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马库斯

Multi tool use
鲁道夫·“鲁迪”·阿瑟·马库斯(英语:Rudolph "Rudy" Arthur Marcus,1923年7月21日-),加拿大化学家,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
生平
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43年取得麦吉尔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4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博士学位。1958年成为归化美国公民。目前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
贡献
参考资料
^ Rudolph A. Marcus: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2
外部链接
 |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鲁道夫·马库斯
|
Rudolph A. Marcus: Arthur Amos Noyes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Caltech
- Rudolph A. Marcus: autobiography
- Rudolph A. Marcus: Nobel Lecture 1992,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in Chemistry: Theory and Experiment
- Freeview video 'An Interview with Rudolph Marcus' by the Vega Science Trust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
1901年-1925年 |
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尔 |
1903年:阿伦尼乌斯 |
1904年:拉姆齐 |
1905年:拜尔 |
1906年:莫瓦桑 |
1907年:比希纳 |
1908年:卢瑟福 |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
1910年:瓦拉赫 |
1911年:居里 |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
1913年:维尔纳 |
1914年:理查兹 |
1915年:维尔施泰特 |
1918年:哈伯 |
1920年:能斯特 |
1921年:索迪 |
1922年:阿斯顿 |
1923年:普雷格尔 |
1925年:席格蒙迪
|
|
1926年-1950年 |
1926年:斯韦德贝里 |
1927年:威兰 |
1928年:温道斯 |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
1930年:费歇尔 |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
1932年:朗缪尔 |
1934年:尤里 |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
1936年:德拜 |
1937年:霍沃思、卡勒 |
1938年:库恩 |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
1943年:德海韦西 |
1944年:哈恩 |
1945年:维尔塔宁 |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
1947年:魯賓遜 |
1948年:蒂塞利乌斯 |
1949年:吉奥克 |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
|
2001年- |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夏普莱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鈴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
沃尔夫化学奖得主
|
|
1970年代 |
卡尔·杰拉西 (1978)
赫尔曼·弗朗西斯·马克 (1979)
|
|
1980年代 |
亨利·艾林 (1980)
Joseph Chatt (1981)
约翰·波拉尼 / George C. Pimentel (1982)
Herbert S. Gutowsky / Harden M. McConnell / John S. Waugh (1983/4)
罗道夫·阿瑟·马库斯 (1984/5)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 阿尔伯特·艾申莫瑟 (1986)
大卫·菲利浦 / David Blow (1987)
Joshua Jortner / Raphael David Levine (1988)
Duilio Arigoni / Alan R. Battersby (1989)
|
|
1990年代 |
理查德·恩斯特 / 亚历山大·派恩斯 (1991)
约翰·波普尔 (1992)
艾哈迈德·兹韦勒 (1993)
理查德·勒纳 / 彼得·舒尔茨 (1994/5)
吉尔伯特·施托克 / 塞缪尔·丹尼谢夫斯基 (1995/6)
格哈德·埃特尔 / 加博尔·绍莫尔尧伊 (1998)
Raymond Lemieux (1999)
|
|
2000年代 |
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 (2000)
Henri B. Kagan / 野依良治 / 巴里·夏普莱斯 (2001)
哈利·格雷 (2004)
理查德·扎尔 (2005)
阿达·约纳特 / 乔治·费海尔 (2006/7)
威廉·莫尔纳 / 艾伦·巴德 (2008)
|
|
2010年代 |
斯图尔特·A·赖斯 / 邓青云 / 克日什托夫·马蒂亚谢夫斯基 (2011)
保罗·阿利维萨托斯 / 查尔斯·利伯 (2012)
伯特·S·兰格 (2013)
翁启惠 (2014)
K·C·尼古劳 / 斯图亚特·L·施莱伯 (2016)
Robert G. Bergman (2017)
藤田诚 / 奥马尔·亚基 (2018)
|
|
|
|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二十八届院士
|
|
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當選 |
|
数理科学组 8人 |
- 張永山
- 王永雄
- 馮又嫦
- 王瑜
- 李世昌
- 翁玉林
- 張石麟
- 翟敬立
|
|
|
数理科学组名誉院士 4人 |
- 拉尔夫·西塞罗内
- 鲁道夫·马库斯
- 野依良治
- 讓-皮埃爾·塞爾
|
|
生命科学组 5人 |
|
|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4人 |
|
|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名誉院士 1人 |
|
|
工程科学组 1人 |
|
|
中央研究院历届院士模板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FAST: 1772889
- ISNI: 0000 0000 6804 5388
- LCCN: no2009134431
- SNAC: w68q025m
- VIAF: 96904920
|
|
Yu,8i 1lm0Zh VwAAX6ogLr,VwiVeO1ygWfHxD4hojjpypXqDrcIH3KxC,wTKCbKUxTY,AAJH v1tiRBDROrwMGGVsVR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etter of the alphabet. For other uses, see Y (disambiguation). See also: Wye (disambiguation) Y Y y (See below) Usage Writing system Latin script Type Alphabetic and Logographic Language of origin Latin language Phonetic usage [ y ] [ ɨ ] [ j ] [ iː ] [ ɪ ] [ ɘ ] [ ə ] [ ɯ ] [ ɛː ] [ j ] [ ɥ ] [ ɣ̟ ] / w aɪ / / aɪ / Unicode value U+0059, U+0079 Alphabetical position 25 History Development Υ υ 𐌖 Y y Time period 54 to present Descendants • U • V • W • Ỿ • ¥ • Ꮙ • Ꮍ • Ꭹ Sisters F Ѵ У Ў Ұ Ү ו و ܘ וּ וֹ ࠅ 𐎆 𐡅 ወ વ ૂ ુ उ Variations (See below) Other Other letters commonly used with y(x), ly, ny This article contains IPA phonetic symbols.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Unicode characters. For an introductory guide on IPA symbols, see Help:IPA. ISO basic Latin alphabet Aa Bb Cc D...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viewed from the south Highest point Elevation 2,571 ft (784 m) NAVD 88 [1] Prominence 2,456 ft (749 m) [1] Listing California county high points 55th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1] Geography Mount Tamalpais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S. Show map of California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the US) Show map of the US Parent range California Coast Ranges Topo map USGS San Rafael Geology Mountain type Sedimentary Climbing First ascent 1830s by Jacob P. Leese (first recorded ascent) [2] Easiest route Railroad Grade fire trail Mount Tamalpais ( / t æ m əl ˈ p aɪ . ɪ s / ; TAM -əl- PY -iss ; Coast Miwok: /t̪ɑmɑlˈpɑis̺/ , known locally as Mount Tam ) is a peak in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nited Stat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Details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1] Date established November 5, 1990 [1] Date retired September 28, 1997 Other name(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FMW Independent Women's Championship Statistics First champion(s) Combat Toyoda [1] Most reigns Megumi Kudo (6 reigns) [1] Longest reign Megumi Kudo (426 days) [1] Shortest reign Shark Tsuchiya (<1 day) [1] Th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or the FMW Independent Women's & WWA Women's Championship ) was two Japanese women's professional wrestling championship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and FMW Independent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contested in the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FMW). During the heyday of FMW, the female wrestlers wrestled in the same types of bloody death matches as the FMW men, and were feared by other Japanese female wrestlers for their toughness and inten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