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学堂








馬禮遜學堂(英文:Morrison SchoolMorrison Memorial School,又譯馬禮遜學校馬禮遜紀念學校[1])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堂。1834年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去世。1836年在裨治文牧師、馬儒翰、英国鸦片商查顿和颠地等人倡议和组织下,在广州成立“马礼逊教育会”開始辦學,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目录






  • 1 附設時期


  • 2 澳門時期


  • 3 香港時期


  • 4 著名校友


  • 5 参考及註解


  • 6 参见





附設時期


“马礼逊教育会”从英美募资金,每月向郭实腊夫人温施蒂(Wanstall)提供15英磅资助,在其主办的澳门女子私立学校附设男塾。據1837年之年會報告,1835年開設時學生有十二名女童和兩名男童,分別為獲裨治文牧師收留,被父兄棄於市之孤兒韋光,及温施蒂買辦(即其管家)的鄰居之子容閎。到1837年已增至五名男童,其中兩人來自星加坡。1839年11月4日,温施蒂因受鴉片戰爭影響離開澳門及关闭女子私立学校及男塾后,學生停學返家。



澳門時期


同年应邀前来的美国传教士、耶鲁大学毕业生鮑留雲英语Samuel Robbins Brown(又譯為勃朗[1])在澳門正式创办“马礼逊学堂”,由鮑留雲擔任校長。[2]课时安排半天读汉语,半天读英语。课程有英语、汉语、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地理、音乐、美术等。学制为三至四年。这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堂。最初招收6名学生读书,分別為:



  • 亞靈(Aling)

  • 亞焯(Atseuk)

  • 亞遠(Ayun)[3]

  • 亞偉(Awei)

  • 亞傑(Achik,唐傑)

  • 亞合(Ahop)


到1840年容閎復課時,學生有唐傑、李根、周運(Chow Wan)、黃寬、黃勝和容闳。



香港時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馬禮遜學堂於1842年11月遷到香港[2],當時學生已增至十五人,其中五名因年幼,父母不放心遷港,故赴港繼續升學宿生十名,分別為:



  • 亞焯(Atseuk)

  • 亞傑(Achik,唐傑)

  • 亞根(Akan,李根)

  • 亞運(Awan,周運)

  • 亞寬(Afan,黃寬)

  • 亞閎(Awing,容閎)

  • 亞勝(Ashing,黃勝)

  • 亞秋(Atsou,唐秋)

  • 亞煜(Ayuk,唐煜)

  • 亞遠(Ayun)


隨香港政府支持成立中央書院,眾多小規模教會學校得不到支持,加上勃朗及马礼逊教育会創辦人裨治文已離港,學校1850年停办。



著名校友


清末著名的買辦韋光、新学人物容闳、西医黄宽、报人黄胜、报人李根、实业家唐傑(唐廷枢)及其胞兄唐秋(唐廷植)胞弟唐煜(唐廷庚)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参考及註解





  1. ^ 1.01.1 李志剛. 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 臺灣商務印書館. : 218-219. 


  2. ^ 2.02.1 林準祥. 香港第一代如何學好英文?(上). 灼見名家. 2016-09-26 [2018-02-11]. 


  3. ^ 此汕漳亞遠與新生汕頭亞遠不屬同一人,以資識別




参见



  • 英华书院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Mount Tamalpais

Indian Forest Service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