经济
- 传统经济
- 信息经济
- 过渡经济
- 資源導向型經濟
|
经济学主题首页
|
|
生態經濟學[1]是一個跨學科的學術研究領域,旨在了解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下,人類經濟與自然生態間的共同演化和互相依存的關係[2]。有別於環境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是對環境的主流經濟分析,生態經濟學則把經濟視作為生態系統下的子系統,並強調保存天然資本[3]。一個由德國經濟學家所作的調查發現,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派,因為生態經濟學家強調強而有力的可持續性,並且否定人造資本可以取代天然資本的看法[4]。
生態經濟學建立於Kenneth E. Boulding、Nicholas Georgescu-Roegen、Herman Daly、Robert Costanza及其他學者的研究之上。而綠色經濟,一般來說,就是生態經濟學在政治上更實在的應用[5][6]。
據生態經濟學家Malte Faber所言, 生態經濟學的特質在於其論述聚焦於自然、公義以及時間。有關於跨代平等、環境的可容受能力、環境轉變的不可逆轉性、長遠後果的不確定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的議題,都為生態經濟學的分析和評估帶來指引[7]。生態經濟學家對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做法例如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到底經濟學的價值觀判斷可以跟學術研究分離到甚麼程度等,抱著質疑的態度。生態經濟學認為經濟學無可避免是規範性的學問,而非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的[8]。嘗試結合時間和公義問題的位置分析(英语:Positional analysis),就被提出作為另一個選擇[9][10]。
生態經濟學包括對社會的新陳代謝作研究,亦即是對能源和資源進入及離開經濟體系的流動作研究。這個學術次領域亦被稱為生物物理經濟學、生物經濟學或熱經濟,同時亦跟一門名為工業共生的應用科學有關連。生態經濟學建基於一個概念模型,認為經濟體系跟能源和資源的流動、以及由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緊密相連並因而得以維持[11]。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對經濟和環境的關係作出研究,關注點包括能源和資源的流動及可持續發展、環境質素,以及經濟發展[12]。
自然與生態
主条目:自然和生態
經濟學中一個簡單的收入循環流程圖,來到生態經濟學就被取代為一個較複雜的流程圖,指出陽光作為能源輸入到生態系統,維持著自然界的投入和環境所提供的「服務」,並最終成為生產單位。被消耗之後,自然界的投入離開經濟體系,成為污染和廢棄物。當資源被消耗掉,或者遭受到污染無法使用,環境提供服務和資源的潛力和功能便會耗盡。而「洗涤槽功能」(英语:Sink function)就是指環境把廢物和污染吸引並無害化的能力:當廢物的輸出超過洗涤槽功能的上限,長遠的損害便會發生[13]:8。一些具持久性的污染物,例如某些有機污染物和核廢料,環境只能極之緩慢地甚至完全不能吸收;生態經濟學家強調把「累積性污染物」盡可能減到最少[13]:28。污染物會影響人類和氣候的健康。
主流環境經濟學同意自然資本和生態系統服務具有經濟價值,但生態經濟學特別強調它們的重要性。生態經濟學家可能會在衡量成本的金錢價值之前,首先評估要如何去維持環境的穩定[13]:9。
參看
更多信息:green economy、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
文獻參考
^ 1.01.1 “生態經濟學”使用“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進行標引與檢索-增修《中文主題詞表》. 編目園地. 臺北市: 國家圖書館. 2010-11-25 [2012-12-27]. 參見“綠能經濟”
^ Anastasios Xepapadeas.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 Jeroen C.J.M. van den Bergh (2001).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mes, Approaches, and Differences with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1), pp. 13-2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10-31. (press +).
^ Illge L, Schwarze R. (2006). A Matter of Opinion: How Ecological and Neoclassical Environmental Economists Think about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11-30.. 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 Paehlke R. (1995).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ism: An Encyclopedia, p. 315. Taylor & Francis.
^ Scott Cato, M. (2009). Green Economics. Earthscan, London. ISBN 978-1-84407-571-3.
^ Malte Faber. (2008). How to be an ecological economist. Ecological Economics 66(1):1-7. Preprint.
^ Peter Victor. (2008). Book Review: Frontiers in Ecological Econom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 66(2-3).
^ Mattson L. (1975). Book Review: Positional Analysis for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by Peter Soderbaum. The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 Soderbaum, P. 2008. Understanding Sustainability Economics. Earthscan, London. ISBN 978-1-84407-627-7. pp.109-110, 113-117.
^ Cutler J. Cleveland, "Biophysical economics", Encyclopedia of Earth, Last updated: September 14, 2006.
^ http://www.eoearth.org/by/Topic/Ecological%20economics
^ 13.013.113.2 Harris J. (2006).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模型化生态系统
|
|
模型化生态系统 - 营养构成要素
|
|
总论 |
非生物因子 · 非生物压力 · 行为生态学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生物量 · 生物因子 · 生物压力 · 环境承载力 · 竞争 ·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生态学 · 生態系統模型 · 关键物种 · 摄食行为列表 · 生态学代谢学说 · 生态生产力
|
|
|
生产者 |
自养生物 · 化能合成 · 化能生物 · 基础物种 · 混合营养生物 · 菌異營 · 菌根营养生物 · 有机营养生物 · 光能异养生物 · 光合作用 · 光合效率 · 光养生物 · 基本營養類型 · 初级生产
|
|
消费者 |
顶级掠食者 · 食细菌生物 · 食肉动物 · 化能有机营养生物 · 觅食 · 泛化种与特化种 · Intraguild predation · 食草动物 · 異營生物 · 异养营养 · 食虫类 · 中间捕食者释放假说 · 雜食動物 · 最优觅食理论 · 捕食 · 猎物转换
|
|
分解者 |
|
|
微生物 |
古菌 · 噬菌体 · 微生物生態學 · 无机自养生物 · 无机营养生物 · 微生物合作 · 微食物网 · 微生物智能 · 微食物环 · 微生物席 · 微生物代谢 · 噬菌体生态学
|
|
食物網 |
生物放大作用 · 生態效率 · 生態塔 · 能量流 · 食物鏈 · 營養級
|
|
食物網例子 |
冷泉 · 海底熱泉 · 潮間帶 · 海藻林 · 湖泊 ·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 · 河流 · 舊金山河口生態系統 · 土壤食物網 · 海潮水坑
|
|
過程 |
Ascendency · 生物累積 · 頂極群落 · 競爭排除原則 · Consumer-resource systems · Copiotrophs · 生態網絡 · 生態演替 · 能質 · 能量系統語言 · f-ratio · 飼料轉化率 · 大魚吃小魚 · Mesotrophic soil · 養分循環 · Oligotroph · 浮游生物的悖論 · 营养级联 · 营养互利共生 · 营养状态指数
|
|
防衞/對抗 |
- 動物的色彩
- 反捕食適應
- 偽裝
- 植物对食草动物的防御
- 擬態
- Predator avoidance in schooling fish
|
|
|
|
模型化生态系统 - 其他構成要素
|
|
種群生態學 |
豐度(生態學) · 阿利效應 · 逆補償作用 · 生態收益 · · 有效群體大小 · 種內競爭 · Logistic函数 · 馬爾薩斯增長模式 · 最大持續產量 · 野生動物個體數過剩 · 過度開發 · 種群週期 · 種群動態學 · 種群模型 · 種群大小 · 生態穩定性
|
|
|
物種 |
生物多樣性 · 密度制約 · 物種多樣性的生態學影響 · 生態滅絕 · 特有種 · 旗艦種 · 梯度分析 · 指示種 · 外來種 · 入侵物種 · 物種多樣性與緯度 · 最小可生存種群 · 中性理論 · 種群生存力分析 · 優先效應 · 拉波波特法則 · 物種多樣性 · 物種同次性 · 物種豐富度 · 物種分佈 · 物種面積曲綫 · 傘護種
|
|
種間關係 |
抗生 · 種間關係 · 偏利共生 · 群落生態學 · 種間競爭 · 互利共生 · 存儲效應
|
|
空間生態學 |
生物地理學 · Cross-boundary subsidy · 生態差異 · 交錯群落 · 生態型 · 擾亂 · 邊緣效應 · 福斯特法則 · 棲息地細碎化 · 理想自由分佈 · 中度干扰假说 · 島嶼生物地理學 · 景觀生態學 · 景觀流行病學 · 景觀湖沼學 · 集合種群 · 缀块动态学 · r/K選擇理論 · Source–sink dynamics
|
|
生態位 |
生態位 · 生態陷阱 · 生態系統工程師 · Environmental niche modelling · Guild · 動物棲地 · 海洋動物棲地 · 極限相似性 · Niche apportionment models · 生態位構建 · 生態位分化
|
|
非攝食類網絡 |
Assembly rules · 貝特曼原理 · 生物發光 · 生態崩潰 · 生態負債 · 生態赤字 · 生態能量學 · 生態指示生物 · 生态阈值 · 生態系統多樣性 · 突現 · Extinction debt · 克萊伯定律 · 萊比錫最少量率 · 臨界值法則 · 托森法則 · 旱生演替系列
|
|
其他 |
异速生长 ·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 · 生態平衡 · 生物學數據可眎化 · 構造理論 · 漸變群 · 生態經濟學 · 生態足跡 · 生態預測 · Ecological humanities · 生态化学计量学 · Ecopath · Ecosystem based fisheries · 髓石 · 演化生態學 · 功能生態學 · 工業生態學 · 宏生態學 · 微生態系統 · 自然環境 · 系統生態學 · 理論生態學
|
|
|
|
AgpCMPG10 IRRAPit800,Ja,Z47WieAUz1X5kUyHAeYnuToqKvvnfOTJPMlPI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etter of the alphabet. For other uses, see Y (disambiguation). See also: Wye (disambiguation) Y Y y (See below) Usage Writing system Latin script Type Alphabetic and Logographic Language of origin Latin language Phonetic usage [ y ] [ ɨ ] [ j ] [ iː ] [ ɪ ] [ ɘ ] [ ə ] [ ɯ ] [ ɛː ] [ j ] [ ɥ ] [ ɣ̟ ] / w aɪ / / aɪ / Unicode value U+0059, U+0079 Alphabetical position 25 History Development Υ υ 𐌖 Y y Time period 54 to present Descendants • U • V • W • Ỿ • ¥ • Ꮙ • Ꮍ • Ꭹ Sisters F Ѵ У Ў Ұ Ү ו و ܘ וּ וֹ ࠅ 𐎆 𐡅 ወ વ ૂ ુ उ Variations (See below) Other Other letters commonly used with y(x), ly, ny This article contains IPA phonetic symbols.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Unicode characters. For an introductory guide on IPA symbols, see Help:IPA. ISO basic Latin alphabet Aa Bb Cc D...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viewed from the south Highest point Elevation 2,571 ft (784 m) NAVD 88 [1] Prominence 2,456 ft (749 m) [1] Listing California county high points 55th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1] Geography Mount Tamalpais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S. Show map of California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the US) Show map of the US Parent range California Coast Ranges Topo map USGS San Rafael Geology Mountain type Sedimentary Climbing First ascent 1830s by Jacob P. Leese (first recorded ascent) [2] Easiest route Railroad Grade fire trail Mount Tamalpais ( / t æ m əl ˈ p aɪ . ɪ s / ; TAM -əl- PY -iss ; Coast Miwok: /t̪ɑmɑlˈpɑis̺/ , known locally as Mount Tam ) is a peak in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nited Stat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Details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1] Date established November 5, 1990 [1] Date retired September 28, 1997 Other name(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FMW Independent Women's Championship Statistics First champion(s) Combat Toyoda [1] Most reigns Megumi Kudo (6 reigns) [1] Longest reign Megumi Kudo (426 days) [1] Shortest reign Shark Tsuchiya (<1 day) [1] Th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or the FMW Independent Women's & WWA Women's Championship ) was two Japanese women's professional wrestling championship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and FMW Independent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contested in the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FMW). During the heyday of FMW, the female wrestlers wrestled in the same types of bloody death matches as the FMW men, and were feared by other Japanese female wrestlers for their toughness and inten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