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又称典型种。模式種可以指示出該生物分類單元下的生物學特徵,它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生物分類法上實際存在的系統。
目录
1 植物分類學裡的模式種
1.1 定義
1.2 原則
2 參見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連結
植物分類學裡的模式種
定義
模式種一般來說是指:當為一個屬被命名時,需要指定一個種作為成立此屬的依據,此被指定的種即稱為此屬的模式種。任一屬或屬的次分類階層的學名之模式,來自種名,也就是種名在屬的命名時被認為等同此種的模式標本[1]。
原則
處理植物命名時,與模式相關的法規乃依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當中原則二規定:「藉由命名模式來給定植物分類群名稱。[2]」由此原則衍生的相關問題在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所有界定、討論者,泛稱為模式法[3]。
例如:早田蘭屬(Hayata Aver.)
- 2009年,Leonid V. Averyanov北越的採集發現新種蘭科植物裂唇早田蘭(Hayata glandulifera Aver.),擬新增新的屬名,Hayata。
- Averyanov指定以早田文藏所發表的植物東部線柱蘭(Hayata tabiyahanensis)為本屬的模式種[4],並以Hayata命名,以紀念早田文藏。
參見
- 正模標本
- 副模標本
- 模式生物
参考文献
^ VIENNA CODE: Article 10.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0-06.。
^ VIENNA CODE:Principle II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0-06.,「The application of names of taxonomic groups i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nomenclatural types.」。
^ [VIENNA CODE, Chapter II, section 2],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第二章第二節第7至10條款。
^ Averyanov. 2009.,早田於1916年發表於《臺灣植物圖譜》第六冊:Zeuxine tabiyahanensis Hayata,乃採自東部的Tabiyahanzan;同時本屬還包括了不丹的特有種Hayata sherriffii(N. Pearce & P. J. Cribb)Aver.,及此次(2009年)發現於北越的Hayata glandulifera Aver.。
- McNeill, J. et al. 2006.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Vienna Code). Regnum Vegetabile 146. A.R.G. Gantner Verlag KG. ISBN 0080-0694. Vienna Code on-line version
外部連結
- 如何為植物命名?
什麼是模式標本[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