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古尔文学奖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龚古尔文学奖(龔固爾獎)
授予对象
"the best and most imaginative prose work of the year"
日期
每年11月
国家或地区
 法国
主办方
Académie Goncourt
首次颁发
1903
官方网站
academie-goncourt.fr

龚古尔文学奖龔固爾獎(Prix Goncourt)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每年11月頒獎。




目录






  • 1 歷史


  • 2 爭議


  • 3 獲獎名單


  • 4 相關條目


  • 5 參考資料


  • 6 外部連結





歷史


由19世纪法国作家爱德蒙·德·龚古尔(1822年—1896年)為他早逝的弟弟儒勒·德·龚古尔(1830年—1870年)设立的[1],这两位作家对法国自然主义小说、社会史和艺术评论都有较大的贡献,两人都终身没有结婚,他們並非孿生兄弟,且相差八歲,但他們舉止行為相似,有相同的愛好,死后遗嘱将全部财产设立一个龚古尔学会,由10位委员负责,每年从当年发表的小说中评选出最佳新人作,奖励5000金法郎。龚古尔文学奖从1903年开始评选,奖金虽然不多,但获奖者的作品保證暢銷,所以这个奖项非常受关注,每年12月学会委员聚集在巴黎德鲁昂饭店进行评选,外面等候的记者云集。


除了龔古爾獎以外,龔古爾學院每年還會評選出其它的獎項,包含:龔古爾詩歌獎(Le Goncourt de la Poésie);龔古爾首部小說獎(新人獎,Le Goncourt du Premier Roman);龔古爾中篇小說獎(Le Goncourt de la Nouvelle),每年9月在斯特拉斯堡頒發;龔古爾傳記獎(Le Goncourt de la Biographie),每年9月在南希頒發。



爭議


由于龚古尔学会的委员没有一位是女性,引起女作家的不满,由22位《幸福生活》杂志(现在改名为《女性》杂志)的女作家发起,成立了一个“女性文学奖”(也音译为“费米娜奖”Fémina),也是由10位全部是女性的委员评选当年最佳作品,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公布。但女性文学奖自成立后,评选出的最佳作品很少是女作家的作品。


一些授獎決定一直存在爭議,著名的案例包含1919年授予馬塞爾·普魯斯特遭到許多人反彈,很多人認為獎金給予羅蘭·道傑雷斯(Roland Dorgelès)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小說[2][3],因為龔古爾文學獎應該頒發給年輕有為的作家,而普魯斯特當時為48歲(這是龔古爾文學獎唯一的資格要求,年齡並不重要)。


1921年,雷尼·馬蘭榮獲龔古爾文學獎,作品是法國第一本公開批評歐洲在非洲殖民主義的小說。這部小說引起“劇烈反應”,被禁止在所有的法國殖民地販售[4]


1932年,龚古尔文学奖又因未将此荣誉授予日后享誉全球的作家路易斯·斐迪南·塞利纳的小说《茫茫黑夜漫游》而被世人诟病。


长久以来,龚古尔文学奖似乎一直与诺贝尔文学奖“格格不入”。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已过世的罗曼·罗兰、法朗士、纪德、莫里亚克、加缪、萨特、西蒙及在世的勒-克莱齐奥均未被授予龚古尔文学奖。迄今为止,被授予龚古尔文学奖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只有莫迪亚诺(《暗店街》)一位。


然而,近年來龔古爾獎備受法國評論界指摘,一些法國文學批評家稱該獎已淪為出版商謀利的工具。



獲獎名單







































































































































































































































































































































































































































































































































































































年度
作者
著作
1903年

约翰·安托万·诺
《敌对势力》
1904年

里歐·弗拉皮埃(Léon Frapié)
《幼稚園》
1905年

克洛德·法雷尔
《文明人》
1906年

让·萨洛德
《丁利,杰出的作家》
1907年

艾米莉·莫斯利
《特雷斯·洛林》
1908年

弗兰西斯·德·米奥曼德雷
《写在水上》
1909年

莱布隆德
《法兰西》
1910年

路易斯·佩尔戈
《德古皮尔·玛戈特》
1911年

阿尔方斯·德·夏多布里昂
《德·卢迪纳先生》
1912年

安德烈·萨维尼翁
《女孩之雨》
1913年

马克·埃尔德
《人民的海》
1914年

阿德里安·伯特兰
《呼叫地面》
1915年

雷尼·本杰明
《加斯帕》
1916年

亨利·巴比塞
《火线》
1917年

亨利·马勒布
《火焰金点》
1918年

乔治·杜阿梅尔
《文明》
1919年

马塞尔·普鲁斯特
《在少女们身旁》(《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
1920年

艾尔内斯特·佩罗雄
《奈纳》
1921年

雷尼·马兰
《巴图阿拉》
1922年

亨利·贝劳德
《肥胖者的苦难》
1923年

卢西恩·法布尔
《拉伯韦尔或瘟疫》
1924年

蒂埃里·贝扎斯
《金银花,炼狱,第十三章》
1925年

莫里斯·热纳瓦
《拉博利奥》
1926年

亨利·徳贝尔利
《斐德尔的苦恼》
1927年

莫里斯·贝德尔
《热罗姆,北纬六十度》
1928年

莫里斯·康斯坦丁·威尔
《一个留恋过去的人》
1929年

马塞尔·阿兰德
《命令》
1930年

亨利·福柯尼耶
《马来亚》
1931年

让·法亚尔
《相思病》
1932年

居伊·玛兹里纳
《狼》
1933年

馬爾羅
《人的命運》
1934年

罗歇·韦塞尔
《科南船长》
1935年

约瑟夫·佩雷
《血和启示》
1936年

马克桑斯·范·德·梅尔契
《上帝的指纹》
1937年

夏尔·普利斯尼埃
《假护照》
1938年

亨利·特洛亚
《蜘蛛》
1939年

菲利普·埃里亚
《宠儿们》
1940年

弗朗西斯·昂布里埃尔
《暑假》
1941年

亨利·普拉
《三月的风》
1942年

马克·贝尔纳
《赤子之心》
1943年

马里于斯·格鲁
《人的道路》
1944年

爱尔莎·特奥莱
《第一个窟窿赔偿二百法郎》
1945年

让-路易·博里
《德寇铁蹄下的故乡》
1946年

让-雅克·戈蒂埃
《一则社会新闻的由来》
1947年

让·路易·居尔蒂斯
《夜深沉》
1948年

莫里斯·德吕翁
《大家族》
1949年

罗贝尔·梅尔勒
《瑞德库特的周末》
1950年

保尔·科兰
《野蛮的游戏》
1951年

朱利安·格拉克
《流沙海岸》
1952年

贝阿丽特·白克
《莱昂·莫兰教士》
1953年

皮埃尔·加斯卡尔
《死亡的时代》
1954年

西蒙·波娃
《名士風流》
1955年

罗歇·伊科尔
《混合水》
1956年

罗曼·加里
《天根》
1957年

罗歇·瓦扬
《律令》
1958年

弗朗西斯·瓦尔岱
《圣-日耳曼或谈判》
1959年

安卓·施瓦茨·巴爾(André Schwarz Bart)
《最后一个正直的人》
1960年

凡蒂拉·奥里亚
《上帝在流放中诞生》
1961年

让·科
《上帝的怜悯》
1962年

安娜·朗菲
《装砂的行李》
1963年

阿尔芒·拉努
《当大海退潮的时候》
1964年

乔治·孔雄
《野蛮状态》
1965年

雅克·博雷尔
《钟爱》
1966年

艾德蒙德·夏尔-卢
《忘却巴勒莫》
1967年

皮耶尔・德・芒迪亚格
《闲暇》
1968年

贝尔纳·克拉韦尔
《冬天的果实》
1969年

费利西安·马尔索
《克利吉》
1970年

米歇尔·图尼埃
《榿木王》
1971年

雅克洛朗
《蠢事》
1972年

卡里埃尔
《马鄂的雀鹰》
1973年

雅克·谢赛克斯
《吃人妖魔》
1974年

帕斯卡·莱内
《花边女工》
1975年

埃米爾·阿雅爾(死後才承認使用筆名[5]
《如此人生》
1976年

帕特里克·格兰维尔
《金凤花》
1977年

德库安
《约翰·地狱》
1978年

派屈克·莫迪亞諾
《暗店街》
1979年

安多瓦纳·马耶
《大车贝拉吉》
1980年

伊夫·纳瓦尔
《动物园》
1981年

吕西安·博达尔
《安娜·玛丽》
1982年

多米尼克·费尔南德兹
《在天使手中》
1983年

弗雷德里克·特里斯当
《迷惘者》
1984年

瑪格麗特·杜拉斯
《情人》[1]
1985年

雅安·克菲莱克(Yann Queffélec)[6][7]
《野蛮的婚禮》
1986年

米歇尔·奥斯特
《黑夜的奴仆》
1987年

塔哈尔·本·杰伦
《神圣的夜晚——一个男装少女的奇遇》
1988年

艾瑞克·歐森納(erik+orsenna)
《殖民地展览L'Exposition coloniale》
1989年

让·沃特林
《迈向上帝的一大步》
1990年

卢欧
《沙场》
1991年

孔贝斯科(Combescot)
《骷髅地的女孩们》
1992年

夏莫瓦佐(Chamoiseau)
《德士古》
1993年

阿敏·馬盧夫
《塔尼歐斯巨岩》(Le Rocher de Tanios
1994年

迪迪爾·范·考委拉爾特
《单程票Un Aller simple》
1995年

安德烈·马奇诺
《法兰西遗嘱》
1996年

罗泽
《零号猎户》
1997年

朗博
《战役》
1998年

波勒·康斯坦
《心心相诉》
1999年

艾什诺兹
《我走了》
2000年

雅克·舒尔
《英格丽·卡文》
2001年

让-克里斯托弗·鲁芬
《紅色巴西》
2002年

帕斯卡·基尼亚尔
《漂泊的陰影》
2003年

賈克·皮耶·阿梅特
《布萊希特的情人》
2004年

羅蘭·高蝶
《史柯塔的太陽》
2005年

弗朗索瓦·韦耶尔冈斯(François Weyergans)
《母亲家的三日》(Trois jours chez ma mère
2006年

乔纳森·利特尔
《善心女神》
2007年

吉莱斯·勒华
《阿拉巴马之歌》
2008年

阿提克·拉希米
《有耐心的石頭》(Syngué Sabour. Pierre de patience
2009年

玛丽·恩迪亚耶
《三个女强人》
2010年

米歇爾·維勒貝克
《地圖與領土》
2011年

亚历克西·热尼
《法國兵法》
2012年

熱羅姆·費拉里
《羅馬衰落的教訓》
2013年

皮耶·勒梅特
《天上再見》
2014年

莉迪·薩爾瓦伊爾
《不要哭泣》
2015年

馬蒂亞斯·艾那爾德
《指北針》
2016年

蕾拉·斯利馬尼
《溫柔之歌》
2017年

埃瑞克·维亚尔德
《日程》


相關條目



  • 龔古爾兄弟

  • 勒諾多文學獎



參考資料




  1. ^ 1.01.1 David Burke. Writers In Paris: Literary Lives in the City of Light. Counterpoint Press. 2008: 181. 


  2. ^ Vesna Rodic. Lyricism and Politics in Paul Valery's Poetry and Poetic Theory and in "La Nouvelle Revue Francaise", 1909--1939. ProQuest.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3. ^ Katherine Ashley (ed). L'Attribution du prix Goncourt à Proust en 1919. Prix Goncourt, 1902-2003: essals critiques. Bern: Peter Lang. 2004 (法语). 


  4. ^ Timothy Unwin. Th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Francophone nov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French Novel: From 1800 to the Pres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5. 


  5. ^ Katherine Ashley (ed). Avant propos. Prix Goncourt, 1902-2003: essals critiques. Bern: Peter Lang. 2004 (法语). 


  6. ^ Stuewe, Paul. Always willing to take on the powers that be. Toronto Star. 9 December 1989. 


  7. ^ Bernstein, Richard. Is it passé to be enagé?. New York Times. 1 May 1985. 



外部連結



  • Site officiel de l'académie Goncourt

  • Site référence d'agrégation du Prix Gongour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Mount Tamalpais

Indian Forest Service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