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割讓
香港割讓,指香港於1842年至1898年,大清先後三次割讓新安縣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予大英帝國,香港開埠成英國殖民地。
目录
1 背景
1.1 選址香港
2 割讓香港島
2.1 維多利亞城
3 割讓九龍半島
4 租借新界
5 影響
5.1 对清朝
5.2 对英國
5.3 对香港
6 參見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連結
背景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成立往返中國的海運企業,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廣州成立了一個貿易站。因英國需在中國大量採購茶葉,而中國不需向英國購貨,故導致英國嚴重貿易逆差,幾近出現白銀荒。後來英國人向中國傾銷鴉片,平衡兩地貿易,但此舉使中國出現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致銀價大升、銅錢價值大跌;民眾也因吸食鴉片而損害健康[1]。
此外,1820年代英國已奪得馬六甲及新加坡殖民地為貿易港口[2],英國也一直尋找中國附近的一個地點作為駐地以便交易,舟山群島、香港島等皆在考慮之列。
選址香港
開埠前香港島有其他別名,大清朝廷在今銅鑼灣天后廟至奇力島一帶,設有紅香爐水汛,陳倫炯在1730年《沿海全圖》及1744年《海國聞見錄》以「紅香爐」標記今之香港島[3][4]。1767年有英國海圖用「Fan Chin Chow(范春州)」標示今香港島[5][6]。181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曾勘探珠江口香港一帶地形,所繪地圖上有「紅江」(Hong Kong),又讚揚大潭灣是良港;1834年至1839年,英船不時停泊在香港水域,律勞卑和威廉·渣甸分別去信英國首相第二代格雷伯爵和外相巴麥尊,建議佔領香港[7]。
據1841年5月15日《香港轅門報》所載,在開埠時,香港島上共有16條村有人居住,共7,450人,當時原居民主要是使用客家語,人口分佈包括紅香爐有50名、赤柱2000名、筲箕灣1200名、黃泥涌300名、香港村200名、亞公岩200名、石澳150名等。[8]
割讓香港島
1839年,貿易磨擦終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連年積弱,1840年8月英軍攻抵天津海口,震驚大清朝廷。英軍傳遞《巴麥尊照會》,控訴林則徐禁煙運動,要求大清政府割讓土地,賠償軍費和煙價。道光帝罷免林則徐,改派琦善送英人回廣東談判。而英軍因北方港口將冰封,9月回到廣東[9]。在談判未有結果下,1841年1月,英軍攻下清軍虎門炮台之沙角及大角炮台,英國海軍統帥及全權代表查理·義律與大清欽差大臣琦善談判,英方擬訂《穿鼻草約》,內容包括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但琦善在得到道光帝批准之前不敢蓋章,雙方對「香港」之定義亦不同,琦善認為香港僅指今香港仔,英人可照澳門之例寄寓,義律認為香港指全島[10]。義律單方面根據協議,於1841年1月26日派兵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一帶,並佔領香港島。
但大清皇帝認為琦善無權割地而不承認穿鼻草約,並將琦善革職。而當英國政府收到《穿鼻草約》之消息後,亦大為不滿條約無提及開放更多港口通商,於是改派砵甸乍為全權代表。
其後英軍增兵擴大戰事,先後攻佔廈門、寧波、上海、鎮江,利用蒸汽輪船抵達南京下關,威脅京杭大運河。大清政府被迫命耆英於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11]。
維多利亞城
英軍佔領前,赤柱是港島人口最密集之地,又遠離清軍,但英國人設政府總部在今中環,以便進取尖沙嘴。英人規劃港島北為維多利亞城,後來又分四環九約[12]。
割讓九龍半島
清朝在1856年至1858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節節敗退,駐港英軍於1858年向海軍部提出佔領九龍以作屏衛香港島之用,1860年2月,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派兵佔領尖沙咀一帶,並迫當時的兩廣總督勞崇光於3月21日在廣州將以九龍半島劃一條線,由昂船洲的北端直至九龍砲台以南附近之土地永遠以每年500両租金租用予英國。[13]其後,兩國於1860年10月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份由永遠租用改為永久割讓,納入香港殖民地,交由英國管治。
九龍半島南端的割讓,有助英國確保維多利亞港的安全。當時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鐵絲網分割。
租借新界
1897年中國山東發生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德國乘機佔據山東的青島,俄國亦進駐旅順和大連。英國則佔領山東的威海以平衡列強勢力。同時法國亦借機進駐廣東的廣州灣(今湛江一部份)。為了平衡法國在南中國的勢力,英國政府以需要加強香港的防衛為由,再逼使清朝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個離島,也包括整片大鵬灣和深圳灣水域,為期99年到1997年終結。值得留意的是,在清朝政府力爭之下,九龍寨城的管治權並沒有交給英國,但清朝也沒有足夠國力在九龍寨城實行有效統治,而英國也沒有條約和法理依據以進入九龍寨城統治。
影響
香港 |
---|
歷史
|
地理
|
政治
|
社會
|
文化
|
經濟
|
旅遊
|
交通
|
其他
|
主題首頁 香港維基人佈告板 |
对清朝
《南京條約》的簽訂意味著大清政府第一次正式向從海上而來的西方國家永久割讓土地,[14]開啟了列強掠奪中國土地之野心,相較於靠近政治輻射中心北京的天津,香港的作用相對較為有限。即使在香港本地,較深層的文化融合仍要在二次大戰後才發生。在此之前,香港多作為中國流亡人士的避難所,以及華人離開中國之窗口。而香港之香港大學亦為中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之誕生地,對中國之革命有不少影響。
对英國
本來香港之割讓是一項令英國人不悅之戰利品,覺得這是一塊「細小、荒蕪、不衛生、沒有價值」及「比非洲的塞拉利昂更差,因為更不衛生而且離英國更遠」[15]。英國較想得到舟山群島、台灣本島(包含高雄港)等地方屬「有價值」之戰利品,而非這個在地圖上指不到位置的岩石小島。
然而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是东亚地区少数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自1841年开埠以来,多次填海改造。香港隨著時代和國際形勢導致之形勢改變,地位更是漸漸加強,揚名於世界,香港與新加坡成為了英國除印度外,最重要及珍貴的兩塊東方殖民地。
对香港
由於在割讓之初,即保證了香港原居民原有習俗得以保留,再加上殖民者亦無意與殖民地人民有太多融合,故香港之割讓對當時不到一萬人口之小漁港,並無太大改變。然而在清朝覆滅後,中國陷入意識形態混亂,長期革命、長期內戰時,香港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和平的避難所,而且香港今日賴以成功的《普通法》、廉政公署、積極不干預政策、公務員體系、自由的社會及各項基建等等,都是靠長期的殖民統治,令香港在政治上脫離百年紛亂的中國,崛起而發展成為現在的國際大都會及多元文化華人社會。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與英國簽訂《中英联合声明》,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156年正式結束,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參見
- 穿鼻草約
- 南京條約
- 北京條約
-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 香港開埠
参考文献
^ 『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十一年
至十四年,歲漏銀二千餘萬兩
自十四年至今,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此外
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
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
伊於胡底。』黃爵滋 《鴻艫寺卿黃爵滋奏摺 》 1838年-6月, 收錄於原作者所著《黃少司寇奏疏 》以及 中華書局出版 《黃少司寇奏疏 》1959年 ,p.223
^ 陶傑. 新炒舊冷飯. 2018-11-25.
^ 譚廣濂. 紅香爐水汛. 香港海事處.
^ 香港的別名.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18-08-20].
^ 譚廣濂. 早期的香港海圖. 香港海事處.
^ 林準祥. 香港島地名新考(上). 灼見名家. 2016-08-13 [2018-08-20].
^ 丁新豹. 割佔香港的原因. 香港史新編(增訂版) (全二冊). 2016.
^ 丁新豹. 紅香爐與紅香爐天后廟. 香港歷史博物館. 1999.
^ 鴉片戰爭 侵略軍北上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署理兩廣總督琦善奏報遵旨查明香港地勢並現在籌辦情形摺. 澳門基金會. 1841-02-18.若就全島而論,東西約長五十里,南北約寬二十里。專就香港而論,東西約十里,南北約五里,島內間有民房田廬,較之别島爲少。奴才原擬祇就香港酌請裁給,今該夷藉圖全島,是其得隴望蜀,狡詐性成。
^ s:南京條約:三、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 張連興. 香港二十八總督. 2012.
^ 《香港基本法問答》P.2,王鎵禹,ISBN:9789620437342
^ 澳門並非割讓或租借之殖民地,而是一個自明代中葉起特許葡萄牙帝國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居住點,在英國佔領香港後,葡萄牙才關閉關閘,正式佔領澳門。
^ Jan Morris著,黃芳田譯. 《香港1840-1997 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 城邦出版社. 2006: 96頁. ISBN 986-7247-38-8. :中所引1844年庫政司馬丁及第九十八軍團陸軍中尉布萊吉曼語。
外部連結
- 鴉片戰爭,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Youtube (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