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稚暉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吳敬恆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吳脁 同治四年 大清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雪堰橋 |
逝世 | 1953年10月30日(1953-10-30)(88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
国籍 | 中華民國 |
别名 | 吳稚暉 |
教育程度 | 光緒十七年(1891年)舉人 |
职业 | 政治人物 |
政党 | 中國國民黨 |
配偶 | 袁榮慶 |
经历
|
吳敬恆(1865年3月25日[1]:78-1953年10月30日),一名脁,字稚暉,以字行,原籍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出生於江蘇武進和无锡交界處的雪堰橋。中華民國開國元老、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追隨國民革命却不入公家。1947年,在原籍江蘇省武進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吳稚暉工書法,著作有《荒古原人史》、《天演圖解》、《上下古今談》、《朏盦[註 1]客座談話》等。
目录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3 晚年經歷
4 逝世
5 紀念
6 評價
7 注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链接
早年經歷
吳稚暉早年曾在南菁書院黃以周門下學習過。光緒十七年(1891年)中式舉人。接觸西方文化後,追求無政府主義,後來參與孫中山主導的國民革命,孫中山信仰太平天國老兵故事即是出自吳敬恆所述。曾在蘇報案中被認為是可能的告密者;也是早期國民黨內部極右派西山會議派成員之一。
中年經歷
1898年到南洋公学任教,1901年时曾出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堂(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堂长。[2]
1903年在《苏报》撰文抨击清廷,痛罵當時執政的慈禧太后是「娼妓淫婦」。《苏报》案发後经香港去伦敦。1905年冬参加同盟会。1906年在巴黎参与组织世界社,1907年刊行《新世紀》周刊及《世界画刊》,鼓吹无政府主义。
1911年後,多從事文化運動。1913年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议长,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他積極投入的國語注音,今稱「注音符號」,仍於臺灣及海外老華僑間通行。除了文化運動外,他更被蔣中正之子蔣經國視為老師。
1913年6月参与创办《公论》日刊。1913年參與孫文發起的反袁世凱政權的二次革命,8月失败后於9月再赴欧洲。[3]在這一段時間,吳稚暉還創辦里昂中法大學並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呼籲中國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讀方式留學。如周恩來、鄧小平等都曾參加。
1924年,吳稚暉等人在上海創辦中華粥會。至今中華粥會仍在臺灣運作,秉持著每月集會吃粥,以紀念吳稚暉。1925年,蔣經國向吳稚暉推薦自己為可以前往中國國民黨候選成員,並且認為自己能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同意而前往蘇聯就讀。雖然吳稚暉在中國國民黨內是西山會議派重要人物,反對中國共產黨之主張,後來促成中國國民黨決定發起四·一二事件與蘇聯決裂,但吳稚暉並沒有嘗試勸阻蔣經國前往莫斯科之念頭。
晚年經歷
1927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他認為中國共產黨與蘇俄的密切聯繫危害中國未來發展,並有破壞中華文化之嫌,因此力倡清黨。之後,他反对中国国民党内一切反对蒋中正的力量,成为蒋的御用心腹智囊;在1927年-1950年間的國共鬥争中,扮演積極反共的角色,也因此,中國共產黨對他定位與評價十分低劣。
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陪都重慶,蔣中正力邀吳稚暉為新主席,但被其推辭,按其原話,吳稚暉的推辭理由是這麼「三不」:
“ |
| ” |
以後,吳稚暉也基於此三點,不任任何官職。
1946年,國民政府宣佈結束訓政階段,在南京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確立了《中華民國憲法》,吳稚暉擔任制憲代表主席,將《中華民國憲法》遞交給蔣中正。這個歷史時刻所拍攝下的照片,至今仍然是臺灣歷史教科書裡的重要圖片。因此,很多臺灣人對他的印象是「制憲大老」。隨後蔣中正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
1947年3月17日,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部聘定第二屆指導員吳稚暉、戴季陶等25人,評議員周鯁生等49人[4]:8314。3月23日,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會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各級監察委員會考核員政治活動辦法》,並改選常務委員,張繼、吳敬恒、王寵惠、邵力子等12人當選[4]:8319。
1949年,蔣中正派專機「美齡號」將吳稚暉從廣州接到了臺灣臺北。6月1日,蔣介石與蔣經國在台北拜訪吳敬恒,晤談後抵達岡山,於傍晚偕蔣經國等視察高要塞[4]:8932。有一次蔣經國問他:「先生,你看我們今後成功的希望怎麼樣?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希望怎麼樣?」吳老先生的答覆非常簡單,他說:「你想成功,就會成功,你不想成功,就永遠不會成功。」[5]:34-35吳稚暉又對蔣經國說: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我知道有許多人,想用各種手段反對你,也有人造謠中傷你;但是這些事,想明白了,算不得什麼!為了你的父親,為了你的同事,你都必須好好的做。一個没有被人打擊過的人,是不會成人的。我覺得你所受的打擊還是太小了。你現在不但是為了自己的工作,要好好幹下去;即使為了你的各種各樣敵人,更應該好好的幹,因為任何敵人所希望的,是你放手、讓步、不幹!」[6]:232
逝世
1953年,吳敬恆病重住院。根據好友李石曾在吳敬恆住院期間探望時寫下的日記記錄:「稚老在醫院晤面,屢次表示欲到美國看子淑微就醫情況,俟較愈再往,而卒未能成行,稚老憾事……」日記中還記錄說,如果能成行美國,也不會海葬金門。同年10月30日深夜,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吳敬恆於臺北逝世[7]:75,年89歲。蔣中正題詞「痛失師表」。12月1日,按照遺囑,蔣經國將他的遺骨運到金門,雇用漁船,「把它葬於廈門南面海底」[8]:407-413。
紀念
1954年,連基座高達四公尺以上的吳稚暉銅像於臺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豎立,成為當時臺北市地標之一。
另外在金門縣金城鎮水頭附近,還有一座吳稚暉公園,於海葬當年建成。與水頭碼頭比鄰而座,由於公園地勢較高,水頭碼頭景緻盡收眼底。除此,還可瞭望小金門、大陸及金烈水道等。園內建築稚暉亭(後改為吳公亭),鑄銅像、立石碑,皆出於蔣經國經營。[9]:326亭中央是蔣中正所題的碑「吳稚暉先生水葬紀念亭」。公園盡頭則是敬恆先生半身銅像。另於由蔣經國修建太魯閣之交通要道(即橫貫公路),以「稚暉橋」命名之。
在其身後,李石曾、鄧傳楷等人開始籌設學校紀念他。1960年設立私立稚暉初級中學,1963年增設高中部,改稱稚暉中學。
1964年3月,吳稚暉先生百年誕辰,蔣介石撰頌詞讚揚吳氏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萬世師。[7]:106
1986年,稚暉中學被改為稚暉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1996年又被更名為嘉義市私立仁義高級中學。[10]
1990年代,該銅像因政治風氣與整頓交通等因素被拆除,銅像今置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公園。
評價
吴稚晖以精於小篆為著名,與操隶书的胡汉民、楷书的谭延闿、草书的于右任等人,並譽為「中國國民黨四大书法家」。
蔣經國:「老人(吳稚暉)嚴肅而有力的語句,帶給我很大的勇氣和力量。」[11]:335
注
^ fěi ān
参考文献
^ 「吳敬恆先生事略」,《中國近代學人像傳》初輯,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 南洋公学和南洋模范中学.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8).
^ 詹瑋,《吳稚暉與國語運動》(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頁185-186。
^ 4.04.14.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
^ 蔣經國:〈統一思想統一步驟〉(1965年7月2日對金門防衛部全體官長講),刊《只有戰鬥才能生存 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 小谷豪冶郎著、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0年
^ 7.07.1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 《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2月
^ 王禹廷著:《胡璉評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6月15日
^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網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蔣經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外部链接
維基共享資源中与吳稚暉相關的分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