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笼草属
猪笼草 | |
---|---|
《自然界的藝術形態》 (1904), 圖版 62: Nepenthaceae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目: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科: |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 Dumort., 1829 |
属: | 猪笼草属 Nepenthes L., 1753 |
模式种 | |
滴液猪笼草 Nepenthes distillatoria L., 1753 | |
多样性 | |
约153种 | |
豬籠草為豬籠草屬(学名:Nepenthes)植物的統稱,是猪笼草科的唯一属,也是多种能够捕食昆虫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其為地生植物,是攀援狀的亞灌木。豬籠草拥有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这类能够通过捕捉和消化昆虫等小动物来获取营养的植物被称为食蟲植物。
目录
1 分类
2 形态特征
2.1 捕虫笼
2.1.1 笼盖
2.1.2 蜜腺
2.1.3 附属物
2.1.4 笼身
2.1.5 笼口
2.1.6 唇頸
2.1.7 唇
2.1.8 唇肋
2.1.9 唇齒
2.1.10 笼翼
2.1.11 消化腺与蜡质区
2.1.12 笼蔓尾
2.1.13 笼肩
2.1.14 籠蔓
2.1.15 籠蔓圈
2.1.16 捕虫笼的两种形态
3 豬籠草的捕食
4 生长环境
5 種植要領
6 瀕危保護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链接
分类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单独分出一个猪笼草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将本科纳入石竹目。
本科与其它石竹目各科的亲缘关系如下(节点有“†”标志的分支表示其自助法支持率介于50-80%之间,无标志者为80%以上)[1]: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
| |||||||||||||||||||||||||||||||||||||||||||||||||||||||||||||||||||||||||||||||||||||||||||||||||||||||||||||||||||||||||||||||||||||||||||||||||||||||||||||||||||||||||||||||||||||||||||||||||||||||||||||||
形态特征
猪笼草为多年生藤本植物,茎木质或半木质,附生于树木,牆壁或地面,攀援生长或沿地面生长。叶片一般是为长圆形,末端具笼蔓。笼蔓的末端形成一个瓶状或漏斗状的捕虫笼,并具笼盖。猪笼草生长多年后才会开花,花通常为总状花序,少数为圆锥花序[2],雌雄异株。花小型,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浓烈,转臭。蒴果,成熟时开裂散出种子。
捕虫笼
猪笼草的捕虫笼可为圆柱形、卵形、球形或漏斗形等。其发育自笼蔓的末端。每片新叶的笼蔓末端都具一个捕虫笼的雏形。在笼盖打开前,捕虫笼上就已出现了其特有的颜色、花纹和斑点。笼盖打开后,笼口处的唇会继续发育,变宽变大,并会向外或向内翻卷。同时唇开始呈现色彩。此时的捕虫笼已成熟,约几天后即可观察到有昆虫落入其中。
笼盖
猪笼草的笼盖可为卵形或心形,可防止雨水进入笼中。笼盖下表面通常具蜜腺,以引诱昆虫。捕虫笼捕获猎物后,笼盖並不会闭合。
蜜腺
猪笼草的蜜腺存在于笼盖下表面及叶片、笼蔓等处。
附属物
部分猪笼草的笼盖下表面及唇会具有附属物。
笼身
猪笼草捕虫笼的笼身即是除开笼盖外的其他部分。
笼口
猪笼草的笼口为捕虫笼的开口。
唇頸
部分猪笼草的籠口會拉長成唇頸。
唇
猪笼草的唇位于笼口的边缘,其由唇肋和唇齿组成。
唇肋
豬籠草的唇肋為唇上一系列的平行凸起。
唇齒
豬籠草的唇齒為唇肋自唇的外緣延伸至內緣,末端形成一個短而鋒利的齒狀結構。
笼翼
猪笼草的笼翼位于笼身的腹面,自笼口向下平行延伸至笼蔓与笼身的衔接处。據推測其是為了方便地面的昆蟲爬到籠口處。因此,對於多捕食飛蟲的上位籠,其籠翼通常大大縮小或完全缺失。
消化腺与蜡质区
捕虫笼的内表面可分为腺体区与蜡质区,腺体区密布细小的消化腺,蜡质区无消化腺,但表面光滑。
笼蔓尾
猪笼草的笼蔓尾为猪笼草形态学上的末端,其可分叉。
笼肩
猪笼草的笼肩为分割笼身上下两部分的明显痕跡。上位笼的笼肩靠下部,下位笼的笼肩靠上部。
籠蔓
豬籠草的葉片上有一條粗大的葉脈通過,葉脈最後穿出葉片,而成為籠蔓,籠蔓可以用來攀附其他的物體,使植株可以向高處生長。籠蔓的末端會發育成一個捕蟲籠。上位籠的籠蔓通常較短,下位籠則較長。
籠蔓圈
豬籠草上位籠的籠蔓若是沒有攀附到任何物體,它仍會自行捲一圈,成為籠蔓圈。
捕虫笼的两种形态
猪笼草的捕虫笼分为上位笼和下位笼两个类型。下位笼多为卵形,上位笼多为圆柱形或漏斗形。
豬籠草的捕食
由于热带地区的高温和大量雨水冲刷,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低,猪笼草通过捕食昆虫获取氮素,同时捕食昆虫也是获取蛋白质的来源[3]。
豬籠草通过籠蓋下表面的蜜腺来分泌蜜汁引誘昆蟲,昆蟲進入捕蟲籠後,籠蓋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合上,但是捕蟲籠內表面的臘質區很光滑,所以能防止昆蟲爬出。籠中經常有半籠消化液,若因下雨而使其過多时,籠蔓會因无法承受重量而自動傾斜倒去一部分。如果捕蟲籠盛滿消化液,昆蟲掉入後就容易逃出。捕蟲籠下半部的內壁稍厚,並有很多消化腺,這些腺體分泌出稍帶黏性的消化液儲存在捕蟲籠中。消化液呈酸性,具有消化昆蟲的能力。
掉進籠內的昆蟲多數是螞蟻,也有一些會飛的昆蟲如野蠅、蜘蛛、蟋蟀等。不过,猪笼草并不善于吸引蚊子,这是因为雌蚊并不对猪笼草的蜜露和紫外线感兴趣,最多能吸引一些以植物汁液为食的雄蚊。[3]
生长环境
猪笼草属植物种类繁多,全世界約有120种左右。大多数生长在印度洋群岛、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潮湿热带森林裡,中国海南,广东、云南等省,香港的新界和大嶼也有这种植物。其中分為高地種與低地種兩種,高地種為標高800~2500m以上,喜歡冷涼潮濕的環境,不忌諱白天高溫,但夜晚必須維持在攝氏15度左右,在這樣環境中生長的豬籠草,普遍有高山雲霧所籠罩,雖然如此一天當中仍有不少時間能照射到太陽光;低地種普遍生長於0~800m左右,喜歡温暖和湿润。
種植要領
豬籠草以園藝店內就有販售的中粒赤玉土、三號蛇木屑、樹皮、無肥泥炭土作為基本介質,切勿單獨使用以避免造成爛根的問題。豬籠草不能常常澆水,其對栽培介質的水份含量是屬於較低的,通常較不喜歡過度潮溼的栽培介質。其需要的是常常「灑水」,來營造高濕度的環境。不過,仍然可用浸水法來供水,只是需要改良栽培介質的透氣性,增加大顆粒栽培介質的比例,以免栽培介質過度潮溼。使用浸水法的一個潛在問題是鹽分的累積,由於豬籠草的栽培期間很長,鹽分累積在栽培介質中便成為明顯的問題,此時在栽培介質的表面上會出現許多黃白色的垢,這便是水中的鹽分沉澱下來了,這樣的環境會造成豬籠草生長不良。此時,可將表層的栽培介質去掉,重新鋪上一層新的栽培介質便能改善。
瀕危保護
根據由各締約國簽訂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本屬中的印度猪笼草(N. khasiana) 及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屬於附錄I物種,余者皆屬於附錄Ⅱ物種。[4]
参考文献
^ Caryophyllales. In Stevens, P. F. (2001 onwards). Angiosperm Phylogeny Website. Version 9, June 2008 [and more or less continuously updated since].
^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 3.03.1 猪笼草,并非灭蚊能手 科学人 果壳
^ Appendices CITES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猪笼草属(分類) |
维基物种中的分类信息:猪笼草属 |
- 猪笼草论坛
豬籠草 Zhulongcao 藥用植物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体中文)(英文)
|
|
|