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年府
北大年 ปัตตานี | |||
---|---|---|---|
府 | |||
| |||
地理位置 | |||
坐标:6°52′04″N 101°15′00″E / 6.8677777777778°N 101.25°E / 6.8677777777778; 101.25 | |||
国家 | 泰國 | ||
首府 | 北大年 | ||
政府 | |||
• 府尹 | Wiranan Phengchan (2016年10月起) | ||
面积 | |||
• 总计 | 1,940.4 平方公里(749.2 平方英里) | ||
面积排名 | 第67名 | ||
人口(2014) | |||
• 總計 | 686,186 | ||
• 排名 | 第39名 | ||
• 密度 | 350/平方公里(920/平方英里) | ||
• 密度排名 | 第9名 | ||
时区 | ICT (UTC+7) | ||
ISO 3166码 | TH-94 |
北大年府(馬來語:Patani,泰語:ปัตตานี);发音: [pàt.tāː.nīː],泰国一級行政區劃之一,位于泰國南部的东海岸,居住着大量穆斯林,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的地区,经常发生骚乱和袭击事件。陶公府、惹拉府以及北大年等三府原来是北大年苏丹国統轄之地,后被暹罗吞并,自此,马来穆斯林分离主义就没有停止过。为监控分离主义,泰国政府长期对泰南三府进行军事管制。
目录
1 地理位置
2 历史渊源
3 人口组成
4 府徽和府花
5 行政和管理
6 社会动荡
7 旅游观光点
8 注釋
9 外部链接
地理位置
北大年府位于马来亚半岛上,北濒泰国湾,陆上接宋卡府、惹拉府和陶公府。本府南部多山,北部则是平原。
坐标:6°51′54″N 101°15′05″E / 6.86500°N 101.25139°E / 6.86500; 101.25139
历史渊源
北大年府历史上曾是自立的北大年苏丹国,该国苏丹是马来苏丹的近亲。马来半岛上的各个苏丹国虽然长期保存着高度自立,但有一些曾向素可泰王国与大城王国纳贡。中国明朝文献称之为大泥。[1]
1767年大城王国遭缅甸攻击,王国首都沦陷后北大年苏丹曾宣布独立,但独立宣言並未受到泰王的承认,后来泰王拉玛一世即位之后旋即将北大年收歸泰王国的直接统治之下。直到1909年英国与泰王国签订条约将原来北大年苏丹领地瓜分,六成歸泰王国,四成并入了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马来亚。
长期以来,这种瓜分被当地马来民族所不满,并埋下了后世纠错不清的民族问题之根源,直至2004年民族矛盾终于激化。
人口组成
北大年府人民88%信奉伊斯兰教,是泰国四个穆斯林占多数的府份之一。这里人民多数和馬來西亞的马来人有亲缘关系。
府徽和府花
本府的府徽上出示一门古炮,这门炮在十八世纪初由当时的华人官员林道乾铸造于本府,但在1785年被运到泰国首都曼谷并放置于今天的泰国国防部门前。 府花是早年从中国传来此地的朱槿(学名为Hibiscus rosa-sinensis),府树是香坡垒(学名为Hopea odorata)。 |
行政和管理
本府行政上被划分为12个縣(ampoe),又进一步被划分为115个区(tambon)及629條村(muban)。另外,宋卡府的渣那縣(Chana)、堤坝縣(Thepa)和沙巴愉縣(Saba Yoi)原先也是从北大年府中划分割去的。
|
|
社会动荡
旅游观光点
- 林姑娘庙会
注釋
^ 譚端,"泰政府與分離主義份子的和平曙光"[1],udn全球觀察,2013/03/01.
外部链接
- 泰王国旅游局官方网址北大年专页(英文)
- 北大年府官方网址(泰文,包含旅游信息)
- 伊斯兰信息网关于「北大年起义」(Pattani Erupts)的报道(英文)
- 泰国在二战时期的史料(英文)
- 英国《卫报》关于「库塞清真寺惨案」的报道和分析
- 北大年府地图、邮址编码地图(英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