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Multi tool use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第十九届 (2017年10月至今)
主要官员
总书记
习近平(会议召集人)
政治局常委(7)
习近平 李克强 栗战书 汪 洋 王沪宁 赵乐际 韩 正
政治局委员(18)
丁薛祥 王 晨 刘 鹤 许其亮 孙春兰(女) 李 希 李 强 李鸿忠 杨洁篪 杨晓渡 张又侠 陈 希 陈全国 陈敏尔 胡春华 郭声琨 黄坤明 蔡 奇
机构概况
上级机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机构类型
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常设机构
授权法源
中国共产党章程
常设机构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办事机构
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
联络方式
总部
实际地址
北京市中南海等地
中国共产党
历史 - 章程 - 評論 - 稱謂
最高领导人
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标志和制度
党章、党旗、党徽、党报、党刊
领导干部、干部制度、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组织、纪律检查机关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央组织
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
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外联部
中央办公厅、中央政法委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央顾问委员会
地方组织
地方各级组织: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地方委员会、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
基层组织: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党组
军队组织:军队委员会
十八大 → 十九大 → 二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中国共产党
全国代表大会 (十九大)
中央委员会 (十九届)
总书记:习近平
中央政治局
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直属机构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组织: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地方委员会、党委书记
基层组织: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党组、第一书记
军队委员会
政府
国家宪政体制
法律 (列表)
基本法律、普通法律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香港法例、澳门法律
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十三届、代表)
主席团
常务委员会 (十三届、组成人员)
委员长:栗战书
副委员长、秘书长、 委员
委员长会议
各专门委员会
国家行政机关
中央人民政府 (第十三届国务院)
总理:李克强(历届内阁)
副总理:韩正、孙春兰 胡春华、刘鹤
国务委员
秘书长 (办公厅)
全体会议 (第十三届) /组成人员
常务会议 (第十三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人)
行政区划、机构编制
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
基本国策、五年规划
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监察机关
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任:杨晓渡
副主任:刘金国 、杨晓超 、李书磊 、徐令义 、肖培 、陈小江
巡视制度: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
信访部门:国家信访局、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
国家司法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政治
統一戰線·港澳台政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中央统战部)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香港政党、澳门政党
人民團體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
香港司法体制、澳门司法体制
外交·国安·宣传
外交部 (发言人、驻外机构)
商务部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全国人大外事委、全国政协外事委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发展道路、中國夢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新型國際關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
大国外交、周边外交
中國與聯合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国际反华势力
习近平外事访问列表
国家安全部
公安部国内安全保卫局、中央保密办(国家保密局)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办公室)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网络主权、网络审查
公安网监、防火长城
政治主题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简称中共中央政治局 或中央政治局 ,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会议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召集[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后其职权由党代会转移到中央委员会,再转移到中央政治局,最后转移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即党代会职权实现了三次转移,因前三者均无常设机构履行其职能[2] 。
中共中央政治局从1927年5月的五届一中全会开始设立。1943年4月2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规定:在两次中央全会之间,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的工作的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3] 。中央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军各机构则是它的办事机构和执行部门[4] 。
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成员称“中央政治局委员”,或“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局委员一般都在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等国家机构、中共中央各部门或各省市的党政机关担任主要职务,按惯例可以被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全体会议提名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5] ;省部级正职人选也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6] 。中央政治局常委属于国家级正职的一级领导职务,而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补委员属于二至三级干部[7] 。
自1982年中共十二大废除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副主席职务开始,政治局委员的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简体)”,不同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书记处按担任者党内地位的排名方法。
目录
1 政治局委员推选
2 本届政治局常委会委员
3 本届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4 历届政治局
4.1 第四届
4.2 第五届
4.3 第六屆
4.4 第七届
4.5 第八届
4.6 第九届
4.7 第十届
4.8 第十一届
4.9 第十二届
4.10 第十三届
4.11 第十四届
4.12 第十五届
4.13 第十六届
4.14 第十七届
4.15 第十八届
4.16 第十九届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链接
7 参见
政治局委员推选
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条件是63周岁以下正部长级以上干部和军队正大军区职干部[8] 。政治局与其它中央党组织一样,采用“等额选举”推选其成员[9] 。
此外,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人选推荐、考察、提名工作,始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领导下进行[10] 。
本届政治局常委会委员
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2017年10月25日上午选举习近平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选举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其排名顺序按党内的资历和地位,有严格规定与含义。
201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25人,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7人,排名如下:
排名
肖像 姓名
党职
公职
分工
1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 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总指挥
2
李克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党组书记
国务院总理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 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
3
栗战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副主任
4
汪 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国政协党组书记
全国政协主席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组长 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组长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5
王沪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文明委主任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成员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主任
6
赵乐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纪委书记
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7
韩 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党组副书记
国务院副总理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 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成员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组长
本届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2017年10月25日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共25人,除7名常务委员会委员外还有18人(以姓氏的简体汉字笔画数为序)[11] :
姓氏笔画数
肖像 姓名
党职
公职
分工
2
丁薛祥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第2) 中央办公厅主任 中直机关工委书记(至2018年3月)→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书记(2018年3月)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中央保密委员会主任
4
王晨
中央政治局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排名第1)
6
刘鹤
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党组成员
国务院副总理(排名第4)
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组长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员 主管科技、工业、金融的副总理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
6
许其亮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军委深改组常务副组长
6
孙春兰
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党组成员
国务院副总理(排名第2)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员 主管教育、卫生、体育、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副总理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足球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7
李希
中央政治局委员 广东省委书记
7
李强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上海市委书记
7
李鸿忠
中央政治局委员 天津市委书记
7
杨洁篪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7
杨晓渡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第3)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排名第1)
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中央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7
张又侠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军委深改组副组长 军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7
陈希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第4) 中央组织部部长 中央党校校长
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长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延安干部学院院长 浦东干部学院院长 井冈山干部学院院长
7
陈全国
中央政治局委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
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
7
陈敏尔
中央政治局委员 重庆市委书记
9
胡春华
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党组成员
国务院副总理(排名第3)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主管农林、水利、商务、海关工作的副总理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10
郭声琨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第5) 中央政法委书记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组长
11
黄坤明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第6) 中央宣传部部长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组长 中央文明委副主任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14
蔡奇
中央政治局委员 北京市委书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历届政治局
第四届
四届一中全会(1925年)产生的中央局,由5名委员组成。[12] [13]
委员:陈独秀(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中央宣传部委员)、瞿秋白(中央宣传部委员)。
第五届
五届一中全会(1927年)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8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14] [15]
委员:陈独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
第六屆
六届一中全会(1928年)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5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16]
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政治局
1928年7月19日中共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28年7月至1945年6月任职
一中全会(1928年7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 · 周恩来 · 苏兆征 (1929年2月逝世) · 项英 · 蔡和森 (1928年11月撤职) · 李立三(1928年11月增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瞿秋白 · 张国焘
政治局候补委员
李立三(候补常委,1928年11月晋升) · 徐锡根(候补常委) · 杨殷 (1929年8月被害) · 彭湃 (1929年8月被害) · 罗登贤 · 关向应 · 卢福坦
三中全会(1930年9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 · 周恩来 · 瞿秋白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项英 · 李立三 · 关向应 · 张国焘
政治局候补委员
罗登贤 · 徐锡根 · 卢福坦 · 温裕成 · 李维汉 · 顾顺章 · 毛泽东
四中全会(1931年1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 (总书记,1931年6月被捕叛变后被处决) · 周恩来 · 张国焘 · 王明(1931年6月代理总书记)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项英 · 徐锡根 · 陈郁 · 卢福坦 · 任弼时
政治局候补委员
罗登贤 · 关向应 · 王克全 (1931年2月开除出党) · 刘少奇 · 温裕成 (1931年3月撤职) · 毛泽东 · 顾顺章 (1931年4月叛变)
临时中央(1931年9月)
政治局常委
秦邦宪(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 · 张闻天 · 卢福坦 (1933年1月叛变)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康生 · 李竹声 · 陈云
五中全会(1934年1月)
书记处书记
秦邦宪(总书记至1935年2月) · 张闻天(1935年2月任总书记) · 周恩来 · 项英 · 毛泽东(1935年1月增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陈云 · 王明 · 康生 · 任弼时 · 张国焘 · 朱德 · 毛泽东(1935年1月晋升常委) · 顾作霖 (1934年5月逝世) · 陈昌浩(1935年8月增补) · 周纯全(1935年8月增补) · 彭德怀(1936年1月参加政治局工作) · 林育英(1936年1月参加政治局工作)
政治局候补委员
王稼祥 · 刘少奇 · 关向应 · 邓发 · 凯丰
政治局会议(1936年10月)
书记处书记
张闻天(总书记) · 毛泽东 · 周恩来 · 王稼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朱德 · 任弼时 · 张国焘 · 刘少奇 · 凯丰 · 邓发
政治局会议(1937年12月)
书记处书记
毛泽东 · 王明 · 张闻天 · 陈云 · 康生 · 任弼时(1940年3月参加工作)
书记处书记(1943年3月)
毛泽东(政治局主席) · 刘少奇 · 任弼时
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 王明 · 张闻天 · 陈云 · 康生 · 周恩来 · 朱德 · 项英 (1941年3月遇害) · 王稼祥 · 任弼时 · 张国焘 (1938年4月叛逃) · 刘少奇 · 凯丰 · 邓发 · 彭德怀
七中全会(1944年5月)[注 1]
全会主席团
毛泽东 · 朱德 · 刘少奇 · 任弼时 · 周恩来
^ 六届七中全会期间,由全会主席团处理中央日常事务,政治局及书记处停止履行职权。
« 第五届(八七会议后) →
第六届 → 第七届 »
委员:向忠发(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兼中央政治局主席)、周恩来(秘书长兼组织部长)、苏兆征(工委书记)、李立三(农委书记)、张金保(妇委书记)。瞿秋白、张国焘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
第七届
中共七届一中全会(1945年6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13名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政治局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45年6月至1956年9月任职
5+1 书记处书记[注 1]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朱 德 · 刘少奇 · 周恩来 · 任弼时 (中央秘书长,1950年10月逝世) · 陈 云(1950年10月递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3+2 委员
毛泽东 · 朱 德 · 刘少奇 · 周恩来 · 任弼时 (1950年逝世) · 陈 云(1945年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 康 生 · 高 岗 (1954年8月自杀,1955年3月被开除出党) · 彭 真(1945年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 董必武 · 林伯渠 · 张闻天 · 彭德怀 · 林 彪 (1955年4月补选) · 邓小平 (1955年4月补选,中央秘书长)
^ 第七届中央政治局不设常委会,由中央书记处履行政治局常委会职权。
« 第六届 →
第七届 → 第八届(十一中全會前)»
任弼时于1950年10月病逝。
高岗于1954年2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8月自杀。
1955年4月,七届五中全会补选林彪、邓小平为政治局委员。
第八届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1956年9月28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17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十一中全会前)
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任职(1966年8月改组)
6+1 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中央主席) · 刘少奇(中央副主席) · 周恩来(中央副主席) · 朱 德(中央副主席) · 陈 云(中央副主席) · 林 彪 (1958年增选,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总书记)
17+3 委员
毛泽东 · 刘少奇 · 周恩来 · 朱 德 · 陈 云 · 邓小平 · 林 彪 · 林伯渠 (1960年逝世) · 董必武 · 彭 真 · 罗荣桓 (1963年逝世) · 陈 毅 · 李富春 · 彭德怀 · 刘伯承 · 贺 龙 · 李先念 · 柯庆施 (1958年增选,1965年逝世) · 李井泉 (1958年增选) · 谭震林 (1958年增选)
6 候补委员
乌兰夫 · 张闻天 · 陆定一 · 陈伯达 · 康 生 · 薄一波
« 第七届 → 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前) → 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后)»
1958年5月,八届五中全会增选柯庆施、李井泉、谭震林为政治局委员。
彭德怀、张闻天于1959年8月遭到批判,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林伯渠于1960年5月病逝,罗荣桓于1963年12月病逝,柯庆施于1965年4月病逝。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彭真、陆定一于1966年5月被打倒,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66年8月12日,八届十一中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补选陶铸、陈伯达、康生、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政治局委员,补选李雪峰、谢富治、宋任穷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改组后的中央政治局由23名委员、7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十一中全会后)
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66年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改组,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任职(1967年3月停止活动)
11-1 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林 彪(中央副主席) · 周恩来 · 陶 铸 · 陈伯达 · 邓小平 · 康 生 · 刘少奇(1968年撤职) · 朱 德 · 李富春 · 陈 云
23-1 委员
毛泽东 · 林 彪 · 周恩来 · 陶 铸 · 陈伯达 · 邓小平 · 康 生 · 刘少奇(1968年撤职) · 朱 德 · 李富春 · 陈 云 · 董必武 · 彭 真 · 陈 毅 · 彭德怀 · 刘伯承 · 贺 龙 · 李先念 · 李井泉 · 谭震林 · 徐向前 · 聂荣臻 · 叶剑英
7 候补委员
乌兰夫 · 张闻天 · 陆定一 · 薄一波 · 李雪峰 · 谢富治 · 宋任穷
« 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前) → 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后) → 第九届 »
张闻天(已于1959年8月遭到批判)、乌兰夫于1966年8月被打倒,彭德怀(已于1959年8月遭到批判)于1966年12月被打倒,薄一波、陶铸、邓小平、刘少奇、李井泉于1967年1月被打倒,宋任穷、谭震林于1967年8月被打倒,贺龙于1967年9月被打倒,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67年“二月逆流”后,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其功能由中央文革碰头会取代。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九届
中共九届一中全会(1969年4月28日)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由21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政治局
1969年4月28日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69年4月至1973年8月任职
5-1 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林 彪 (中央副主席,1971年逝世) · 周恩来 · 陈伯达(1973年撤职) · 康 生
21-5 委员
毛泽东 · 林 彪 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叶 群 (1971年逝世) · 叶剑英 · 刘伯承 · 江 青 · 朱 德 · 许世友 · 陈伯达(1973年撤职) · 陈锡联 · 李先念 · 李作鹏(1973年撤职) · 吴法宪(1973年撤职) · 张春桥 · 邱会作(1973年撤职) · 周恩来 · 姚文元 · 康 生 · 黄永胜(1973年撤职) · 董必武 · 谢富治 (1972年逝世)
4-1 候补委员
纪登奎 · 李雪峰(1973年撤职) · 李德生 · 汪东兴
« 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后) → 第九届 → 第十届 »
陈伯达于1970年9月被隔离审查,李雪峰于1971年1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林彪、叶群于1971年9月坠机身亡。
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于1971年9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谢富治于1972年3月病逝。
陈伯达、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李雪峰于1973年8月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十届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1973年8月30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1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
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73年8月至1977年8月任职
9-3+2 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 (中央主席,1976年逝世) · 华国锋 (1976年任职,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央主席) · 周恩来 (中央副主席,1976年逝世) · 王洪文(中央副主席,1977年撤职) · 康 生 (中央副主席,1975年逝世)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李德生(中央副主席,1975年辞职) · 邓小平 (1975年任职,1976年撤职,1977年复职,中央副主席) 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朱 德 (1976年逝世) · 张春桥(1977年撤职) · 董必武 (1975年逝世)
21-4+1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毛泽东 · 王洪文(1977年撤职) · 邓小平 (1973年任职,1976年撤职,1977年复职) · 韦国清 · 叶剑英 · 刘伯承 · 江 青(1977年撤职) · 朱 德 · 许世友 · 华国锋 · 纪登奎 · 吴 德 · 汪东兴 · 陈永贵 · 陈锡联 · 李先念 · 李德生 · 张春桥(1977年撤职) · 周恩来 · 姚文元(1977年撤职) · 康 生 · 董必武
4 候补委员
吴桂贤 · 苏振华 · 倪志福 · 赛福鼎
« 第九届 → 第十届 → 第十一届 »
邓小平于1973年12月经中共中央决定担任政治局委员。
董必武于1975年4月病逝,康生于1975年12月病逝,周恩来于1976年1月病逝。
邓小平于1976年4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朱德于1976年7月病逝,毛泽东于1976年9月病逝。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于1976年10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十一届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1977年8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由23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
1977年8月19日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职
5-1+3 常委会委员
华国锋(中央主席→中央副主席) · 胡耀邦 (1980年增选,中央总书记,1981年当选为中央主席)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副主席) · 赵紫阳 (1980年增选,1981年当选为中央副主席) · 李先念(中央副主席) · 陈 云 (1978年增选,中央副主席) · 汪东兴(中央副主席,1980年辞职)
23-4+6 委员
华国锋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 震 (1978年增选) · 韦国清 · 乌兰夫 · 方 毅 · 邓小平 · 邓颖超 (1978年增选) · 叶剑英 · 刘伯承 · 许世友 · 纪登奎(1980年辞职) · 苏振华 (1979年逝世) · 李先念 · 李德生 · 吴 德(1980年辞职) · 余秋里 · 汪东兴(1980年辞职) · 张廷发 · 陈 云 (1978年增选) · 陈永贵 · 陈锡联(1980年辞职) · 胡耀邦 (1978年增选,1978年兼中央秘书长至1980年) · 赵紫阳 (1979年选举) · 耿 飙 · 聂荣臻 · 倪志福 · 徐向前 · 彭 冲 · 彭 真 (1979年选举)
3-1 候补委员
陈慕华 · 赵紫阳(1979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 赛福鼎
« 第十届 → 第十一届 → 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前)»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
苏振华于1979年2月病逝。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选举赵紫阳、彭真为政治局委员。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请求,免去其政治局委员职务。
陈永贵于1980年9月被解除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第十二届
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1982年9月13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五中全会前)
1982年9月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职(1985年9月改组)
6 常委会委员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 [注 1] ·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国家体改委主任) · 李先念(国家主席) · 陈 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25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 习仲勋(中央书记处书记) · 王 震(中央党校校长) · 韦国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乌兰夫(国家副主席) · 方 毅(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至1984年) · 邓小平 · 邓颖超(全国政协主席) · 叶剑英 · 李先念 · 李德生(沈阳军区司令员至1985年) · 杨尚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 杨得志(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 余秋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 宋任穷 · 张廷发(空军司令员至1985年) · 陈 云 · 赵紫阳 · 胡乔木 · 胡耀邦 · 聂荣臻(中央军委副主席) · 倪志福(全国总工会主席,1984年兼天津市委书记) · 徐向前(中央军委副主席) · 彭 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廖承志 (1983年逝世) [注 2]
3 候补委员
姚依林(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 秦基伟(北京军区司令员) · 陈慕华(国务委员,外经贸部部长至1985年→1985年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1983年6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1985年9月18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廖承志于1983年6月逝世前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
« 第十一届 →
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前) → 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后)»
廖承志于1983年6月病逝。
1985年9月22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叶剑英、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王震、韦国清、李德生、宋任穷、张廷发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请求;24日,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田纪云、乔石、李鹏、吴学谦、胡启立、姚依林为政治局委员。改组后的中央政治局由20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五中全会后)
1982年9月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改组,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职
5 常委会委员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至1987年) [注 1] ·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1987年代理中央总书记,国家体改委主任至1987年) · 李先念(国家主席) · 陈 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20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 习仲勋 · 方 毅(国务委员) · 邓小平 · 田纪云(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秘书长至1985年) · 乔 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1986年兼国务院副总理) · 李 鹏(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委主任) · 李先念 · 杨尚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 杨得志(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 吴学谦(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 · 余秋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 陈 云 · 赵紫阳 · 胡乔木 ·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 · 胡耀邦 ·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1987年兼国家计委主任) · 倪志福(全国总工会主席,天津市委书记至1987年) · 彭 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2 候补委员
秦基伟(北京军区司令员) · 陈慕华(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闭幕起,至1987年10月25日中共十三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前) →
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后) → 第十三届 »
第十三届
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1987年11月2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17名委员、1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87年11月至1992年10月任职
5-2+3 常委会委员
赵紫阳(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至1989年,1989年撤职) [注 1] · 江泽民 (1989年增选,中央总书记,上海市委书记至1989年,上海市市长至1988年,1989年兼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90年兼国家中央军委主席) · 李 鹏(国务院总理,国家体改委主任至1990年) · 乔 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至1988年,1990年兼中央政法委书记) ·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1989年免职) ·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至1989年) · 宋 平 (1989年增选,中央组织部部长至1989年) · 李瑞环 (1989年增选,中央书记处书记,天津市委书记至1989年,天津市市长至1989年)
17-2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田纪云(国务院副总理) · 乔 石 · 江泽民 · 李 鹏 · 李铁映(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 · 李瑞环 · 李锡铭(北京市委书记) · 杨汝岱(四川省委书记) · 杨尚昆(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至1989年→1989年兼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 · 吴学谦(国务院副总理) · 宋 平 · 赵紫阳(1989年撤职) · 胡启立(1989年免职) · 胡耀邦 (1989年逝世) · 姚依林 · 秦基伟(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部长)
1 候补委员
丁关根(1988年兼国务院台办主任至1990年,1989年兼中央书记处书记,1990年兼中央统战部部长)
^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1992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后) →
第十三届 → 第十四届 »
胡耀邦于1989年4月病逝。
赵紫阳于1989年5月被停止工作,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撤销赵紫阳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免去胡启立的政治局委员职务。
第十四届
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1992年10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0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
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92年10月至1997年9月任职
7 常委会委员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注 1] · 李 鹏(国务院总理) · 乔 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李瑞环(全国政协主席) · 朱镕基(国务院副总理,1993年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至1995年) · 刘华清(中央军委副主席) ·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
20-1+1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关根(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 · 田纪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朱镕基 · 乔 石 · 刘华清 · 江泽民 · 李 鹏 · 李岚清(国务院副总理) · 李铁映(国务委员、国家体改委主任) · 李瑞环 · 杨白冰 · 吴邦国(上海市委书记至1994年,1994年兼中央书记处书记,1995年兼国务院副总理) · 邹家华(国务院副总理) · 陈希同(北京市委书记至1995年,1995年撤职) · 胡锦涛 · 姜春云(山东省委书记至1994年,1994年兼中央书记处书记,1995年兼国务院副总理) · 钱其琛(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 · 黄 菊 (1994年增选,上海市市长至1995年,1994年兼上海市委书记) · 尉健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1995年兼北京市委书记至1997年) · 谢 非(广东省委书记) · 谭绍文 (1993年逝世) [注 2]
2 候补委员
温家宝(中央书记处书记) · 王汉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1993年3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1997年9月12日中共十五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谭绍文于1993年2月逝世前任天津市委书记。
« 第十三届 →
第十四届 → 第十五届 »
谭绍文于1993年2月病逝。
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增选黄菊为政治局委员。
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撤销陈希同的政治局委员职务。
第十五届
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1997年9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2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
1997年9月19日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97年9月至2002年11月任职
7 常委会委员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注 1] · 李 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朱镕基(国务院总理) · 李瑞环(全国政协主席) ·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1999年兼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 尉健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李岚清(国务院副总理)
22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关根(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至2002年) · 田纪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朱镕基 · 江泽民 · 李 鹏 · 李长春(广东省委书记) · 李岚清 · 李铁映(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 李瑞环 · 吴邦国(国务院副总理) · 吴官正(山东省委书记) · 迟浩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 · 张万年(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 · 罗 干(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1998年兼中央政法委书记) · 胡锦涛 · 姜春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贾庆林(北京市委书记至2002年,北京市市长至1999年) · 钱其琛(国务院副总理) · 黄 菊(上海市委书记至2002年) · 尉健行 · 温家宝(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 谢 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9年逝世)
2 候补委员
曾庆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至1999年→1999年兼中央组织部部长至2002年) · 吴 仪(国务委员)
^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1998年3月19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第十四届 →
第十五届 → 第十六届 »
谢非于1999年10月病逝。
第十六届
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2002年11月15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4名委员、1名候补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
200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2002年11月至2007年10月任职
9 常委会委员
胡锦涛(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至2004年→2004年兼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至2005年→2005年兼国家中央军委主席) [注 1] · 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 贾庆林(全国政协主席) · 曾庆红(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 · 黄 菊 (国务院副总理,2007年逝世) · 吴官正(中央纪委书记) · 李长春(中央文明委主任) · 罗 干(中央政法委书记)
24-1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乐泉(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 · 王兆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回良玉(国务院副总理) · 刘 淇(北京市委书记) · 刘云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 · 李长春 · 吴 仪(国务院副总理,2003年兼卫生部部长至2005年) · 吴邦国 · 吴官正 · 张立昌(天津市委书记至2007年) · 张德江(广东省委书记) · 陈良宇(上海市委书记,2006年停职) · 罗 干 · 周永康(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 · 胡锦涛 · 俞正声(湖北省委书记) · 贺国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 · 贾庆林 · 郭伯雄(中央军委副主席) · 黄 菊 · 曹刚川(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 · 曾庆红 · 曾培炎(国务院副总理) · 温家宝
1 候补委员
王 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至2007年)
^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2003年3月18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第十五届 →
第十六届 → 第十七届 »
陈良宇于2006年9月经中共中央决定被停止政治局委员职务。
黄菊于2007年6月病逝。
第十七届
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2007年10月22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
2007年10月22日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2007年10月至2012年11月任职
9 常委会委员
胡锦涛(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注 1] · 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 贾庆林(全国政协主席) · 李长春(中央文明委主任) · 习近平(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2010年兼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 · 贺国强(中央纪委书记) · 周永康(中央政法委书记)
25-1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习近平 · 王 刚(全国政协副主席) · 王乐泉(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至2010年) · 王兆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王岐山(国务院副总理) · 回良玉(国务院副总理) · 刘 淇(北京市委书记至2012年) · 刘云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 · 刘延东(国务委员) · 李长春 · 李克强 · 李源潮(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 · 吴邦国 · 汪 洋(广东省委书记) · 张高丽(天津市委书记) · 张德江(国务院副总理,2012年兼重庆市委书记) · 周永康 · 胡锦涛 · 俞正声(上海市委书记) · 贺国强 · 贾庆林 · 徐才厚(中央军委副主席) · 郭伯雄(中央军委副主席) · 温家宝 · 薄熙来(重庆市委书记至2012年,2012年停职)
^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第十六届 →
第十七届 → 第十八届 »
薄熙来于2012年4月经中共中央决定被停止政治局委员职务。
第十八届
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2012年11月15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
201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2012年11月至2017年10月任职
7 常委会委员
习近平(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注 1] ·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 · 张德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俞正声(全国政协主席) · 刘云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 · 王岐山(中央纪委书记) · 张高丽(国务院副总理)
25-1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习近平 · 马 凯(国务院副总理) · 王岐山 · 王沪宁(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 刘云山 · 刘延东(国务院副总理) · 刘奇葆(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 · 许其亮(中央军委副主席) · 孙春兰(天津市委书记至2014年→2014年兼中央统战部部长) · 孙政才(重庆市委书记至2017年,2017年撤职) · 李克强 · 李建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李源潮(国家副主席) · 汪 洋(国务院副总理) · 张春贤(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至2016年) · 张高丽 · 张德江 · 范长龙(中央军委副主席) · 孟建柱(中央政法委书记) · 赵乐际(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 · 胡春华(广东省委书记) · 俞正声 · 栗战书(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 · 郭金龙(北京市委书记至2017年) · 韩 正(上海市委书记)
^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第十七届 →
第十八届 → 第十九届 »
孙政才于2017年9月被开除党籍,其政治局委员职务自然撤销。
第十九届
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2017年10月25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
2017年10月25日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7 常委
习近平(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注 1] ·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 · 栗战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汪 洋(全国政协主席) · 王沪宁(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 赵乐际(中央纪委书记) · 韩 正(国务院副总理)
25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薛祥(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 · 习近平 · 王 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王沪宁 · 刘 鹤(国务院副总理) · 许其亮(中央军委副主席) · 孙春兰(国务院副总理) · 李 希(广东省委书记) · 李 强(上海市委书记) · 李克强 · 李鸿忠(天津市委书记) · 杨洁篪(中央外事办主任) · 杨晓渡(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 汪 洋 · 张又侠(中央军委副主席) · 陈 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校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 陈全国(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 · 陈敏尔(重庆市委书记) · 赵乐际 · 胡春华(国务院副总理) · 栗战书 · 郭声琨(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 · 黄坤明(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 · 韩 正 · 蔡 奇(北京市委书记)
^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2022年中共二十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第十八届 →
第十九届(现任)
参考文献
^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22条:“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 党内监督的基础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8-10.
^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兼谈毛泽东核心地位怎样确立
^ 中共黨政的互動關係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6-22.“各級單位中,黨委的地位高於一切。中央政治局是全國最高領導機構,黨政軍各機構則是它的辦事機構和執行部門。黨通過政治局領導全國。在地方,省黨委會是全省的最高領導機構,省長只是第一副書記,省委書記才是地方的最高決策者。”
^ 全国十届政协拟提名主席人选1名 副主席人选24名
^ 应该管好省部级高官
^ 关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施意见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产生方式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1-05.
^ 方绍伟:《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制度研究》:““九人中常委”的第四个特征带有更多的历史痕迹,这就是中常委选举制度上的“提名酝酿特征”。中共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选举政治局和中常委,然后再从中常委中选出总书记,再由中常委提名表决中央书记处人选。中共的党内选举禁止西方的“竞选”,“差额选举”只用于地方党组织的委员和代表,中央党组织和地方党委书记一律采用“等额选举”(包括政治局、中常委、中纪委、地方各级党委和纪检委正副书记)。”
^ 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诞生记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新华网. 2017-10-25 [2017-10-26 ] .
^ 中共四大选出的新领导机关
^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
^ 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领导机构
^ 中共中央机构沿革概要
^ 中共第六届历次中央全会
外部链接
参见
中国共产党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政党主题
共产主义主题
政治局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
中国共产党
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 · 列宁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斯大林主义
毛泽东思想
党指挥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人民民主专政 · 統一戰線 · 人民战争 · 为人民服务 · 实事求是 · 整风 · 新民主主义 · 土地改革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反右运动 ·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三个世界
华国锋时期指导思想
一纲两目(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安定团结) · 两个凡是(汪东兴)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四项基本原则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改革开放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猫论 · 摸论 · 三个有利于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大讨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要內容 · 保持先进性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可持续 · 和谐社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國夢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其他
五讲四美三热爱 ·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清除精神污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荣辱观
制度
章程、入党誓词 · 幹部職務名稱表制度 · 党旗、党徽 · 党费、党产 · 党报、党刊 · 纪律检查机关/“双规”→留置 · 民主集中制 ·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央组织
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委员会
最高负责人 (历史沿革)
1921 中央局(书记) → 1922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 1925 总书记) → 1927 中央委员会 (总书记 → 1945 主席 → 1982 总书记 )
中央政治局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常务委员会 /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秘书长
议事协调机构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 ·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 · 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密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全国扫除黄色出版物、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工作小组(办公室) ·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中央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 · 全国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领导小组 ·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 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 · 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 中央修改国家宪法工作领导小组(非常设)
直属机构
中央办公厅 · 中央组织部(保留国家公务员局牌子) · 中央宣传部(加挂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牌子;中央文明委办公室设在中央宣传部,由中央宣传部代管) · 中央统战部(保留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国家宗教事务局牌子) · 中央外联部 · 中央政法委 · 中央政策研究室 ·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 · 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 · 中央外事办 · 中央编委 中央编办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保留中央编译局牌子) · 《人民日报》社 · 《求是》杂志社 · 《光明日报》社 ·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直属机关 的下属机构
中央办公厅 下属机构
中央警卫局(中央警卫团) · 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 · 中保委 中央保密办(国家保密局) · 中央密码办(国家密码管理局) ·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 · 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 ·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 中南海业余大学(併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保留建制)
中央委员 (候补委员)
二届(候补) · 三届(候补) · 四届(候补) · 五届(候补) · 六届(候补) · 七届(候补) · 八届(候补) · 九届(候补) · 十届(候补) · 十一届(候补) · 十二届(候补) · 十三届(候补) · 十四届(候补) · 十五届(候补) · 十六届(候补) · 十七届(候补) · 十八届(候补) · 十九届(候补)
中央军事委员会
沿革
1925 中央军事部 → 1926 中央军事委员会 → 1928 中央军事部 → 1930 中央军事委员会 → 1931 中央军事部 → 1937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 1945 中央军事委员会 → 1954 中央军事委员会
负责人
中央军事部长 → 中央军委书记 → 中央军事部长 → 中央军委书记 → 中央军事部长 → 中革军委主席 → 中央军委主席 → 中央军委主席
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央纪律 检查委员会
沿革
1927 中央监察委员会 → 1949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 1955 中央监察委员会 → 1978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负责人
1949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 1955 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 1978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 1987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地方组织
地方各级党代会 各省级行政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集体 · 台湾省工委 省委(省委书记、省委办公厅)、自治区党委书记、市委书记、区委书记
基层组织
基层党代会 基层党委 · 党工委 · 党组 党支部 党小组
附属组织
社会团体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中国少年先锋队
武装力量
北伐战争
葉挺獨立團
十年内战
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
八路军 · 新四军 ·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 华南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大隊 、琼崖纵队)
三年内战
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华野) · 两广纵队
建国以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 · 中国人民志愿军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 中国民兵
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
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委员会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
中央书记处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办公厅(总书记办公室)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 中央统战部 中央对外联络部
各议事协调机构和领导小组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第五届
一中全會
陈独秀(总书记) · 张国焘 · 蔡和森 · 瞿秋白(後補,因病请假) · 谭平山(後補)
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张国焘 · 李维汉 · 周恩来 · 李立三 · 张太雷 · 瞿秋白(後補)
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
瞿秋白(临时政治局主席) · 李维汉 · 苏兆征
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
瞿秋白 · 李维汉 · 苏兆征 · 周恩来 · 罗亦农 (被捕牺牲) · 项英(後補)
第六届
一中全會
向忠发 · 周恩来 · 苏兆征 (1929年2月病逝) · 项英 · 蔡和森(1928年11月被撤职) · 李立三(後補)
三中全會
向忠发(政治局主席) · 周恩来 · 瞿秋白
四中全會
1931年1月
向忠发(总书记) · 周恩来 · 张国焘 · 王明
1931年6月
周恩来 · 王明(代理书记) · 卢福坦 · 张闻天
1931年9月
博古 · 张闻天 · 卢福坦
五中全會
1934年1月
博古(总书记) · 张闻天 · 周恩来 · 项英
1935年1月
张闻天(总书记) · 毛泽东 · 周恩来 · 博古 · 王稼祥
1937年12月
张闻天 · 毛泽东 · 王明 · 陈云 · 康生
六中全會
毛泽东(政治局主席) · 张闻天 · 陈云 · 康生 · 王明 · 任弼时(1940年7月增选)
七中全會
毛泽东 · 朱德 · 刘少奇 · 周恩来 · 任弼时
第七届
不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由中央书记处 代替。
一中全会选举 1945年6月
中央书记处书记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朱德 · 刘少奇 · 周恩來 ·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45年8月增选):陈云 · 彭真
二中全会调整 1949年3月
中央书记处书记 :毛泽东(中央主席) · 刘少奇 · 周恩來 · 朱德 · 任弼时 (中央秘书长,1950年逝世) · 陈云 (1950年代理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递补)
第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56年9月
毛泽东(中央主席) · 刘少奇(中央副主席) · 周恩来(中央副主席) · 朱德(中央副主席) · 陈云(中央副主席) · 林彪 (1958年八届五中全会增选,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总书记)
十一中全会选举 1966年8月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林彪(中央副主席) · 周恩来 · 陶铸(1967年被打倒) · 陈伯达 · 邓小平(1967年被打倒) · 康生 · 刘少奇(1967年被打倒,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撤职) · 朱德 · 李富春 · 陈云
1967年3月 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
第九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69年4月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林彪 (中央副主席,1971年逝世) · 周恩来 · 陈伯达(1971年九届二中全会隔离审查,1973年撤职) · 康生
第十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73年8月
毛泽东 (中央主席,1976年逝世) · 华国锋 (1976年任职,中央第一副主席,1976年任中央主席) · 周恩来 (中央副主席,1976年逝世) · 王洪文(中央副主席,1976年隔离审查,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撤职) · 康生 (中央副主席,1975年逝世)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李德生(中央副主席,1975年十届二中全会辞职) · 邓小平 (1975年十届二中全会当选,1976年撤职,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复职,中央副主席) · 朱德 (1976年逝世) · 张春桥(1976年隔离审查,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撤职) · 董必武 (1975年逝世)
第十一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77年8月
华国锋(中央主席)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副主席) · 李先念(中央副主席) · 陈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中央副主席) · 汪东兴(中央副主席,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辞职) · 胡耀邦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增选,中央总书记) · 赵紫阳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增选)
六中全会改组 1981年6月
胡耀邦(中央主席、中央总书记)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副主席) · 赵紫阳(中央副主席) · 李先念(中央副主席) · 陈云(中央副主席) · 华国锋(中央副主席)
第十二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2年9月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 ·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 · 李先念(国家主席) ·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五中全会改组 1985年9月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至1987年) ·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1987年代理中央总书记) · 李先念(国家主席) ·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第十三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7年11月
赵紫阳(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撤职) · 李鹏(国务院总理) ·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免职) ·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
四中全会改组 1989年6月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1989年十三届五中全会兼中央军委主席) · 李鹏(国务院总理) ·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 · 宋平 · 李瑞环(中央书记处书记)
第十四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92年10月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鹏(国务院总理) · 乔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李瑞环(全国政协主席) · 朱镕基(国务院副总理) · 刘华清(中央军委副主席) ·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
第十五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97年9月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朱镕基(国务院总理) · 李瑞环(全国政协主席) ·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兼中央军委副主席) · 尉健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李岚清(国务院副总理)
第十六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02年11月
胡锦涛(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兼中央军委主席) · 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 贾庆林(全国政协主席) · 曾庆红(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 · 黄菊 (国务院副总理,2007年逝世) · 吴官正(中央纪委书记) · 李长春(中央文明委主任) · 罗干(中央政法委书记)
第十七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07年10月
胡锦涛(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 贾庆林(全国政协主席) · 李长春(中央文明委主任) · 习近平(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兼中央军委副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 · 贺国强(中央纪委书记) · 周永康(中央政法委书记)
第十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12年11月
习近平(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 · 张德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俞正声(全国政协主席) · 刘云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 · 王岐山(中央纪委书记) · 张高丽(国务院副总理)
第十九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17年10月
习近平(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 · 栗战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汪洋(全国政协主席) · 王沪宁(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 · 赵乐际(中央纪委书记) · 韩正(国务院副总理)
sf GziP2Yol4yl zFsIZ3O,6lCW,0yLe9dSvY7QKf79uE7U1w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etter of the alphabet. For other uses, see Y (disambiguation). See also: Wye (disambiguation) Y Y y (See below) Usage Writing system Latin script Type Alphabetic and Logographic Language of origin Latin language Phonetic usage [ y ] [ ɨ ] [ j ] [ iː ] [ ɪ ] [ ɘ ] [ ə ] [ ɯ ] [ ɛː ] [ j ] [ ɥ ] [ ɣ̟ ] / w aɪ / / aɪ / Unicode value U+0059, U+0079 Alphabetical position 25 History Development Υ υ 𐌖 Y y Time period 54 to present Descendants • U • V • W • Ỿ • ¥ • Ꮙ • Ꮍ • Ꭹ Sisters F Ѵ У Ў Ұ Ү ו و ܘ וּ וֹ ࠅ 𐎆 𐡅 ወ વ ૂ ુ उ Variations (See below) Other Other letters commonly used with y(x), ly, ny This article contains IPA phonetic symbols.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Unicode characters. For an introductory guide on IPA symbols, see Help:IPA. ISO basic Latin alphabet Aa Bb Cc D...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viewed from the south Highest point Elevation 2,571 ft (784 m) NAVD 88 [1] Prominence 2,456 ft (749 m) [1] Listing California county high points 55th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Coordinates: 37°55′45″N 122°34′40″W / 37.929088°N 122.577829°W / 37.929088; -122.577829 [1] Geography Mount Tamalpais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S. Show map of California Mount Tamalpais Mount Tamalpais (the US) Show map of the US Parent range California Coast Ranges Topo map USGS San Rafael Geology Mountain type Sedimentary Climbing First ascent 1830s by Jacob P. Leese (first recorded ascent) [2] Easiest route Railroad Grade fire trail Mount Tamalpais ( / t æ m əl ˈ p aɪ . ɪ s / ; TAM -əl- PY -iss ; Coast Miwok: /t̪ɑmɑlˈpɑis̺/ , known locally as Mount Tam ) is a peak in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nited Stat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Details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1] Date established November 5, 1990 [1] Date retired September 28, 1997 Other name(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FMW Independent Women's Championship Statistics First champion(s) Combat Toyoda [1] Most reigns Megumi Kudo (6 reigns) [1] Longest reign Megumi Kudo (426 days) [1] Shortest reign Shark Tsuchiya (<1 day) [1] The FMW Women's Championship (or the FMW Independent Women's & WWA Women's Championship ) was two Japanese women's professional wrestling championships (WWA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and FMW Independent World Women's Championship) contested in the promotion Frontier Martial-Arts Wrestling (FMW). During the heyday of FMW, the female wrestlers wrestled in the same types of bloody death matches as the FMW men, and were feared by other Japanese female wrestlers for their toughness and inten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